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導引術與中醫的淵源

導引術與中醫的淵源

《黃帝內經》將祖國傳統醫學歸納為「六藝」即針、灸、砭、葯、導引、按蹺。 導引是自救、自療、自養的內應之法。其他諸法則是外援之法,兩相和合,可起裡應外合,事半功倍之效。戰國時期的《行氣玉佩銘》、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導引圖》以及湖北省江陵縣漢墓出土的《引書》是我們迄今可見最早期關於導引法的史料文獻。隋朝太醫令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是我國最早論述各科病因、證候的專著。其中輯錄了「養生方導引法」289 條,用來治療各種疾病110病候,涵蓋內、外、兒、婦等諸科。成書於公元 752 年 的《外台秘要》,共40卷,其不僅將《諸病源侯論》中有關疾病的養生導引法均按原樣錄入,並補充了若干導引方法,直到金元、明清歷代中醫傳承過程中,導引都是很重要的保命、治病法寶。

導引的主要目的是「行氣」,行氣的目的是為了「和氣」,故曰:導氣令和,引體令柔,氣和體柔,健康可求。 中醫導引學是一門研究「活人」的學問,秉承中醫學「天人合一」的思想,將自身也融入到整個生命的養護過程之中。通常醫療的思維是「外求」,即求助於外援法以扶正祛邪,而導引法則是「內求」, 需要自己身體力行地內求、內證、學習、踐行,是人人都應該學習掌握的自我診療之法。 中醫導引法是以中醫的整體觀、經絡學說、氣血理論為指導,綜合了形體、呼吸、心理等多種干預手段,為歷代醫家所重視和傳承,在臨床醫學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醫導引學能充分調動人的主觀能動性,綠色安全,簡便易行。 在養生、治未病、治已病、康復、保命各個階段,起到積極的作用。它是以《易》為理論基礎,《素問》、《靈樞》為理論指導,通過逐筋疏導、伸筋拔骨、吐故納新、守中和合,最終達到強筋壯骨,固攝精氣,濡養臟腑,涵養心性的作用。這些通過配合外在肢體動作而達到祛病強身、延年益壽目的的導引術,稱之為「外導引」。比如易筋經、八段錦、五禽戲等等,很多太極的動作也是由這些招式和合成連綿不斷的運動套路而成的。

中國的文化都是以飽滿的、相和的、對立並統一的形式而存在的,比如有內就有外、有上就有下、有左就有右、有前就有後等等,稱之為「對」和「應」,而這種「對應」就構成了「陰陽」學說。那麼,除了這些「外導引」,肯定有「內導引」了,只是內導引的學術,自古大多在道家、釋家典籍里見到較多,大多是口傳心授,有所立文字的,也不同於社會上的普通語言,沒深入兩家經藏大多理解不了,所以市上所論較少。

我有幸得智德先師垂教,結合自己做針灸和習練太極近二十年的經歷,簡單做一整理,祈望有緣者能夠以此對中醫學、太極、導引等有綜合的認識,系統性的去接受和操習,定會大有補益。

《靈樞》說:「十二經,三百六十五絡,其氣血皆上於面而走空竅」。這個空竅就在兩眼之間的鼻樑內,正是祖竅的位置。「祖竅」,又叫天心、緣中。如《參同契》所言:「一者以掩,世人莫得之,一竅通萬竅,一以貫全身」。 李時珍說:「內景邃道,唯返觀者照察之」。《太乙金華宗旨》曰:「聖聖相傳,不離返照。孔曰之止,釋號觀心,老雲內觀,皆此法也」。所以內視法又叫內觀法,回光法、返照法等,是內導引的重要內容。先人通過對「祖竅」的應用,啟開了內導引對生命科學的研究,人的生命之謎解開了,其對人生命的起源甚至追溯到胚胎時期,對天人合一理念的應用更細緻入微、也更廣泛。

1.對人生命起源的認識

《靈樞·經脈》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闡明了腎與腦的關係,腦髓源於腎精,精盈而神旺,腎氣通於腦,而為腦神之用。《靈樞·本神》云:「兩精相搏,謂之神」。《靈樞·經脈》云:「精成於腎,腎氣通於腦」。《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 《黃帝內經·素問五臟別論》認為腦藏髓而不瀉,主藏元氣,為陽氣之所聚處,故為奇恆之腑。腦不僅藏髓,而且藏神。

