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明明老配方,為什麼說撲街了

明明老配方,為什麼說撲街了

不少小夥伴點名要看是枝裕和新片。其實說來奇怪,為什麼剛好拿了他這麼一部片子來中國上映,而且《第三度嫌疑人》這片名,怎麼看都是錯誤的翻譯。

是殺人太扎眼?還是蹭嫌疑人X的獻身?不得而知。

凡事總有個第一次。是枝裕和嘗試轉型,有工號直接說是導演生涯最差,但也有人肯定了他的轉型與突破之勇氣。

而且就算是枝裕和失手吧,也足夠秒殺很多國片啊。

正文共: 2480字

預計閱讀時間:7分鐘

不得不說,當對影片進行拉片分析時,會覺得是枝裕和新片《第三度嫌疑人》是一部越回味愈發醇香的電影。

如果說《三塊廣告牌》是那種將不公的屈辱和憤恨,從每個毛孔中都散發出來的電影,那這一部《第三度嫌疑人》,有一種層層滲入骨子裡的陰寒。包裝以懸疑推理的外殼,但內核還是延續了是枝裕和前面幾部的主題:「人死後,生者的困局」。

《第三度嫌疑人》實際上就是一個論證的過程。

圍繞三隅的可能事實有:

可能一,嫌疑人三隅殺死廠長後焚屍,並偷竊他的錢包,被抓認罪,最後當庭翻供堅持無罪;

可能二,廠長的妻子買兇殺人,三隅是幫凶;

可能三,兇手不是三隅。

影片安排了辯護律師重盛與嫌疑人三隅七次會面和問詢,實際上並非是在推理而是在論證,從死刑論證,到德性論證,再到司法論證,多重維度走向核心關鍵。

在死刑歷史上,日本曾是第一個廢除死刑的國家,在武士時期恢復至今。日本司法對於死刑的適用極為慎重,每年死刑判決不超過10件,而真正執行的一般2-3人。這20年來被判死刑的8成以上都是以金錢為目的的殺人,而有心理障礙殺人、無理由殺人等幾乎不會被判死刑。

之前沸沸揚揚的江歌案,最後以20年有期徒刑蓋棺落定。在案件中,有一個標準被反覆提及——「永山標準」。永山是一個少年作家殺人犯的名字,1968年永山則夫在美軍基地撿到一把手槍,在東京、京都遊盪時因憤懣射殺了四個人,15年後才被處以死刑。

「永山標準」需要考量9個因子:

犯罪的性質、動機、體現於行為樣態中的殺人意思之堅定性和殘虐性、結果的重大性(被害人人數)、被害人親屬的情感、社會性影響、行為人的年齡、行為人的前科、犯罪後的情形。這實際上透露著不判處死刑原則,當有例外情況再判處死刑。

那影片的結構非常清晰,七次會面就是七次判斷,掌控了電影的節奏和轉折點,讓所有觀眾都成為陪審團

1

問詢一:是否為財致死

即犯罪的性質判斷

反應:不記得自己的證詞

2

問詢二:是否買兇殺人

即犯罪的性質、社會性影響判斷

反應:和妻子似乎有男女關係

3

問詢三:是否殺戮成性

即行為人的堅定性/殘虐性判斷

反應:墳墓里有5隻金絲雀

4

問詢四:是否另有隱情

即前科、犯罪後情形判斷

反應:前科案件和女兒

5

問詢五:是否在制裁

即行為人的動機判斷

反應:命運和司法都在玩弄生命

6

問詢六:是否想要拯救咲江

即動機判斷、被害人親屬情感判斷

反應:請相信我

7

問詢七:以上,是事實嗎?

