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比死亡更痛苦的是:人活著,賬號註銷不了

比死亡更痛苦的是:人活著,賬號註銷不了

社長說

有些事情,比死亡更可怕。

●●●

比死亡更痛苦的是:人活著,賬號註銷不了

又是一年清明,人們總是離不開對「死亡」的思考。

然而對於互聯網這一代人,比起「死亡」這個詞,更令人痛苦的是:人活著,賬號註銷不了。

稍微懶一點的網民,遇到這種情況只是不再登錄網站,也並不會想太多。然而,有強迫症的網民則會希望徹底刪除賬號信息。

可是,他們翻遍了網站卻怎麼也找不到賬號註銷入口,註冊容易註銷難,這裡面的門道,你了解多少?

這個清明節,我們來聊聊:ID死亡(賬號註銷)

商業利益驅使互聯網企業「綁架」用戶

首先,用戶是互聯網公司的根本,不僅要有活躍用戶,不活躍的用戶也是潛在搖錢樹。為了防止用戶流失,想註銷,可沒那麼容易。

其次,對於需要融資的互聯網企業,用戶數量尤為重要,因為用戶儲備是否巨大,是投資方關注的重要指標。擁有龐大用戶註冊數量的網站,會被投資方看好,那麼網站一定不情願白白送走用戶,最終落得人財兩空。

最後,用戶註銷這一需求的優先順序極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互聯網企業會認為設置註銷功能性價比不高。畢竟,花時間成本開發測試一個賬號註銷的功能,只為滿足部分用戶需求,且這一功能會使得企業損失極為寶貴的用戶信息,這種自斷財路的功能,利益至上的互聯網公司很難花心思去實現。

於是,每當網友在問答社區諮詢其他網友如何註銷某網站的賬號,得到的回復總是:「可以嘗試發布違規信息,讓網站主動封號。」

唔,有點意思。

筆者研究了一些國內網站、應用註銷賬號的可行性,發現:豆瓣、京東賬號,非常容易註銷,前後只需幾步確認;微信此前僅支持海外地區註冊的用戶進行賬號註銷;微博可以人工私信管理員註銷,但需在註銷前認證身份信息,操作複雜;知乎賬號也可以通過私信管理員得到註銷;而其他大多數網站,似乎無法進行註銷。

相比之下,國外的互聯網巨頭如臉書、推特,允許用戶刪除自己的賬號,其他網站也多設有賬號註銷功能,為何會有如此差別?難道真如李彥宏所言,「中國人對隱私不敏感」?

不是中國人不敏感,而是法律沒規定

隱私權作為一種法律概念及權利,是美國法的產物。隨著時代發展,網路隱私權應運而生。

我國2016年11月7日發布、2017年6月1日起實施的《網路安全法》第四十三條規定:「個人發現網路運營者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或者雙方的約定收集、使用其個人信息的,有權要求網路運營者刪除其個人信息。」

這裡的「刪除權」 僅對違法收集和使用個人信息的情況予以禁止,但對於合法、不違約的收集和使用個人數據,個人並沒有要求刪除的權利。

換句話說,網站並沒有被強制要求設置註銷賬號的功能,用戶也並沒有被授予註銷賬號的權利。

在其他國家和地區,如美國、歐盟,法律對個人數據的保護與上文中的規定並無太大差異。而即將於5月25日生效實施的、於2016年歐洲議會通過的《一般數據保護條例》(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中首次明確了「刪除權」或「被遺忘權」(Article 17),即,用戶在其個人數據信息不再有合法之需時(撤回許可或存儲期限已到)有權要求數據收集方將其刪除或不再使用。屆時,個人隱私安全將受到更為嚴格的保護。

大數據時代無隱私

做過技術的人都知道,許多時候,用戶在界面點擊「刪除」按鍵,具體在資料庫中的操作可能僅僅是將某條數據的狀態改變,從「有效」標記為「無效」或「已刪除」,並不會真正刪除某條數據。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互聯網的一舉一動,都將被大數據用作用戶畫像加以存儲。使用的越多,個人信息被記錄的就越多,用戶畫像就更加精確。

這些存儲在伺服器中的數據,足以讓用戶無處遁形。支付使用的銀行卡信息、快遞使用的家庭住址、認證使用的個人影像資料等等,使得便利成為一把雙刃劍,一旦信息被濫用,則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後果。