「腎為先天之本」。蓋嬰兒未成,先結胞胎,其象中空,一莖透起,形如蓮蕊,一莖即臍帶,蓮蕊即兩腎也,而命寓焉。

水生木而後肝成,木生火而後心成,火生土而後脾成,土生金而後肺成。五臟既成,六腑隨之,四肢乃具,百骸乃全。經曰:借問如何是玄牝,嬰兒初生先兩腎。未有此身,先有兩腎。故腎為臟腑之本,十二脈之根,呼吸之本,三焦之元,而人資之以為始者也。故曰,先天之本在腎。這些理論在《內經》等典籍中都可見到。

天人合一之理,不外乎陰陽、五行。蓋人以氣化而成形者,即陰陽而言之。夫二五之精,妙合而凝,男女未判,而先生此二腎,如豆子果實,出土時兩瓣分開,而中間所生之根蒂,內含一點真氣,以為生生不息之機,命曰動氣,又曰原氣,稟於有生之初,從無而有。此原氣者,即太極之本體也。名動氣者,蓋動則生,亦陽之動也,此太極之用所以行也。

這些經典中所謂的「真氣」、「元氣」就是成了人後存在於兩眼之間鼻樑內的「炁」,故叫「祖竅」。

2.對疾病和診斷的應用

《難經》十六難曰:脈有三部九候,有陰陽,有輕重,有六十首,一脈變為四時,離聖久遠,各自是其法,何以別之?然:是其病,有內外證。其病為之奈何?

然:假令得肝脈,其外證:善潔,面青,善怒;其內證:臍左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四肢滿,閉淋(癃),溲便難,轉筋。有是者肝也,無是者非也。

假令得心脈,其外證:面赤,口乾,喜笑;其內證:臍上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煩心、心痛,掌中熱而啘。有是者心也,無是者非也。

假令得脾脈,其外證:面黃,善噫,善思,善味;其內證:當臍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腹脹滿,食不消,體重節痛,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有是者脾也,無是者非也。

假令得肺脈,其外證:面白,善嚏,悲愁不樂,欲哭;其內證:臍右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喘咳,洒淅寒熱。有是者肺也,無是者非也。

假令得腎脈,其外證:面黑,善恐欠;其內證:臍下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逆氣,小腹急痛,泄如下重,足脛寒而逆。——這幾段話中內證之方位和內臟以及五行、疾病、癥狀等表述的相當明確。

從這些經典中,大家不難發現,導引學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不但在診斷、治療、包括對生命的認識上都有突出的體現。

智德先師教我導引時說:「人身精華,皆上注於空竅是也。得此一節,長生者在茲,超生者亦在茲也。此貫徹三教功夫也。」

然而,今人多固封而自滿自大,以葉障目、以井為天、以妄為常、憑心妄為,甚者數典忘祖,自以為是,此孔子不得不哭麟,卞和不得不泣玉也。吾雖愚魯,然近二十年,以恆心而持砭石、導引之術,於次第之間,漸得階梯一二,雖不能盡彰其奧,但願做迷津一筏。今以醫之用而闡道之體,皆從真履實踐中寫來,實非標新立異、成宗做祖之義。權為一燈入暗室,大家自可略見奇珍,倘能再自去迷塵,定能得見異彩,蒙受普被。

近日得悉,日本東京大學平井富雄教授通過科學儀器進行監測發現:人在閉目養神之際出現的是緩速AIF腦波,而內導引狀態下出現的是快速 AIF腦波,這種快速頻率AIF 腦波在射箭高手箭離弦的瞬間也出現,只是區別於射箭高手只是一瞬間,而內導引狀態下更長久。繼而發現處於這種「清醒、專一的放鬆態」時,腦內分泌「血清素」多,「血清素」能同時抑制「去腎上腺素」和「多巴胺」的激化反應。而後日本東邦大學有田秀穗教授又發現「血清素」在有節奏的狀態下分泌更加旺盛。比如有節奏的呼吸、步行、咀嚼等。

——這高科技所能找到的物質(血清素)是否就是古時佛家、道家所謂的「內丹」的一部分呢?因為科學不斷的發現在內導引下,口腔內唾液增多,再經科學檢驗發現唾液里酶的含量比例高出平時好幾倍,唾液酶是一種重要的微量元素,同時是一種催化劑。更有細緻的多學科聯合研究,發現很多腺體被激活。。。。。。

這些是目前科技所能涉及到的,但科技是有局限的,還有很多方面它涉及不到的、沒有發現的,將來定會有更高的發現來證明導引術的科學內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秦都驛站 的精彩文章:

「扶陽」的探究解讀

TAG:秦都驛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