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書聖」神作顛沛流離的「一生」——失於戰亂,毀於原子彈,如今終得復原

「書聖」神作顛沛流離的「一生」——失於戰亂,毀於原子彈,如今終得復原

12月8日,北京的周末,王府井大街上購物的人群熙熙攘攘。

大街東側的校尉衚衕,一批「國寶級」中國古代珍品字畫正在美術館展出。

這一天這裡聚焦了眾多的書畫專家和愛好者,他們為的就是目睹一下王羲之的手跡——《游目帖》。

展現在眼前的《游目帖》,除了帖子正文,右起首寫著「得之神功」四個大字,這是乾隆題寫的跋(註:跋指題寫於書卷之後的文字),跋的四周蓋著乾隆的玉璽。

帖子上首留白處,有「貞觀」二字,這可能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印章,另一頁上兩跋之間印有「皇六子」和「恭親王」兩印,乃是道光皇帝死前諭封的皇六子奕之印。尾處另有日本漢學家內藤虎於1933年題寫的新跋。這些歷史的印記分明在表明,這些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帝王將相,都曾經與這個帖子有不解之緣。

然而更引人注目的,是《游目帖》顛沛流離的傳奇「一生」。

1945年8月6日早晨,日本廣島。三架飛機飛過廣島上空。8時15分,一顆名叫「小男孩」的原子彈爆炸,火球迸出比太陽表面溫度高八倍的輻射熱,在爆炸中心1.6公里半徑內,鋼架軟癱,混凝土化為齏粉,砂子熔結為玻璃體,樹木變成焦炭,人體化為灰燼。爆炸三分鐘後,天空中落下黏膩烏黑的輻射雨,帶來致命的核塵。

住在廣島的安達萬藏一家,被政府提前疏散,逃過一劫,卻來不及將倉庫里儲存的物品帶走,《游目帖》就在其中。

《游目帖》經歷了中華帝國最輝煌的唐、宋、元、明、清五朝,在清末,它的命運如同這個民族一樣苦難深重,流落異國他鄉,最終在以原子彈爆炸為標誌的二戰終結篇中留下了最後一個身影。

這幅曾經在京城的樓閣殿宇中存放,被無數人守護、觀賞、臨摹、覬覦的作品,同清王朝保存的眾多文物一樣,由京城流向天津、上海、廣州,再由這些港口漂流到日本、美國和歐洲,它們的主人也由留長辮穿長衫的中國仕人變成西裝革履的歐式上流人物。義和團期間,它流出北京恭王府,被日本商人收購,流入日本後,又被廣島的安達萬藏氏購得。

1913年4月9日,日本京都的文藝界人士舉行了「蘭亭詩會」,紀念東晉永和九年癸丑(公元353年)在會稽山陰的蘭亭盛會。到會人士紛紛拿出收藏的珍品公開展覽。安達萬藏也帶著他的《游目帖》赴會,當這幅帖子在桌上攤開時,全場震驚。來自中國的學者王國維、羅振玉當時也應邀到場。

然而,這是《游目帖》有據可查的最後一次在公眾中露面。

然而,2007年的這一天,它以一種現代高科技的形式獲得重生。經過文物出版社的文物複製專家趙力華和他手下四五個年輕人一年多的反覆試驗,《游目帖》最終得以原樣復原。讓現場專家感到驚訝的是,帖子上墨跡深淺、印泥疏密,甚至污漬、老舊之處都栩栩如生。書畫鑒定家傅熹年觀看之後說,《游目帖》「起死回生」了!

釋文:省足下別疏,具彼土山川諸奇,揚雄《蜀都》,左太沖《三都》,殊為不備。悉彼故為多奇,益令其游目意足也。可得果,當告卿求迎。少人足耳。至時示意。遲此期真,以日為歲。想足下鎮彼土,未有動理耳。要欲及卿在彼,登汶領、峨眉而旋,實不朽之盛事。但言此,心以馳於彼矣。

此信札是王羲之寫給益州刺史周撫的。信中表達了王羲之對西土山川奇勝的嚮往。 周撫,字道和,東晉中興名將周訪之子,原籍汝南安成,後移家潯陽。永昌元年(322年),為王敦爪牙。太寧二年(324年)王敦失敗,周撫等逃入西陽蠻中。太寧 三年朝廷大赦。咸和初(326年)周撫為王導所用。興寧三年(365五年)六月卒於益 州刺史任上。王羲之與周撫關係親密,多有問訊。

此帖書法妍美而不柔媚,矯捷而不輕佻,求雄強而不強作怒張,得巧妙而不矜持 造作。明方孝孺稱讚云:「《游目帖》寓森嚴於縱逸,蓄圓勁於蹈厲,其起止屈折, 如天造神運,變化倏忽,莫可端倪,令人驚嘆自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孔見 的精彩文章:

清代「夜貓子」,其書法閑散俊逸
不思考,多麼努力都只會停留在「繪畫狀態」

TAG:書法孔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