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精言妙語勝千金,何因所致理當尋?

精言妙語勝千金,何因所致理當尋?

,人人會說?但,人人未必能把它說好,說的讓人高興,容易接受,說的有價值!有意義!實話直說,這並不是一件十分簡單和非常容易的事。為什麼要這麼說呢?

我先列舉以下兩個有名故事以證之:

一是西漢著名文學家劉向在《戰國策》《秦王欲見頓弱》中記載了這樣一個細節:秦王曰:「山東之戰國可兼與?」頓子曰:「韓,天下之咽喉;魏,天下之胸腹。王資臣萬金而游,聽之韓、魏,入其社稷之臣於秦,即韓、魏從。韓、魏從,而天下可圖也。」秦王曰:「寡人之國貧,恐不能給也。」頓子曰:「天下未嘗無事也,非從即橫也。橫成,則秦帝;從成,即楚王。秦帝,即以天下恭養;楚王,即王雖萬金,弗得私也。」秦王曰:「。」乃資萬金,使東遊韓、魏,入其將相。

譯文:秦王問:「你看我能吞併六國嗎?」頓弱說:「依形勢而論,韓國是天下的咽喉,魏國居於天下的胸腹。大王若肯給我萬金之財去活動,臣願東往韓、魏,策動兩國執政之臣聽命於大王,從而使兩國臣服,韓、魏服從,然後可圖天下。」秦王說:「我的國家貧窮,恐怕無萬金之財給先生東遊韓、魏。」頓弱說:「如今天下戰亂紛紛,諸侯不是締結合縱之約,就是採取連橫之策。連橫有利於秦,合縱有益於楚。秦一旦成為帝王,即富有天下,何止萬金?如果楚國成就了霸業,大王擁有萬金又有何用?」秦王說:「好!」,就提供萬金,讓頓弱往東遊說韓、魏,籠絡兩國主政之臣到秦國朝拜。

二是我前些年在網上看到前蘇聯的一個著名故事:說的是十月革命勝利後,俄國的農民們打著火把來到克里姆林宮大門前,一致要將這座舉世聞名的建築付之一炬,才解他們對沙皇殘暴統治的深仇大恨。當時,負責保護皇宮的工作人員出面進行苦口婆心地勸說,農民們就是不答應。列寧得知此事後,迅速趕到現場。面對這些義憤填膺、怒火中燒的農民們,他懇切地說:「農民兄弟們,皇宮是可以燒的,但在點燃它之前,我有幾句話要說,你們看可不可以呢?

農民們一看列寧並不反對他們燒,便答:「完全可以。」

列寧問:「請問這座房子原來住的是誰?」

是沙皇統治者。」農民們大聲地回答。

列寧又問:「那它又是誰建起來的?」

農民們堅定地說:「是我們修建的。」

那麼,既然是我們修建的,現在就讓我們的人民代表住,你們說,可不可以呀?

農民們點點頭。

列寧再問:「那還燒嗎?」

不燒了!不燒了!」農民們齊聲答道。

皇宮終於保住了。

通過上面的這兩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到,世上沒有不費吹灰之力就唾手可得的大好事。任何人無論在學習、生活和工作中都會面臨這樣那樣的矛盾和難題,問題是你有沒有智慧和能力來一一化解之?如何才能做到像上述頓弱和列寧那樣的高人僅憑寥寥數語就能達到「資萬金」和「化干戈」的絕妙奇效呢?我根據自己的認識總結了以下5點內容即:

一是要言之有禮。就是首先態度要彬彬有禮,言辭要真正尊重、敬重對方,只有以禮相待才能禮尚往來。同時還要注意的言之合道、合規和合法。這是取得對方好感與接受和不犯原則性錯誤的基礎。就像列寧同志那樣,他不是居高臨下地批評訓話和發號施令,而是非常懇切地詢問農民兄弟,是否可以讓自己先說幾句話?然後再通過循循善誘的方法從根本上扭轉農民兄弟們原本十分激憤的態度。何其高明?

