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讓電視紀錄片走向市場

讓電視紀錄片走向市場

內容提要:

電視紀錄片的傳播視角、受眾層次以及受眾心理的研究始終是電視紀錄片創作領域裡最值得關注的話題。對於電視紀錄片的創作,要從哪種視角出發才能符合受眾心理的客觀需求,才能真實的再現客觀的現實生活,以及更好的使受眾的收視心理得到滿足和共鳴,產生一種意想不到的收視效果,我們就必須從現實生活出發,並對不同受眾對象進行問卷調查,對不同文化層次的受眾收視心理進行長期的探索和研究,才能得出比較合理的結論。

第一節、從電視紀錄片的傳播視角出發研究創作人員的創作如何與受眾層次以及心理相適應

電視作為大眾傳媒之中最具有特殊魅力的媒介,在如今的社會消費生活中,似乎成為了人們精神寄託的最好的方式,現今的人除了上班、學習、生活以外,可以說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看電視上,因為電視是聲畫結合的大眾傳播手段,它擁有廣泛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交互信息,讓人們不出家門就可以大致了解到社會方方面面的各種信息,是人們主要的娛樂消費形式。觀眾對電視這種傳播媒介,在從最初的了解到如今的了解有深刻的變化,觀眾對電視傳播質量和真實的需求如今是趆來趆高,除了了解各大新聞和欄目外,觀眾更需要通過電視這種媒介了解更多人們真實的生活世界。於是,電視紀錄片的創作成了現今電視行業關注的焦點。

中國傳媒大學何蘇文老師在《記錄片創作》一書指出:「記錄片是把過去或現在的事用影像的手段進行人性的還原和記錄,並儘可能接近真實的歷史。儘可能描述(敘述)一種真實的歷史,並儘可能接近一種真實的描述。」如何使電視紀錄片的傳播視角與受眾心理相適應,電視紀錄片創作人員就應該從真實的生活入手,發掘創作源泉。要充分運用新聞鏡頭客觀真實地紀錄社會生活,反映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情,著重展現生活原生形態和完整過程,排斥虛構和扮演的電視紀錄作品,同時還需根據觀眾的視角和他們所需求的收視方式進行創作。創作人員必須要了解觀眾最想收看怎樣的紀錄片,當然觀眾的審美價值有所不同,層次高的這類精英人士所需求的收視心理和層次低的觀眾群體它所需求的收視心理是不一樣的。現今我國紀錄片的創作還主要是停留在製作一批精品紀錄片給少數精英人士的觀眾收看的層面上。目前有大多數電視紀錄片都在假做、編造,遠離生活本身的生活,甚至出現聲畫兩張皮的現象,不利於大眾傳播的需要,中國必竟是一個人口大國,精英人士是其中極少部分,大眾老百姓畢竟是絕大多數,這種藝術化、精品化了的紀錄片也許符合精英人士觀看,但缺少大多數一般觀眾感同身受的基本視覺,從而失去了大部分觀眾群體。為了改變這種不好的局面,電視紀錄片創作者們應從平民的視角入手紀錄更多生活真實性的節目來,滿足不同層次受眾群體的收視欲。為了電視紀錄片創作不斷發揮它的獨特功能,現今的電視人就應該充分利用鏡頭語言去記錄我們真實的生活,把真實的生活通過我們的熒屏還原於觀眾。觀眾的眼睛是雪亮的、聽覺是敏銳的。之所以具有真實生活的電視紀錄片是永遠受觀眾歡迎的,因為我們電視人就要從電視節目的生活真實化入手,抓住觀眾的收視心理,充分發揮電視獨有的聲畫相結合的手段,完善電視紀錄片的創作,發揮其它媒體所不能表現的電視手段。當然電視紀錄片創作者首先要從自身做起,從自己身邊有關的事做起。因為我們的創作就是為了用心去發現和挖掘生活,把生活客觀的敘述和真實的記錄下來。同時,我們電視紀錄片創作人員也要訓練一種深入生活,發現和感知生活真實的能力,為了避免高於生活的從事自我創造,或者用邏輯去創造真實,我們就必須深入到現實生活中去去體驗和發現真實,並且善於發掘出現實生活中所隱藏的真實,以客觀再現的方式,把生活真實一點一滴記錄下來,通過我們電視紀錄片創作人員的努力,再把這種生活的真實通過熒屏還原於觀眾,讓觀眾了解真實的生活,引起觀眾的共鳴。

