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梵邨詩課筆記 麟之趾

梵邨詩課筆記 麟之趾

麟之趾,振振公子,於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於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於嗟麟兮!

——《國風·周南·麟之趾》

1.

前陣子追劇《大將軍司馬懿之虎嘯龍吟》,有一集名士何晏賀曹爽弄璋之喜,出場一個鏡頭是他翩翩而至,高聲道「振振公子,於嗟麟兮」。關於這位何駙馬,典故頗多,《龍文鞭影》里所學「平叔傅粉」、「畫地為廬」皆指他,《世說新語》里也多載有他的軼事。不過史書上對他評價都不是太高,稱其好辯無誠,屬於利口覆邦國之人。

古人在交流應酬之間引用《詩經》是一種常態。據說東漢時為《詩經》作箋注的鄭玄,連家中的丫鬟都會背誦《詩經》,且以詩中之典相互調侃。

說回開頭的何晏,所引正是《國風·周南·麟之趾》。劇中演員有兩個字的發音沒有念對。一個是「振」,此處「振」發第一聲,針音,而非第四聲,意思是誠實仁厚的樣子。(剛巧,孩子們之前剛學了《螽斯》,中有「宜爾子孫,振振兮」句,故語境相熟,不難領會。)另一個是「於」,通「吁」,發音xū,語氣詞。「於嗟」用於感嘆,這裡表示真值得讚美啊!這個詞在《詩經》里經常出現,應該算那個年代的流行詞了。

2.

古時女子出嫁男子娶妻,都是家族中最喜樂之事,要不遺餘力地稱頌讚美,並以此延展到祝賀親人得到福祿。這在之前所學《桃夭》、《樛木》都有所體現。而《麟之趾》便是讚美子孫繁衍繁盛,而麟趾便也成了子孫後代賢能的象徵。

麟,即麒麟,中國傳統瑞獸。據陸璣《草木疏》,「麟,麕(鹿)身、牛尾、馬足、黃色、圓蹄、一角、角端有肉。音中鍾呂,行中規矩。游必擇地,詳而後處。不履生蟲,不踐生草,不罹羅網。王者至仁則出。」古人把麟看作至高至美的神獸,因而把它比作公子、公姓、公族的仁厚誠實。

全詩疊詠,一唱三嘆。每一段的開頭點明麟的一個部位,分別是蹄、額頭(定是頂的假借字)、角。這就是《詩經》美妙的興。

3.

關於公子、公姓、公族,皆可廣義地理解為子孫後代。古人有一種很長遠綿延的情懷,就是對自己身後之人之事的關注。自己這一代美好了不算什麼,還要看子子孫孫,支系旁生,各自成族,之後各種美好。

有孩子說,我明白為什麼我姓王,我弟弟也要姓王了,這樣才能長久。

有孩子說,家族就是要有子孫後代。我妹妹就是我的後代。

我說,妹妹不是哦。後代是從你們長大後結婚組成家庭生了小寶寶開始的。

孩子們說,哦明白了,張老師的後代就是小蝌蚪。

我說對呀。

可是那為什麼小蝌蚪不姓張啊?

問得好。

4.

關於詩歌的押韻。

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不在家/打到小松鼠

我說這就是押韻。從小的童謠里隨處可拾。

每一次帶領孩子們有節奏地朗讀吟誦,久了便自然感受到韻腳所在,到了那個地方就特別舒服。

《麟之趾》全篇三章,每章不同的韻部。第一章(趾、子)和第二章(定、姓)很容易讀出來,第三章(角、族)普通話已經不押韻。我試著用方言讀了一遍,完全押韻。語言在一代一代人的流傳過程中,隨著時間地域的變遷,不可避免地發生著改變。文字記錄可以保留,而有些聲音就從此消逝了。

孩子們都不會方言了。他們只會講標準的普通話,平翹舌、前後鼻音甚至都比我還規範。他們的鄉音在哪裡?

課後布置了一個作業,讓他們回去後,向他們的爸爸媽媽請教,用方言誦讀這詩的第三章,感受一下古老而恆具生命力的地方語言。在我的老家,「角」的讀音類似於「谷」併入聲,與「族」的吐字有著天然的默契。

一旦念出,古老的詩之氣脈彷彿就銜接上了。那一刻,你的心才真正與它融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梵村 的精彩文章:

TAG:梵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