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們都是生活中的倖存者

我們都是生活中的倖存者

每天一本書

一年多讀365本書

《倖存心理學:如何在絕望中成就自己

每天一本書

各位慈懷讀書會的讀者們,大家好。

歡迎來到我們的每天一本書欄目,我將用一篇文章的長度,來向您講解書中精髓。

今天,我們要一起讀的書是《倖存心理學:如何在絕望中成就自己》

你我皆凡人,生活中總有意想不到的痛苦。有人在經歷創傷動蕩後重新發現自我,追尋到生命的另一種意義,也有人在經歷創傷後,從此一蹶不振,兩者的差異在哪裡?心理學上將第一種人稱為超級倖存者

美國知名心理學研究專家費爾德曼和克拉韋茨採訪了許多經歷創傷的人後,寫出了《倖存心理學:如何在絕望中成就自己》一書,在書中了解這些人超越自我、成就非凡的經驗,而這些經驗也告訴我們:為何有些妄想是有益的,為何寬恕有益於身心健康,為何對死亡進行反思可以讓我們生活得更好。

兩位作者通過全新的科學發現和臨床實驗,講述這些倖存者的故事,使我們從中獲得啟發,同時給我們以希望:我們不能因為悲劇就從原來充滿活力的生活中退縮。

不論我們是誰,抑或需要面對怎樣的困境,《倖存心理學》都會讓我們重新思考應該如何面對生命中所有的挑戰。

積極思維的悖論,

積極思維有時候並不能帶來美好的生活

「當一個孩子擅長某項運動時,周圍的人總會鼓勵他堅持下去。堅持下去並非孩子的意願,而是他人的想法,孩子照著做就好。若是他確實表現出色,那些人又會說他是奧運冠軍的苗子。」

馬爾滕在他位於鹿特丹的家中這樣描述,他當年就相信了大家的話。

「但我現在明白當時我並未看清現實。得奧運冠軍完全是異想天開,僅存於大家的幻想中。」

實際上,當時馬爾滕已經意識到身邊很多人比他更有游泳天賦。家人和朋友明顯過高的期待,讓小馬爾滕不由地感到孤獨無助。

馬爾滕少年時期患上了致命的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游泳生涯戛然而止。

雖然馬爾滕癌症治癒的概率只有30%,但朋友們還是告訴他別擔心治癒率,而要多關注好的方面。

但馬爾騰不這樣想,他說:「我和我的朋友對什麼是希望的看法完全不同。在我看來化療和科學才是希望,因此我很懷疑積極思維到底能起多大作用。」

「小時候,父親教導我,只要堅持不懈地努力,一切皆有可能。我曾非常相信,直到我得了癌症。」

馬爾滕繼續說道。他沒法告訴自己一切都會好起來。他堅信只有接受現實才能逐步解決問題。

馬爾滕的家人對他相當不積極的態度感到憂心忡忡。

出於對現實不那麼樂觀的考量,他開始不斷給自己制定短期目標,比如決心成功活過這個星期,盡量不太痛苦地過完一天,熬過下一階段的化療,成功完成幹細胞移植手術,這個手術最終救回了他。

三年後癌症痊癒,他重新回到了泳池。

這一次,他決定將幫助他戰勝癌症的方法應用到游泳訓練中,腳踏實地的同時,放眼未來。

馬爾滕說:「我清楚知道自己得世界冠軍的希望不大。也知道自己不是游得最快的選手。我必須在訓練中加倍努力,才能恢復到生病前的水平,甚至花更多的時間才能彌補自己的不足。我不再像小時候那樣,直接瞄準國際比賽冠軍,而是努力贏得一次次小型比賽。」

他知道自己並非北京奧運會上實力最強的參賽選手,所以比賽時故意落後避免遇到別人划水的沖流,最後一刻拼盡全力,贏得冠軍。

在外人看來,馬爾滕能重返泳壇巔峰實屬意外。

時任荷蘭首相是馬爾滕的鐵粉之一。「他說我能夠鼓舞人心。」馬爾滕說。

但馬爾滕並未將自己視作英雄,他深信自己不過是創傷的倖存者。

不管怎樣,積極思維的擁躉還是堅持他們的觀點。

如果一個人事業成功,生活美滿,抑或戰勝了疾病,積極思維的擁躉就會高喊:「你看,這就是積極思維的作用。」

但若是一個人事業失敗,生活不幸,又或死於疾病,他們則會說:「這人不夠樂觀,如果他能再樂觀些,一切都會好的。」甚至還可能得出「他們的疑慮和悲觀招致了不幸」這樣的結論。