第二節、從問卷調查入手對不同受眾收視層次和心理的研究

(一)、對電視紀錄片的題材類型進行分類

自從電視紀錄片走入熒屏以來,它就以自己無以倫比的優勢吸引著成千上萬觀眾的眼球。當今各種紀錄片五花八門,讓人目不暇接,就其電視紀錄片的節目題材來說大致可分為三大類型:(1)、社會報道類(2)、人文類(3)環境和自然類。按不同的價值取向來分,或者說按傳播目的來分,包括純紀錄社會世界的、純紀錄自然世界的、傳遞某種思考的。前兩者比較單純,最後一類往往包含了前兩者。不同價值取向對真實類別的要求不同,因此它們都有各自的特點。孫劍英 在《製作與國際接軌電視紀錄片》一文中對其進行了具體的描述:「(1)、社會報道類:主要是反映人與社會的各類關係,它涉及的範圍極其廣泛,它包括人們的學習、生活、工作的各個領域,在不同的國家、地區,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政治制度和經濟背景下,人們有不同的思想觀念、生活、工作方式和人際關係,包括各種社會問題,這些都是社會類型紀錄片拍攝的重要題材。(2)、人文類:主要是反映人與歷史的關係,涉及的範圍包括人類歷史、文化、文明的進程、變遷等。這類題材可以帶給文化層次較高的電視觀眾不同的反思、知識、信息、經驗等有益的啟示,同時也能滿足部分觀眾追求知識性、趣味性、探秘性的心理需求。(3)、環境和自然類:主要是反映人與自然的關係,涉及的範圍包括人類生存環境的保護與變化,各種生物的保護,關注我們所在星球的變化從某種角度來說也決定和影響著人類共同的命運。」

不管是哪種類型的電視紀錄片都要求以「事實與真實」作為基礎,不允許過多導演手法的介入,除非一些無法再現的歷史資料,可以進行「情景再現」以外,一切真實的、生活的、現實的都不允許導演進行「作假」。電視紀錄片「理念」的核心,在於它永遠在「平等」之上進行平視的對等交流。

(二)、分析----影響不同受眾層次對紀錄片收視心理的因素

電視紀錄片的受眾層次以及收視心理研究始終是傳播領域裡長期以來最困惑的問題。對於電視受眾來說,他們的文化層次和收視心理構成以及影響其變化的因素可能有很多,不同文化層次的受眾有不同的收視心理,他們在接受不同文化的同時對現實生活和事物有不同的理解。一批高學歷的人他們在文化方面受著傳統文化有著極為深刻的影響,對其欣賞電視紀錄片的要求也很高,他們對電視紀錄片的細節、拍攝方法、畫面要求要比文化層次低的人要求更高一些。對於一些意象性和抽象性的電視紀錄片的理解可能要比文化層次低的人理解深刻一些,相對來說一些文化底韻深厚的電視紀錄片他們比較感興趣。而長期以來,我們把電視紀錄片始終定位於「一群精英製作出來給另一群精英看」的這種理念限制了受眾市場的擴張。畢竟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精英層次的觀眾佔少數,普通大眾占多數,為了電視紀錄片市場發展的需要,電視紀錄片創作人員應隨時代的要求,多研究一些普通大眾的收視需求。這些普通大眾觀眾往往對一些真實的現實生活、工作、人際關係有實際的收視心理,他們對那種超現實的、唯美的和具有深刻的電視紀錄片沒有多大鑒賞力,他們時時刻刻都想關心自己身邊發生的人和事,以及社會、經濟、政治的發展和變革,就好比關心自己的生命發展歷程一樣重要。從這部分普通觀眾類型來說,他們的收視心理是最直接的,他們需要「真實和事實」的存在,不接受藝術上經過過多加工的電視紀錄片。從他們的直接收視心理需求來看他們主要是想看一些「原生態」的東西,了解一些與自己感同身受的和和事,使自己不斷充實和修正自己。