二是要言之有理。而不是胡說八道,這要求當事人應從事實本身或普遍道理出發來說明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以取得對方理解和認同。從而為爭取對方的幫助和支持創造有利條件。如頓弱先生提出的「資萬金」的希望被秦王的斷然拒絕後,他從客觀實際和可能發生的情況出發陳述其利害,使秦王明白此舉的意義非同小可。進而變否為助。

三是要言之有利。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史記》的第129章「貨殖列傳」中總結了這樣一句洞悉人性的千古名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如果你所說的內容對對方沒好處,我想對方是沒有興趣,也不會繼續聽你說下去的。就像上述的頓弱先生對秦王所剖析的如果你不這樣,就很有可能會那樣的利與弊,否則想改變秦王之前的否定意見那就難如登天。

四是要言之有力。眾所周知,力有輕重大小、強弱正反之別。著名軍事家孫子在兵法十三篇中的《軍形篇》中指出:「故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如果你所說的內容沒有力度和分量,那對方可能就不會很在意。反之則不然,如秦王說我的國家很窮,沒有這麼多錢給你時,頓弱先生從天下大勢出發,指出如果秦王不「資萬金」,那結果是秦王絕對無法接受的,因而引起了秦王的高度重視。因此說,這是決定言之成敗之關鍵。如果當事人能洞悉對方的關注的重點和痛點,直陳其要,論其得失。則可從根本上改變對方的原有認識與反對意見。

五是要言之有立。意思就是你說的話和辦的事要經得起對方的推敲和時間的考驗。只有這樣,才能通過四兩撥千斤,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良好效果。

可見,會不會說話?能不能成事?不僅是一個值得注意的現實問題,也是一個應該深入思考的重大問題,更是一個需要努力提高的認識問題。請君切莫小看這個再尋常不過的小事,它實幹系重大。《論語·子路第十三》篇中定公問:「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為君難,為臣不易。如知為君之難也,不幾乎一言而興邦乎?」曰:「一言而喪邦,有諸?」孔子對曰:「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予無樂乎為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如其善而莫之違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違也,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意思是魯定公問:「一句話就可以使國家興盛,有這樣的話嗎?」孔子答道:「不可能有這樣的話,但有近乎於這樣的話。有人說:『做君難,做臣不易。』如果知道了做君的難,這不近乎於一句話可以使國家興盛嗎?」魯定公又問:「一句話可以亡國,有這樣的話嗎?」孔子回答說:「不可能有這樣的話,但有近乎這樣的話。有人說過:『我做君主並沒有什麼可高興的,我所高興的只在於我所說的話沒有人敢於違抗。』如果說得對而沒有人違抗,不也好嗎?如果說得不對而沒有人違抗,那不就近乎於一句話可以亡國嗎?

古人云:「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又云:「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這本是一個無需多說的問題。因現實生活中,經常可以看到或聽到有的人因一句話能讓人笑而處處受歡迎,而有的人一句話讓人跳則時時被反感。有的人字字珠璣、一字千鈞;有的人句句粗魯,俗不可耐。這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呢?我以為這不僅取決於當事人的修養、經驗和學識,還取決於當事人有沒有按照有禮、有理、有利、有力和有立等等方面的要求進行所致。

總之,話人人會說,但能否說好?說精?說成?是一個既不簡單又十分簡單的常見、罕見問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個問題如能解決的好,那人與人之間就會少一些矛盾、挫折和失敗;多一些和諧、順利和成功。何樂不為呢?

限於水平,就寫這點。不到不對處誠請諸師諸友多多指教是荷!原打算一周一篇的,後感無話可說或思不成熟,故能停就停,想寫就寫。隨意為之,不求最多,但求儘力。國鋒這廂有禮了!

精言妙語勝千金,

何因所致理當尋?

當重禮理利力立,

因我而新願眾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鋒言鋒語為德普 的精彩文章:

TAG:鋒言鋒語為德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