事實也正像馬爾滕所經歷的那樣,積極思維並不足以解釋一切。積極思維的理論就好像在說他們只是還不夠努力。

這大概就是積極思維最大的潛在危害。視積極思維為成功的關鍵,容易推導出不樂觀就會導致失敗這樣可悲的結論。

「 放棄」,用心理學術語來說就是「目標解除」。

雖然並不清楚「目標解除」為什麼對人有益,不過很可能因為放棄了一些目標,人獲得了釋放,從而有可能去追求另外一些曾經忽視的夢想。一日的時光有限,去追求力所能及的目標似乎比堅守遙不可及的夢想更理智。

當然,人不應該因此降低自己的標準,而是應當立足當下,認清現實。這遠不是應用積極思維就能做到的。

雖然積極的思考方式可以讓人滿懷激情,但從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一步步實現小小的目標,最終實現自己的夢想,對大部分人來說,才是實現夢想的可行路徑。

我們自以為了解這個世界,

其實這只是你假想的世界觀

2003年的母親節令保羅·瑞克霍夫終生難忘。

那天,為了他無法真正理解的事業,他殺了人。

在此之前他一直把參軍愛國當做人生的信仰,他對幸福生活的感激激發了他想要回報這個國家的強烈願望。

2003年春天,保羅入選「自由伊拉克行動」,他毫不猶豫地奔赴前線,當時的任務是消滅「邪惡軸心國」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維護世界和平。

但到達了目的地後,現實與保羅想像的完全不一樣,他本以為等待他的是一個剛剛贏得自由的國度,人民會感激他們。

而實際上,擺在他們面前的,是一個組織混亂的美國軍隊深陷危險境地的困局。

一次次襲擊中,保羅活了下來,但受到了極大的刺激。

退伍回國前,他經常做噩夢,長期受痛苦回憶折磨,被診斷為創傷後應激障礙。

這些病症雖漸漸隨時間消失,但有一點揮之不去:保羅失去了對責任、公正等美好價值觀的信仰。「沒人告訴你,要回到以往的生活有多難。」

和保羅一樣,即便是厭世的人對這個世界也總會抱有一些美好的幻想。

馬薩諸塞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巴爾曼的研究表明,大多數人潛意識中都有三個共同的假想:世界總體而言是美好的,好人有好報,而自己是好人。她將這三條信念稱為假想世界觀。

無疑保羅的假想世界觀,遭到了重創。在他的世界觀里,愛國心曾經非常重要。

大多數的人會像保羅一樣,相信世界是美好的,好人會有好報,我們都是好人,壞事不會輕易發生在好人身上。

但我們又像保羅這樣在世界觀受到衝擊後,想做到完全忽略受過的創傷,繼續相信世界安詳美好、善惡有報卻並非易事。

如何走出創傷的後遺症,融通成了人們唯一的指望。

假如你擁有一個愛不釋手的昂貴花瓶,結果有一天你摔了一跤把它打碎了。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

大多數人會想要修復它,將碎片一片片黏合起來,試圖使它看起來跟原來一樣。

我們的世界觀也可以看作這個花瓶,有時會被輕易打碎,最好的辦法其實是在保證實用性和美觀性的同時,嘗試用新的方法將碎片組合起來。

為何對死亡進行反思

可以讓我們生活得更好?

保羅·沃特金斯是個很有想法的人。生意也做的非常好,但是有一天他突然向生意夥伴宣布他要離開並且放棄自己幾百萬美元的股份。

一切的原因起源於一個電話。

2001年9月,一個星期二的早晨,保羅被一個電話吵醒了。電話那頭的人告訴他,有架飛機撞上了五角大樓,大樓正在燃燒。

「大家都說飛機被人劫持了,突然我就想到了上邊的飛行員。」保羅說。

這人並非隨便什麼人,而是他的一個朋友。

保羅上次見到他的飛行員朋友戴維是7月的時候,見面的晚上,戴維還說他剛養了條叫「饞思」的狗。

戴維是美國航空77班機的首席飛行員。那天早上9點37分,他的飛機撞進了五角大樓的西側。

在戴維死前,保羅並非對死亡一無所知。但在那之前,保羅並未意識到死亡是件值得思考的事情。

生命似乎十分漫長,長得足以讓保羅做一個接一個不同的選擇,生活會一直這樣繼續下去。

表象看來他是成功的,是快樂的,但為了這些所謂的成功和快樂他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

但沒有一刻的快樂比的上此時:他找到了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關於生死他不再恐懼。