因此,我們的電視紀錄片創作人員應該從大眾層次以及收視心理出發,多做一些與生活相關的現實題材,避免過多的「精品化」紀錄片的出現。同時,在欄目化紀錄片和非欄目化紀錄片的創作上,多做一些調查研究,滿足不同受眾層次的需求。精英層次的觀眾一般喜歡看一些非欄目化的紀錄片,從他們的心理需求來看,看一些單純的紀錄片就如看一部電影一樣精彩,因為每一部單純的紀錄片就是「一本書」,可以不斷的吸取各種營養。而欄目化的紀錄片是比較固定的,一般普通大眾都有這種比較固定的收視習慣,對一些定期、定時、定點的欄目化的紀錄片興趣比較大一些,他們就如看電視劇一樣,有「一開頭就想一直看下去的」慾望。可能每期必看的收視心理,特別是那種系列化類型的電視紀錄片尤其能鎖住普通觀眾的收視欲。欄目化的紀錄片一般系列化類型的紀錄片較多,借鑒了電視劇的一些創作方法和播出方法,其中,故事情節的不斷發展很能吸引普通觀眾有「從開頭想看到結尾」的收視心理。

(三)、對不同受眾層次對象進行問卷調查並將調查結果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對策

為了進一步對電視紀錄片的受眾層次研究,我們必須真實地了解不同受眾層次喜歡什麼樣的紀錄片?喜歡哪類的紀錄片?對我們在電視紀錄片的創作上有什麼看法和建議?以及對我們在紀錄片的製作、聲音處理、畫面剪輯等技術與技巧方面有什麼看法和認識?我們都必須深入廣大觀眾當中進行各層次全方位的調查了解,掌握最新的第一手資料,更好的對電視紀錄片的受眾層次進行研究。

本人利用學習期間於2005年12月至2006年3月共分兩次對不同受眾共計100人次進行了問卷調查。這次對受眾群體進行問卷調查的對象鎖定在18至40周歲之間的中青年人群,並對兩類層次的人進行了調查,一類是(精英觀眾層)大學生、準備出國的留學人員,二類是(普通觀眾層)社會人群包括農民。調查精英觀眾層50餘人次,普通觀眾層50餘人次,各占調查總人數的50%。其中,精英觀眾層包括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留學培訓中心和四川大學留學培訓中心學習英語的人員以及準備出國留學的人員,這類層次的人員包括大學生、律師、外企職員、中資公司中層管理人員、個體老闆、經理、醫生、政府公務員,普通觀眾層包括基層公務員、中小學生、打工人員、社區人員、農民。對這兩類受眾層次發放的調查問卷是用同樣的問卷和同樣的問題,以便於本次問卷準確調查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本次調查問卷向不同受眾層次的觀眾發放有效調查問卷100份,通過不同觀眾層次的現場認真填寫,收回有效問卷100份。我通過詳細的查閱每份問卷,並一一做了詳細記錄和統計。綜觀上述調查統計顯示得出,我們目前在電視紀錄片的創作上還有很多不足之處。特別是對普通觀眾層次的調查顯示,很多人把現在的專題片看成是電視紀錄片,當然專題片與紀錄片是有區別的,在當前業內有許多爭議,這不是本文研究的重點,在此本人不想發表意見。經調查發現有很多普通層次的觀眾對電視紀錄片根本不了解,對一些專業術語也不明白,因此不好做選擇和評論。從對精英層次的觀眾的調查來看,他們不僅會看電視紀錄片,也會對其評價,語言也很「老練」,提的建議或意見也能「一針見血」的把問題說在根源上。但是中國是人口眾多的國家,電視紀錄片要發展不能僅僅停留在這一少部分的精英觀眾層次上,應面向大眾層次的觀眾推廣,逐漸打開電視紀錄片在國內尷尬的銷售市場。據了解,目前電視紀錄片在國內的銷售市場對普通觀眾來說還是有一個比較大的空間,因為大多數人很少或者根本不看電視紀錄片,他們對電視紀錄片市場缺少了解。要滿足我國電視紀錄片的發展,我們必須順應大眾觀眾消費市場,對自身的電視紀錄片定位和創作要進行不斷的改進和完善,才有利於我們電視紀錄片的長遠發展。當然電視紀錄片的創作人員要下不少功夫改變自己的創作觀念,從新思索自己的創作。本文第一節,從電視紀錄片的傳播視角出發,要求創作人員的創作如何使電視紀錄片的傳播視角與受眾層次以及心理相適應,在這方面對電視紀錄片創作人員的創作出發點已經說得很清楚了,再此不重複了。經過我對不同受眾層次調查統計,我現在著重要對我們電視紀錄片創作如何適應不同受眾層次的需要,特別是改善現有電視紀錄片創作尷尬局面對其研究對策,以便「適銷對路」來滿足不同受眾層次的收視需要。

