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個六品小官 因為創下明朝一個記錄 死後得到朱棣特殊對待

一個六品小官 因為創下明朝一個記錄 死後得到朱棣特殊對待

中國人講究生榮死哀,所以古代的統治者為了籠絡朝中官員,在官員們死後會依據禮法給予一定規格的榮譽,被稱之為恤典。恤典大體稱之為兩類,一種是類似輟朝示哀、追封、贈謚、樹碑建祠、恤賞恤蔭類的死後追贈,一種則是根據官吏的不同級別所允許採用的不同喪葬儀式。

恤典的厚薄通常取決了官吏的級別、功績和皇帝的親疏關係。拿贈謚來說,按明朝的規定,只有三品以上的官員死亡以後,會有禮部的官員根據其生前的官職、業績及品行擬定一個謚號,再由皇帝親自定奪,三品以下的官員則沒有賜謚的資格。其他的恤典也是如此,不同級別的官員死後有不同規格的待遇。

今天要給大家分享的是一個明朝六品小官徐旭的故事。這個人的特殊之處就在於按他的官職(六品)在死後本來是不應該有恤典的,但因為他本人創下了明朝一個記錄,朱棣因此對其優待,死後特意派禮部主事前往主持葬禮,還賞賜了一口棺材給他入斂使用。

那徐旭的特殊之處在什麼地方?為何能受到優待呢?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國家公務人員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官,一般都是根正苗紅的進士出身,由朝廷派遣,而另一類則是吏,他們往往都是沒有品級的,由官員直接聘請,負責實際事務的辦事員。

再往細里分,官裡面也是有「清濁」之分的,所謂「清」官,指的是他們所任之職是「清華之選」,清高顯貴的官職,「濁」官是指那些地位卑下事務冗繁之官。在明朝人看來,「清」官指的主要是出任翰林、吏部、科、道四個衙門的官員。

首先說說翰林,能夠擔任翰林的人,往往都是超級學霸,科舉考試中的前三名(狀元、榜眼、探花)或者是精通文學、書法經過庶常館三年培訓脫穎而出的庶吉士們。

翰林也被稱作詞臣,剛入翰林院的年輕翰林們從事的都是修史、擬誥、給皇帝皇子們講課之類的工作,而後隨著品級的提升,他們才會接觸政事。而且按照明朝的政治體制,象徵文官最高職位和榮譽的內閣大學士一般只從擔任過翰林的官員中選拔,因此這些翰林們又可以看作是宰相的後備人員,自然是清貴之極。

吏部則為六部之首,又被稱為天官。明朝的吏部分為文選司、驗封司、考功司、稽勛司,主要負責官員的任免、考核,也就是管人的一個部門。因此在吏部任職也無需被「俗務纏身」,加上位高權重,也被認為是「清華之選」。

科、道是明朝建立以後,朱元璋有鑒於元朝整治腐敗,建立的風聞監察機構。六科給事中與十三道監察御史合稱為「科道」,負責監察內外百官,「御史為朝廷耳目,而給事中典章奏,得爭是非於廷陛間,皆號稱言路」,給事中甚至能夠駁回皇帝的聖旨,屬於位卑而職重的官職。「上而君身,朝政得失,下而臣僚,是非邪正」,科道官員因為這種監察性質因此也被認為是清貴的官職。

而上面我們說到的徐旭的特殊之處就在於,他本人一生雖然官職不高,但是卻成為明朝唯一一個分別擔任過翰林、吏部、科、道四衙門官職的官員。

徐旭是洪武十八年的進士,先是被銓選為河南道御史,然後升為禮科給事中,但因為抵觸朱元璋的旨意被貶為涿州訓導(學官),後因績優升為鳳陽教諭(學官),安王府紀善(親王屬官,掌講授之職正八品)。

不久,徐旭被舉薦為知州,而後調入朝廷,負責修史,然後又調任吏部考功員外郎。建文帝登基後,徐旭升為郎中,並參與編撰《太宗實錄》。而後升任國子祭酒,不知道犯了什麼錯誤,被降為雲南參議,最後又被授予翰林院修撰一職,負責編修《永樂大典》,不久死於任上。

從徐旭一生的官職來看,雖然品級不高(翰林修撰正六品),但經歷不可謂不豐富,翰林、吏部、科道御史、學官、王府講官、地方官(知州)、布政使屬官(參議),還參與編修了《太宗實錄》《永樂大典》。

一般官員的升遷都是本系統內的,如果是學官,那可能一直都屬於教育系統或者調劑為地方官,一般不會被調去翰林院負責修史。但徐旭卻是個例外,各類基礎的官職都曾經擔任過,還分別擔任過「翰林、吏部、科、道」四衙門的屬官,這在明朝的歷史上是空前絕後的。因此在徐旭死後,「於法不得恤」,朱棣卻破例「遣禮部主事端禮諭祭,又命官給槥以殮」來表彰他為朝廷所做的貢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涯讀涯史 的精彩文章:

高拱當上大學士後 每天偷偷溜回家干一事 把嘉靖皇帝氣壞了
父母誤將女兒賣為歌伎 為何會演變成一件驚天大案 連皇帝都驚動了

TAG:涯讀涯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