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三國政治家諸葛亮不懂得審時度勢,蜀國滅亡,他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三國政治家諸葛亮不懂得審時度勢,蜀國滅亡,他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原標題:三國政治家諸葛亮不懂得審時度勢,蜀國滅亡,他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是杜甫(唐)在成都武侯祠前寫的《蜀相》詩的下半段,以此緬懷三國時的蜀漢丞相諸葛亮。

就是這麼一個品格、才智、精神、道德的高度,都是常人難以企及的,絕頂聰明、足智多謀的人,卻偏偏成為三國時期最具悲劇色彩的人物。


諸葛亮從他走出南陽卧龍崗那一天起,就註定了這一悲劇的結局。


他的悲劇在於,他一開始就看到了盡頭,卻要「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因此,看著自己的生命,像蠟炬成灰似的一滴一滴耗絕;看著自己所付諸心血的事業,無法挽救地走向傾覆,卻回天無力。


他的悲劇還在於,他的儒家人格達到了自我完善的高度;道德風範成為千古不朽的典型;「鞠躬盡瘁,死而後己」也成了忠君事主的完美境界。但,事不得其主,空有一身智慧,卻言事兩違,意實相乖。使得他不僅未能完成復興漢室的統一大業,最後還造成西蜀民窮兵疲,國力耗盡。隨著他心力熬乾地離去,他苦苦支撐的三國演義也就終結了。


晉人陳壽在《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中,有一段是這樣評價諸葛亮的:「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長八尺,容貌甚偉,時人異焉。遭漢末擾亂,隨叔父玄,避難荊州,躬耕於野,不求聞達。時左將軍劉備,以亮有殊量,乃三顧亮於草廬之中;……亮時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孫權,求援吳會。權既宿服仰備,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萬人以助備。備得用與武帝(曹操)交戰,大破其軍,乘勝克捷,江南悉平。……備稱尊號,拜亮為丞相,錄尚書事。及備殂沒,嗣子幼弱,事無巨細,亮皆專之。於是外連東吳,內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極,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也。」從陳壽高度敬崇的評論中可以看出,諸葛亮屢出奇謀,是指揮戰役與治理國家的天才。他能把偏居西南一隅,國力在三國中最弱的蜀國,治理得井井有條,逐漸強大。


儘管如此,在三國鼎立的格局中,諸葛亮始終無法打破這一格局。為了完成劉備的臨終囑託,一心恢復漢室,諸葛丞相不顧魏強蜀弱的現實,數出祁山,進攻魏國。結果:「空勞師旅,無歲不征,未能進咫尺之地,開帝王之基。」最終,耗盡了自己的心力和蜀漢的國力。還有什麼比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為之努力的理想,不但不能實現,還逐步走向毀滅,更令人悲傷的嗎?這就是諸葛亮最大的悲劇。


有人認為:悲劇是一種美的毀滅。那麼,像諸葛亮這樣一個具有完美人格,崇高道德,絕頂才智,超凡能力的人,因事不得其主,最後,徒費心力,自己尋求了悲劇性的毀滅。這也許是後來人們對諸葛亮格外緬懷和景仰的深層次原因。


《三國演義》中描述;當諸葛亮躬耕南陽,劉備三顧茅廬時,途遇司馬徽,水鏡先生仰天大笑曰:「卧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其實,水鏡先生正好說反了,卧龍先生的悲劇,應該說是得其時,而不其主也。得其時,是因為身逢亂世,方有機會展現其濟世治國之才,不然,豈不要終老山野。不得其主,是因為劉備不是一個英主。先以婦人之仁,坐失數次良機;後以匹夫之勇,被東吳陸遜火燒連營,使蜀漢元氣大傷。而這些重大失誤,蓋不聽諸葛軍師之言所致。就連劉備的義弟關羽,也成了諸葛亮諸多重要政策執行中的障礙。由於關老爺不認真執行軍師東聯東吳、北抗曹操的戰略決策,至使蜀漢最重要的東面屏障—荊州,就丟失在這位驕矜的關老爺手裡。而荊州易主,蜀漢也就完了。


相反,曹操麾下的那些謀士武將,有誰比諸葛亮高明?但,梟雄是明主,所以,手下的文武能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可蜀漢,到了阿斗,則更是一代不如一代。空有補天志,一切付東流。最大的痛苦,莫過於看著自己的全部努力,不是毀在敵人的人里,而是在昏庸的主子作踐下成為了泡影。

成都武侯祠大殿的對聯寫道:「能攻心,即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則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審勢,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所必備的判斷能力。對聯也是在提醒政治家們,應從諸葛亮的悲劇中得到啟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控 的精彩文章:

日本明治維新後,打造強大海軍,從這些老照片可以看出實力不俗
古代那些奇葩行為,英國有窗戶稅,僅清朝就表彰貞潔烈女一百萬

TAG:歷史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