首先,在電視紀錄片的拍攝手法上,要拍攝一些富有感染力和震撼力的畫面,要求攝影在影片的總體色調設計上要相得宜彰,總體基調要保持一致,避免反差太強的畫面色調,使其整體畫面色調自然流暢,沒有人工編輯的痕迹。對人物和景物的藝術造型上要把握鏡頭語言的運用,特別是在影片的結構處理上,剪輯處理畫面不一定要遵循故事情節發生、發展、結果的先後順序進行後期剪輯,要千方百計抓住觀眾,必要時可以擺脫故事原有的自然順序,通過認真整理拍攝素材和邏輯分析,從新安排故事結構以增強對觀眾的吸引力。當然在對影片節奏的把握和處理上也不要掉以輕心,信息量不好的畫面不要捨不得,不要把每個鏡頭都人為的拉長,避免使畫面節奏太慢。尤其是在音樂和現場效果聲的運用上要適可而止,不要一味的滿足藝術創作的需求而缺少了現實生活的真實性。

其次,我國電視紀錄片創作要遵循不同受眾層次的收視需求出發,抓住觀眾的視線,創作一些生活氣息、時代氣息濃厚的現實題材。特別是普通受眾群的觀眾,他們收視心理比較固定,喜歡看一些欄目化的紀錄片,在欄目化的紀錄片的創作上應多下功夫,多做一些「社會報道類」的節目,以此來滿足這類層次的觀眾。同時,在非欄目化的紀錄片的創作上更要下功夫,這類單純的電視紀錄片對精英層次的觀眾尤其喜歡,他們的文化水準相對高一些,特別是對「人文類」、「自然與環境類」的電視紀錄片相對來說比較感興趣,這種單純的紀錄片可以向電影一樣在影院上影,以此來滿足這類觀眾的收視需求。

最後,從調查來看,我們在創作和製作上與國外的電視紀錄片的創作和製作上還有一定差距。從業內人士普遍看來,今天的中國電視紀錄片總體上與西方電視紀錄片的差距還是比較大的。不管是觀念上和技術運用上我們還顯得不是很完善,我們必須在觀念和技術上進一步更新,特別是我國電視紀錄片的市場運作化觀念還沒有深入人心,市場調查研究還不成熟,僅憑個人的藝術感覺去創作作品,很難打開銷售市場和觀眾市場。因此,我們不僅在觀念上和技術上要向西方發達地區學習,而且在市場動作方面也要多借鑒別人成功的經驗,以便於我們國內電視紀錄片市場有更好的開拓前景。

第三節、從文化觀念和意識型態出發比較國內與國外電視紀錄片的創作方法

當然,電視紀錄片的傳播視角、受眾層次以及受眾心理,是要因地域或不同國家的觀眾的意識形態以及審美觀念的不同而有所區別的。就我國而言,長期以來,我們的電視紀錄片創作都存在單一,平面的問題,科學、自然、探險等方面題材的明顯缺少不談,即使在社會人文領域,我們電視紀錄片從選材、構圖和拍攝方式方法上,也顯得平面、單一。而且電視紀錄片的傳播視角也相對單一,一般關注一些風光片、光環人物,「老百姓的故事」等表面層次上的反映,對深刻的問題反映不夠。中國人的思想意識形態處於一種長期的自我封閉狀態,可能是受傳統思想文化的影響而至,電視紀錄片創作人員大多從中國普遍的傳統觀念濃的觀眾收視心理入手,把電視紀錄片定位於「一群精英受眾」。製作了一些很藝術化、唯美化的電視紀錄片,其製作和加工成份很突出,表現出了一種深沉和含蓄的文化韻味,這不利於普通大眾的收視心理。因此,中國的電視紀錄片要想贏得更多的觀眾,那電視紀錄片創作人員就必須少用藝術化的鏡頭語言,更多運用生活化的鏡頭語言。同時,電視紀錄片的創作方法,要更加深入對真實生活的研究和探討,特別要提高講故事的藝術,不要把電視紀錄片的語言變成「講新聞」。電視紀錄片的語言盡量生活化和生動化,避免聲畫兩張皮的現象出現。

