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宣化上人開示:皈依,為什麼只可以皈依一次?

宣化上人開示:皈依,為什麼只可以皈依一次?

皈依只可以皈依一次

拜師父只能拜一個師父

節選自《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序淺釋》

宣化上人 講述

善財童子拜了五十三個師父,一般中國人不懂佛法,就拿他來作譬喻,就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參了五十三個師父,所以中國佛教有一種風氣,就是參師。拜了一個師父不夠,就拜兩個,兩個又不夠,又拜了三個,乃至於一百個或者兩百個。說拜的師父越多越好,實際上,這是佛教里的一個大錯誤。

不錯,善財童子是五十三參,但他是奉師命而拜師的。他的師父下令說:「現在我把我的智慧、神通、道德,都教給你了,我再沒有什麼可教你了。若你還想學佛法,你就由這個地方向南去,經過多遠的路程,那個地方有一位修道的善知識,他叫某某名字,你去拜他做師父。」

善財童子因為法忘軀——為求佛法,把自己的辛苦完全給忘了,於是又向南邊去求佛法,經過很遠的路程,然後見到善知識,受種種的困苦艱難,在那兒學習佛法,因為他很聰明,一學習,把這位善知識所明白的佛法,都學明白了。這位善知識就又給他介紹另外一位善知識,叫他去親近另外一位善知識,學習佛法。

這樣一個介紹一個,經過了五十三位善知識。當時這些善知識是不貪圖供養,是不攀緣的,都是有道德、有神通,行菩薩道的善知識,他不在乎你供養不供養,只要有誠心求法,他就教你。這是經過五十三位善知識來教善財童子,最後他也證果。

現在在中國佛教的風俗,好叫人蔘師,說是參師越多越好。居士們也都莫名其妙,以為參一個師父,這就是佛法。因為參師把佛教搞出很多麻煩來,這叫背師——違背這師父,又偷偷地去拜另一個師父。在中國的佛教都是這樣,一聽哪個法師最有名,這個法師一來,就要去參師了,偷偷去拜個師父;再聽哪一個法師最有名,他來了,又要去參師,皈依了。

所謂參師,就是再皈依一次。如果你相信佛的話,第一次已經皈依了,為什麼還要皈依第二次,這不是自己欺騙自己嗎?你若認為:「我第一次不懂得,不知道佛會不會來呢?我那時候也馬馬虎虎的,沒什麼誠心,所以那個儀式也很馬虎的。」你要是認為第一次佛不來,第二次他已經看你對佛教不相信了,為什麼他會再來?

中國人是不告訴師父,偷偷地再去拜個師父,這叫違背良師。拜個師父,他要是修行也還好,但是他也不修行,那個師父他拜了幾天又夠了,大概認為這個師父又舊了,再拜一個新師父。所以在這一生中,一句佛法也不懂,就只是拜了多少個師父,這一點也沒有用。

好像在正月間來的那些中國居士,都是拜了一大堆師父。他說我拜八個,他說我拜九個,那個說我拜十多個,我比你更多,可惜就沒有人拜到五十三個。為什麼他們這樣子拜呢?就說善財童子是五十三參,我們多參點師父是好的,就好像我們掉到水裡,每個師父伸一雙手,便把我們給拉起來了,十多個一點也不費力。這意思是他要是墮地獄,這十個師父,哪一個有道德,就可以救他。你說這豈不是太狡猾了嗎?太不老實,太滑頭。什麼叫滑頭?就是頭上抹了油,閻羅王也抓不住他,小鬼往他頭上一抓,他頭很滑,抓不住,這叫滑頭。所以修道要認識真理,不要像愚夫愚婦,也不明白道理,各處去亂闖亂撞。

佛教里本來是好的,但是有一些不明白佛法的人,都做錯了;做錯了,自己還不知道,所以就變成不好了。

不正確的風俗——流行參師

宣化上人

1978年開示於馬來西亞

在佛教里有一個不正確的風俗,流行參師。本身已皈依某某法師,現在又要皈依另外一個,以為愈多師父愈好。你的上人若是大方的話,還不要緊,因為他明白皈依三寶,就是把一切出家人看齊做師父。你的上人若是小氣的話,便惹出很多麻煩,他心裡想:「啊,你把我的弟子搶走了!」這會釀成很多法師水火不容的局面。因此我有一個規矩:如要皈依我,必先得到你師父的同意,要不然拜一個師父就失去另一個師父,太沒有意思。

所謂「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無論你師父有多大智慧,你也不能沾他的光,依仗他來替你修行。佛在世時,他的堂弟阿難尊者賴著佛的憐愛,只顧修多聞,忽略修定,以為世尊會默默賜他定力,後來遇上摩登伽女之難,才痛改前非,知道修行全靠自己。「各人吃飯各人飽,各人生死各人了。」

所以,未曾皈依佛教的人,我是歡迎的,但你若皈依佛教了,就不需要老在這圈子裡打轉轉。有人問,《華嚴經》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為什麼我不能拜五六十個師父?這不同。善財童子是奉師命而參師,而不是自己偷偷摸摸,拜一個違一個。

當然我也不介意:我一向感到自己連一個皈依弟子也沒有收過,他們皈依我,等如皈依十方常住三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台市觀音禪寺 的精彩文章:

一誠長老:佛離我們並不遙遠,就在每個人的心裡
多為別人著想,你的路才會走得越遠、越寬

TAG:東台市觀音禪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