當用戶以個人信息換取互聯網企業提供的免費服務時,企業會利用這些信息分析用戶,通過更精準的廣告投放、更廣泛的輿情分析進而換取商業利益。可以說,大數據時代,是一個信息共享與隱私保護相互博弈的過程。

聚焦當下,即便是在注重隱私保護的美國,從2013年的斯諾登事件,再到近期臉書被爆出用戶隱私泄露的醜聞——政府機構、互聯網巨頭、法律監管之間,似乎永遠保留有一隙說不清道不明的灰色空間。大到國家安全,小到個人隱私,當人們接入互聯網,便接入了一個風雲變幻的迷之世界。

既然無法強迫自己退回到不使用互聯網的年代,於是,有人選擇註銷自己的賬號來保護個人隱私。同時,越來越多的互聯網服務開始提供賬號註銷功能,以滿足這部分人的需求。

有人想註銷賬號,也有人希望賬號永存

研究者Danah Boyd(2007)將如今的社交網路稱為「有介質的公共空間」,它與「無介質的公共空間」(現實中的公共空間)相比,擁有4種特性,其中之一便是「永久存在」——你在15歲那年發過的感嘆,很有可能在30歲這年仍然存留在網路上。

這種特性,對於另一部分人,擁有不同的解讀。

許多互聯網原住民可能都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我死後,我的QQ、微信、臉書該怎麼辦?前段時間QQ上線註銷功能,也引發了民眾關於「要不要註銷」的熱烈討論。互聯網產品在採集用戶信息的同時,也為每個人創建了一個雲端資料庫,記錄下他發表的每一條心情狀態、每一張照片、喜歡的音樂、分享的趣聞鏈接……這些數據,保存下來不也很好嗎?

不同於QQ號碼長時間未登錄會被系統回收,臉書可以長時間保存已故用戶的資料,個人主頁將以「紀念版」的方式存留,供他人緬懷悼念。2015年後的版本,用戶在註冊時可以選擇「遺贈聯繫人」授權他人在自己離世後管理賬號,將主頁變成電子墓碑,也可以選擇自動刪除賬號,一切將和數字時代前一樣——人已故,世界將其遺忘。

你,是否想被遺忘?

英劇《黑鏡:馬上回來》一集中,通過人工智慧技術採集人生前在社交網路上留下的信息,過世的人能夠以另一種方式「復活」;在另一集《聖主尼佩羅》中,生命已逝,意識卻在雲端永生。

正如人們所希望的那樣,有一個名叫Eternime的網站已經開始嘗試實現數字化永生。用戶需要將個人的社交賬號、電子郵件等信息提供給網站,並通過與網站互動使其進行人工智慧分析,從而克隆出另一個自己,將生命以數字化的方式延續下來。

創始人Marius Ursache是來自MIT的教學研究員和導師,醫學背景的他深知若要實現永生,傳統的克隆技術觸碰到了倫理學的底線,而通過科技似乎可以在不違背自然規律的條件下達成這一目標。他召集了一些互聯網技術精英,幾經失敗後,網站終於開始接收公測報名。

目前,已有39,624人參與這一項目,不少人也針對科學倫理學發表了各自的看法。關於死亡、如何處理數字遺產以及數字化永生,科技不可避免地重塑著這個時代。

至於未來會怎樣,又有誰能預料得到呢?

參考資料:

你好,我看過你的校內網和QQ空間. 公號KnowYourself文章.

你死了,你的微信號應該怎麼辦?公號壹讀文章.

我死了,我的朋友圈還在繼續更新……公號留學帝文章.

誰動了用戶的「註銷權」?馬力.央視新聞.

一路走來的中國隱私權法律保護. 劉靜. 新浪新聞中心. http://news.sina.com.cn/c/2008-09-17/133116305814.shtml

個人數據應當有「被遺忘權」. 王清華. 中國貿易報. 中國貿易新聞網. http://www.chinatradenews.com.cn/shangshi/201803/29/c14591.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 http://www.miit.gov.cn/n1146295/n1146557/n1146614/c5345009/content.html

Article17. EU GDPR. "Right to erasure ("right to be forgotten")". http://www.privacy-regulation.eu/en/article-17-right-to-erasure-"right-to-be-forgotten"-GDPR.htm

●●●

1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會學了沒 的精彩文章:

你跟你父母,到底有多像!
如何面對情緒病?要知道你並非孤身作戰

TAG:社會學了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