國外的電視紀錄片創作,從其意識形態下來看,大多反映了一種簡單的原生態的生活過程,只不過在這種基礎上,採用了比較的一種表現手法是「真實再現」或者在深層次的敘述探討得更深入些。國外的紀錄片大多喜歡運用長鏡頭拍攝,對畫面的原生態進行了很好的處理,符合一般群體的收視心理,可能是因為西方文化與東方文化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領域中,人們在意識形態的感知上,存在著很大的區別的原因吧,所以收視心理也有所區別。電視紀錄片的傳播視角當然就在這種意識形態的不同中產生了不同的創作風格。國外,特別是歐美的觀眾群體長期處於一種思想行為意識極其開放和寬鬆的價值觀念之中,而中國人講究含蓄,深沉的傳統審美觀念,意識形態相對保守些。國外電視紀錄片創作人員在創作中顯得更開放和大膽一些,電視紀錄片的創作因此走在了時代的前列,值得我們深入探討和學習。

就中國與美國而言,以一部關於中國熊貓電視紀錄片來說,由於兩國的電視紀錄片創作視角和受眾心理不一樣,當然所拍攝出來的效果和風格是截然不同的。 由四川電視台與美國國家地理協會拍攝的兩部有關中國熊貓的電視紀錄片,都是採用的紀實的拍攝手法對熊貓的生存狀況進行了跟蹤拍攝和紀錄。只不過兩家媒體採用的拍攝方向和手法不同。四川電視台在四川省北部的寶興縣大熊貓自然保護中心對人工飼養的大熊貓的生長和發育進行了全程式的跟蹤拍攝,並採用了同期聲的現場拍攝手法,而美國國家地理協會在位於陝西省南部的秦嶺山脈中國野生大熊貓自然區對野生的大熊貓的生存和繁殖狀況進行了多方位多角度的紀錄,主要是採用以紀實的敘述手法對其生存在野外的大熊貓的生存和繁殖狀況進行介紹.

四川電視台這部命名為<回家>的紀錄片對人工飼養的大熊貓的生活習慣和平時的飲食習慣進行了很詳細的拍攝,拍攝鏡頭主要是以組合鏡頭為主並採用了現場同期聲的拍攝手法,使整個以寫實為主的紀錄片更加真實可信,有助於觀眾更好的對大熊貓的生活習慣和平時的飲食習慣進行了解.同時四川台還對人工飼養的大熊貓的野外生存的能力也進行了實時的定點拍攝,並對其在野外的生存狀況進行了全過程的拍攝,本片充分展現了人與動物和自然的和諧相處,並展現了大自然神奇的美,本片雖然對熊貓進行了全過程的記錄,同時對畫面結構的處理也有獨到之處,特別是在拍攝大熊貓的過度畫面時採用了全景或搖移鏡頭對大自然的美盡收眼底,使本部電視紀錄片即真實又完美,讓人回味無窮!

相對而言,美國國家地埋雜誌協會所拍攝的這部命名為<拯救大熊貓>的電視紀錄片在對陝西秦嶺山脈一帶野外生存的大熊貓的生存和繁殖狀況進行了重點的描述和紀錄,大多以長鏡頭為主,對野外大熊貓的繁育進行了全方位的跟蹤和紀錄,以寫意性的拍攝手法,並對整部片子進行了詳細性的解說,主要是以真實的畫面加上充滿感性的解說,讓觀眾對野外生存的大熊貓的狀況更加感興趣,也使整部片子更加耐人尋味,充分展現出了以寫意性為主的紀錄片的拍攝手法的完美獨到之處,讓觀眾對拯救大熊貓的全過程進行了真實的了解.本部片子的特別之處還在於對大熊貓的生存狀況與自然生態系統的和睦相處進行了建設性預測,並使主題升華到人與自然、環境氣候的變化相容納的深層次話題上,給該部片子增加了懸念,使本片更具神秘色彩!