此後,保羅辭職了,從大房子搬去24平方英尺的簡陋房間,曾經寬敞的視野變成了正對學校的停車場,窗戶還被空調擋住了一半。

然而他覺得自己從未這樣平靜,從未這樣踏實。

一個人除非瘋了,不然為什麼要這樣做呢?「是啊,我放棄了。」保羅開懷地笑著,他並沒患什麼不治之症,他說,「人生不長,我只是想要不一樣的生活。」

「我思考了很多關於生死的問題,生命是多麼寶貴而脆弱,」他說道,「文化習慣告訴我們,我們會活到七八十歲。有時確實如此,有時卻不是這樣。大概人們都認為活到老死是理所當然的,他們有活到那時的權利。對於許多人來說,生活,也確實這樣按部就班地發展著,但對於一些人來說並沒有。」

保羅覺得如果是他而不是戴維死在「9·11」的飛機上,他可能還有許多想做的事沒有做。

死亡是人類社會最大的禁忌話題,大多數人迴避死亡並非僅僅因為迷信,因為80%的人在生命最後的時刻需要依賴別人。

或許正是因為死亡無處不在、難以避免,我們才總想著規避這個話題。

是什麼讓保羅在大多數人恐懼死亡時可以正面對待死亡?

明尼蘇達大學的心理學研究員菲利普·科澤尼諾的看法是:「死亡是甜蜜的——這個意圖拔高生命意義的觀點,明顯並非大多數人對死亡的看法。」

他在雜誌上的一篇文章中這樣寫道:「更常見的對死亡話題的反應是否認、恐懼或者不適。」

但在本書提到的案例中,主人公面對死亡的時候都沒有退縮,在經歷死亡後也沒有產生偏見、墮入物慾或追求表面的成就,相反,他們都聽取了內心的想法,努力真正把握住了生命。

保羅的不畏懼也是在提前思考了死亡後,看透了世俗物慾去尋找真正的自我。

在作者的採訪中三位主人公都被稱為超級倖存者,但他們常常稱自己只是想活下來的普通人。

他們認為自己做的不過是別人在同樣境遇中會做的:認清現狀,為自己做最好的選擇。創傷後他們的選擇幫他們恢復了元氣重拾未來。

所有的這些倖存者,以及我們自己,都必須承認現狀。這是一切生活的前提。

不論我們多麼期待一生免於痛苦與磨難,我們都必須認識到這是不可能的,哪有一帆風順的人生?

在面對挫折甚至苦難時,或難或易,我們都要根據現有的情況做出選擇,通過考驗,在逆境的幫助下自我成長,這其實是人的本性,是潛伏在我們潛意識中的巨大動力。

生活之所以美好,是因為我們能把苦難幻化為歡欣,將逆境扭轉為成功。

超級倖存理論並非興奮劑,也無法讓我們一勞永逸。

在某種意義上,每個人的一生都是面對種種選擇坦蕩而堅定地活下來,再超越自我的「超級倖存」的過程。

這是包括你我在內的所有人都有的能力。

這,也是希望所在!

在經歷挫折或創傷後,如何獲得依然向前的力量?平凡如你我,如何成就非凡的人生?如何挖掘自己生命中的巨大潛力,成就自己?

悲劇不應讓我們從原來充滿活力的生活中退縮。人活一世,總會遇到諸多不順,與其與生活做無謂的抗爭,不如接受現實,做一個超級倖存者。因為破壞總是創造的開始。

以上就是我們今天慈懷讀書會每天一本書的全部內容,這是慈懷讀書會每天一本書的第一百二十八本書。

因書明理,以慈懷道,關注慈懷讀書會,每天讀完一本書,把自己活成你喜歡的樣子。

*註:配圖來自Ryo Takemasa 作品

*文:隋甜甜,中信出版社商業社營銷編輯,一個雷厲風行的女編輯。

今日話題

生活之所以美好,是因為我們能把苦難幻化為歡欣,將逆境扭轉為成功。看完這篇文章,你對不幸是不是有了新的理解?

所有渴望堅持讀書改變自己的人

歡迎加入慈懷每天一本書交流群

長按以下助手二維碼

與百萬書友交流討論,組隊讀書

《倖存心理學:如何在絕望中成就自己》

人活一世,總會遇到諸多不順,與其與生活做無謂的抗爭,不如接受現實,做一個超級倖存者。因為破壞總是創造的開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慈懷讀書會 的精彩文章:

如何活出智慧的人生
做真實的自己才是人生最美的姿態

TAG:慈懷讀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