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讀書筆記 漢字的演化

讀書筆記 漢字的演化

看一種文化的延續,文字是其中極其重要的方面,中國文化的延續,漢字功不可沒。「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這句話遺毒甚廣,但是出處竟不可考。據說這句話前半句出自田中芳樹1997年的小說《海嘯》,後一句為好事者添之。田中芳樹,更為出名的一本書是《銀河英雄傳》,這本書中的一句「我們的征途將是星辰大海」也是中國軍迷們熱引的一句,只是引用群體換成了與前述勢不兩立的一幫人。

但覬覦中華文明傳承的日本的企圖心則可上溯至明末,並在明治維新後進一步擴張,成為對中國用兵的道義上的倚柱。到中日甲午戰爭,日方所寫的檄文《開誠忠告十八省之豪傑》中就提到「滿清氏原塞外之蠻族,既非受命之德,又無功於中國」「夫貴國民族之與我日本民族同種、同文、同倫理」如此等等。脫亞入歐的明治日本,為了刻意消除漢文化的影響,將假名積極的用於教育文化中,卻在實際中偏離了中華文化的傳承,而韓國則走得更遠,又焉能來爭中華文明的正統。

早期的文字都是兩個來源:一個是圖畫,另一個是記號。漢字由這兩個來源的分別是象形字和指事字。在大汶口文化的陶文中,就展示了這種由圖畫向文字的轉變,但是,陶文並不被認為是真正的文字,而沒有文字記載,那些個歲月的歷史只能由考古來判定大致的傳承過程,而缺乏確鑿的史料。由此,《史記》所載的《五帝本紀》和《夏本紀》只能做為一種半信史來處理。中華文明的年代上溯目前也就截止在商一代。

大汶口彩陶,在這些彩陶上出現的文字的雛形

1899年在河南安陽發現了商代的甲骨。甲是龜的腹甲,骨是牛的胛骨。商人鑽灼甲骨,以卜吉凶,卜完了就在上面刻字紀錄。這稱為甲骨文,又稱為卜辭,是盤庚(公元前1300年)以後的商代文字。這大概是最古的文字了。其發現者為金石學家王懿榮,為中華文化奠定了文字基礎,但次年即在對八國聯軍的戰爭中殉死於北京。

王懿榮,甲骨文的發現者

關於造字的歷史,見於《淮南子·本經訓》:「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造字的人為倉頡,今人考證,「倉頡」的字音近於「商契」,造字的也許指的是商契,契是商湯的先祖,被封於商丘。另有一說,「契」有「刀刻」的義;古代用刀筆刻字,文字有「書契」的名稱。可能因為這點聯繫,商契便傳為造字的聖人。至於「天雨粟,鬼夜哭」,卻說的是老天認為人有了文字,會變機靈了,會爭著去作那容易賺錢的商人,辛辛苦苦去種地的便少了,所以降下米來讓他們存著救急,而鬼則怕這些機靈人用文字來制服他們,所以夜裡嚎哭。這個算是傳說了,但《淮南子》將文字的出現指向夏、商之間,結合考古情況,大致是相匹配的。

商周朝,已經跨過了銅石並用的新石器晚期,進入了青銅器時代,在鑄造銅器的時候便將文字一併鑄刻上去,銅器上的銘文稱為金文。銅器里鐘鼎是最貴重的,所以也稱為鐘鼎文。而且,較之甲骨文,這些銘文都是記事的,所以其意義遠超甲骨文。但金文的發現卻要遠早於甲骨文,在宋代,古器物就有出土,拓本流行,對於鐘鼎文是不陌生的。

後母戊大方鼎的鐘鼎文

先秦時期,則是文字發生與演化的時代,字體因世、因國而不同,字體極為龐雜,識字需要字書。相傳最古的字書是《史籀篇》,是周宣王的太史籀作的。這部書已經佚去,但許慎《說文解字》里收了好些「籀文」,又稱為「大篆」,字體和小篆差不多,和戰國時期秦國的碑碣器物上的秦篆幾乎差不多。所以現在一般認為書這個是戰國時期秦國的字書。

秦始皇為了統一文字,下令丞相李斯、中書府令趙高和太吏令胡毋敬等人,對文字進行整理。李斯作《倉頡篇》七章,趙高作《爰歷篇》六章,胡母敬作《博學篇》七章。所選的字,大部分還是《史籀篇》里的,但以秦國的小篆為準,成為官定的標準字書。有了標準的字書,所謂的「書同文」就容易了。到漢初,這三篇合為一書,單稱《倉頡篇》。《倉頡篇》現在成為殘篇,四字一句,兩句一韻。西漢另有史游寫了一個《急就篇》,所收的都是名姓、器物、官名等日常用字,沒有說解。《急就篇》不分章而分部,前半三字一句,後半七字一句,兩句一韻,這個是西漢對於漢字的貢獻。

東漢和帝時,有個許慎,在這個基礎上作了一部劃時代的字書,就是《說文解字》,將經典和別的字書里的字,都搜羅到了這本書里。《說文解字》有九千字。而且除了小篆之外,兼收籀文、「古文」,「古文」是魯恭王所得孔子宅里的「壁中書」以及張倉所獻《春秋左氏傳》的字體,大概是晚周民間的別體字。由於保存了小篆和一些晚周的文字,這就可以讓後人溯源沿流的進行研究了,現在我們要認識商、周文字,探尋漢以來字體演變的軌跡,都繞不過這部書。

許慎又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將九千字分屬五百四十部首。除了定了這個部首以外,每個「字」都有說解,解義主要來自於先秦的《爾雅》,西漢揚雄的《方言》,以及一些經典的注文的體例。因此,除了研究字形需要這本書以外,研究字音、字義也得靠它。可見這本書的劃時代的意義。

對於中國人來說,似乎是更幸運的是,差不多同期,造紙術被發明出來了,這使得《說文解字》這部書得以完整流傳後世,而中國文字的進化,大致按照以下這個進程:陶文(新石器時代)——甲骨文(夏商)——鐘鼎文(商周)——小篆(秦)——隸書(漢)——楷書(唐)——簡化字(當代)而綿延至今。而即便是蒙元、滿清,這個文字的傳承都沒有中斷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行走在牛熊的邊界 的精彩文章:

先秦諸子百家的演變
日本見聞錄:鎌倉一日

TAG:行走在牛熊的邊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