通過中國與美國兩家媒體對同一體裁的電視紀錄片的拍攝方式和技巧比較可以看出,電視紀錄片的傳播視角、受眾層次以及受眾心理是要根據不同地域、不同地區的觀眾收視心理而進行選取創作方法的,這符合不同地域文化觀眾的本身文化意識形態和收視需要。因此,創作電視紀錄片要從不同層次的觀眾的文化觀念和意識形態出發,這才能更好滿足不同觀眾群體的審美需求。

第四節、總結

溫蓓、魏藝、侯洪在《再談我國紀錄片欄目的市場化道路》一文中說道:「紀錄片的永恆魅力在於其關注人類情感以及這種情感下的自然環境與社會文明,它審視人類自身生活狀況和周圍環境的真實卻有獨特的視角帶給人們深刻的審美體驗與視聽感受,它對人類歷史文化的真實記載,對人類文明的發展以及人類之間相互了解的作用越來越被人們所認同。」總的來說,不管是哪類的受眾層次的觀眾都希望電視紀錄片的創作總體趨勢是要從生活中去發掘真實的世界,這是所有觀眾永恆的期待。當今世界發展的趨勢是以和平和對話為主,各國觀眾和文化需求和意識形態正在進行著相互融合,取長補短,文化的衝擊,使得人們的意識形態在相互中即排斥又融合,可以說這對現今我國電視紀錄片創作人員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怎樣面對這種世界文化相互融合,特別是中國與西方文化相撞擊的時刻,電視紀錄片創作人員再進一步改變自身傳統落伍的創作方式,以一種開放式的心態去迎接外來文化的衝擊,我們必須沉著思考,在保留自身優勢的同時,多學習一些西方先進的思想意識,擯棄那種閉門造車的尷尬局面,創作出一批真正屬於大眾文化所能接受的紀錄片,鎖定觀眾的收視欲,讓觀眾感知認同。我國有著豐厚的人文、歷史、自然的資源為電視紀錄片的創作提供了良好的積澱。我們的創作人員只有從自身電視紀錄片本身進行改革出發,多對受眾層次進行調查研究,掌握他們不同的收視需求,拋棄藝術家,專家的身分和視覺,用平民化的視覺和感知客觀的敘述生活,並用鏡頭的語言注釋生活,把生活中隱藏的真實用鏡頭去發掘出來,以電視紀錄片的形式還原於生活,讓觀眾感覺這就是我們的現實生活,就發生在我們身邊,是真實的世界,是看得見,摸得著的,不是編造和虛擬的。同時,又讓觀眾感覺到這不僅是生活,還是藝術,因為生活的真實本身就是藝術,只有真實的生活才會有真實的藝術。徹底使我們電視紀錄片創作人員融入到群眾中去,用「以人為本」的思想,採用以人性為主題的視角創作一批可視性的電視紀錄片,滿足大多數老百姓的審美心理。只有這樣,我們的電視紀錄片創作才能真正走出瓶頸,不僅滿足了大眾消費文化和娛樂的需求,而且與外來文化又相互融合,促進共同發展,才能使我們的電視紀錄片創作更具生命力。

西部廣播電視學刊該刊編委對本論文做了如下評價:「葉鑫的《電視紀錄片走向市場》一文,經研讀,文章不是從概念、書本出發,而是從親自深入去社會調查研究,從中發現你所要探導的問題,立意選題。認真讀書,認真調查,認真寫作,因而讀罷你的文章覺得很有見地,很有新意。有志者事竟成,的確是一篇難得的好文章。文章選題獨特,中心論點明確,能緊密圍繞中心進行論證。理論與事實結合,論證有力。抓住市場、抓住觀眾探討紀錄片的定位,對發展紀錄片的創作很有針對性和指導意義。文章邏輯思維縝密,語言通順,看得出你對所學專業是下了功夫的。希望你再接再勵,在紀錄片的理論探討和業務實踐中做出新成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88rising:亞洲人的嘻哈之路
小奶狗和老狗逼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