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趣味 > 喬爭月:外灘·上海夢的傳奇

喬爭月:外灘·上海夢的傳奇

街道,是行走著的風景

建築,是可閱讀的經典

轉過曲折的弄堂

推開厚重的大門

打開塵封的記憶

聆聽歲月的訴說

門背後

有多少不為人知的故事

等著我們去發現

自今日起,三生將推出「門背後」系列,講述建築背後的歲月滄桑。

首期特邀著名專欄作家喬爭月撰寫《外灘·上海夢傳奇》系列。

每周日講述一個關於「外灘夢」的故事。

今天,先來聽聽「外灘·上海夢傳奇」的發端……

專欄作家

喬爭月

上海日報城市和建築歷史專欄作家、主任記者、上海市建築學會歷史建築保護專業委員會委員、上海市僑聯青年總會理事、黃浦區青聯委員,著有《上海外灘建築地圖》《上海鄔達克建築地圖》(英文作者),譯有《鄔達克》《綠房子》等專著。第二十五屆上海新聞獎獲得者。

外灘·上海夢的傳奇

外灘的發展其實是個意外,確立這一帶為租界居然也是清政府上海道台的「創意」。上海開埠後的首任道台宮慕久是一位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人,他一心想著把華洋隔離開來。而從農耕文明的角度考慮,位於上海縣城外的外灘土壤貧瘠、蚊蟲甚多,耕種居住兩不宜,把「洋鬼子」集中到此地管理真是再好不過。

巧的是首任英國駐滬總領事巴富爾(George Balfour)也相中了外灘。來自海洋文明的西人是來做生意的,只要能賺錢,土壤和蚊子都不是問題,地理位置絕佳的外灘絕對是塊寶地。道台和總領事從不同角度思考,卻將眼光同時投向了外灘,就這樣一拍即合。

今日外灘歷經世博前濱水區改造後,美麗多了。國際飯店設計師鄔達克的女兒阿蕾莎到訪上海時也跟我說起,整潔清新的外灘比記憶里1930年代亂鬨哄的那個好看很多。

2012年我偶然讀到了兩個美國女人的外灘故事。一是後來成為斯諾夫人的海倫(Helen Foster)。她1931年到滬首日就去認識了《西行漫記》作者、美國著名記者斯諾(Edgar Snow),第二年便嫁給了他。從此,這位美領館女秘書也華麗轉身為知名的女作家。海倫下榻在數月前停業改造的外灘禮查飯店(浦江飯店),和斯諾第一次見面在南京路一家巧克力店,一年後斯諾的求婚也是在外灘。

另一個更傳奇的女子是暢銷書《宋氏三姐妹》作者項美麗(Emily Hahn)。1935年,這個愛冒險的姑娘失戀又失業,陪姐姐到上海遊玩幾周散心,卻被這座城市迷住了,居然住了整整六年。在此期間,她不僅成為猶太富商沙遜的密友,還嫁給著名的「富二代」--新月派詩人邵洵美為妾,為日後採訪宋家姐妹打下了重要基礎。她工作、生活和娛樂都在外灘。

兩位原本平凡的美國女孩,在魔都上海,在氣場強大的外灘,她們的人生發生了奇妙的逆轉。我忍不住好奇,究竟這每一座外灘洋樓的背後隱藏著怎樣的歷史和故事,而不是導遊書上那蜻蜓點水的介紹? 於是,我開始逐一采寫外灘最著名的43座歷史建築,從外灘1號開始。

(《北華捷報》,創辦於1850年)

我探索外灘的角度略有特別,研究資料來源於近代英文報紙。上海這座城市是先有英文報紙後有中文報紙,第一份報紙是創刊於1851年的英文北華捷報。幾乎每座外灘建築奠基或落成時,滬上主流英文報紙都會派一位記者實地採訪並撰寫圖文並茂的深度報道。他們的文章就是非常珍貴的關於外灘建築和上海城市發展的一手檔案資料,也為我描繪出一個原汁原味的外灘。

項美麗在自傳中寫道,「上海一直在不停地變化。」近三年的歷史鉤沉加上實地考察,來來回回,從1號亞細亞大樓走到33號原英領館,又到外灘源和北外灘,感覺完成了一個外灘建築拼圖遊戲。

外灘的內涵更勝其外表,這麼精彩這麼豐富。常常看到一段有趣的史料,登上一個雲朗風清、紅旗飄展的外灘露台,抬頭看見一條絕美的紋飾帶,都讓我激動不已。這段寫外灘的日子,雖然風吹日晒疲憊辛苦,但是可以把這一顆顆凝固歷史的珍珠串起來,是一件有趣有意義的事。

在拼圖過程中,我深深感到從西人看中外灘的那一天起,驅動上海不停變化的動力就並沒有變,那是很多很多的夢想。後來我在《上海外灘建築地圖》一書中寫到這些來外灘尋找機遇的傳奇人物,除了兩位美國女作者,還有總領事、傳教士、商人、建築師等。年富力強的他們在夢想和慾望的驅動下,千里迢迢來到上海,和中國人一起把泥灘慢慢建設成金灘,讓一度暗淡的外灘又重新煥發活力和光彩。而今天我們這座城市,難道不仍然是一個盛滿了夢想的巨大容器?

這個春天,讓我們來讀幾個有關迷人夢想的外灘故事,一起來探索這氣場強大的外灘。外灘與上海夢的傳奇,仍在繼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生Arts 的精彩文章:

靠,太舒服了!
你不是一個人在倒霉

TAG:三生Art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