反應:如果是的話,那我還是能幫助到人的

一開始,作為三隅的辯護律師重盛來說,調查的重心就在試圖論證事件二,以期為三隅減刑到無期徒刑,但他忽視了去尋求案情真相,這也可理解為檢方在指責重盛是那種「阻礙罪犯面對自己的罪行」的律師。但重盛並不是結果正義的追隨者,他更加追求程序正義

轉折點在第五次會面誰掌握了提問,誰就掌控了一場對話的節奏。當三隅質疑重盛,你就不想知道真相嗎?在重盛對三隅的不斷了解中,發現人性與人性之間是可以相互投射反映的,不管是惡還是善。人理解人的方式往往是以己度人,逐漸覺得可以理解的時候,是否自身中就產生了惡的虛像?當重盛想要追問殺人犯三隅的動機,終究會落到一場德性的論證,死刑,是否得當;而人,生而為惡是否有可能。

到這裡,三隅的殺人動機已經似乎靠近了可被人理解的範疇,是有希望成為判為無期,再度的轉折在第六次會面:三隅先是否定咲江是在說謊,隨即否定自己沒有殺人,再拋出疑問,你相信我嗎?雙重的否定就成為肯定,重盛落入話術陷阱成為了三隅的同謀,在最後一次庭審的當場翻供將他推向死刑。

死刑還包含著一個道德難題,即無法精確地判斷出死刑的威懾力到底多強,死刑是否比終身監禁的威力更大。當一個兇手的動機是求死,不悔過,當死刑失效後,那麼到底何種懲罰才是對他的威懾?電影中,死刑存廢是被著重討論的,分為兩方觀點:

在三隅觀念里,法官和殺人犯是同等的,都在操控他者生命。這是廢除死刑的觀念,屬於死刑「人權抵觸」者,強調生命權的普適性。電影中,死者被焚燒後留下十字架的痕迹,而金絲雀的墓上也用石頭擺出十字架的形狀,而據了解,廢除死刑國家的文明類型,多為受基督教、天主教和東正教影響的國家。廢除死刑的主張最早是由功利主義者貝卡利亞和邊沁提出來的。在他們看來,死刑的威嚇效果並不大於終身監禁。

而重盛的法官父親,就是一個不支持廢除死刑的人,他認為當年只判處了三隅10年的有期徒刑,量刑的過輕導致了出獄後的再次殺人。廢除死刑對於社會穩定有太多不可估量的後果,而且廢除死刑不符合民意,受害者的家屬當然希望殺人償命。

重盛最後站在十字路口,也是個十字架,

即導演所處的廢死立場

那導演的傾向呢,其實是傾向於廢死的,因為死刑應否被廢止,與死刑的正當性判斷有關,在三隅被判死刑問題上,讓觀眾對公權力執行問題上有了個判斷。

第三次翻案,讓法官、檢察方和辯護方方寸大亂,他們在後方開了場小會,就決定了一個人的生死。這是一種結果正義,公權力為了達到從快從嚴懲惡的目的,而任意犧牲應有的程序,結果是好的,但這種功利主義邏輯,已然違背了「最低限度的正義」。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霍姆斯曾說:「罪犯逃脫法網與政府的卑鄙非法行為相比,罪孽要小得多。」

人類社會中的公正本身就存在諸多錯位,而對於三隅最大的不公是,生命本身是沒有意志的,被挑選著,毫無道理的。公正何以實現?公正無法實現。一直被制裁的三隅,選擇了自己制裁自己。

影片通過緩慢的人性觀察和並非強情節設定的司法追究,辯護律師重盛陷入了嫌疑人三隅編織的司法難題和道德難題之中:以殺人動機作為引誘重盛的餌,使得他從滿足於程序正義逐漸轉變為向真相去不斷追問,而步步誘導落入一場名為司法審判的謀殺案中,謀殺的對象是三隅

是枝裕和終究和強情節和商業化還是保持距離的,倘若你是以「這是是枝裕和的電影」為預設去看這部電影,你是能覺得導演的精妙和匠氣;但倘若你是以「懸疑推理類型」作為這部電影的預設,那你可能會覺得空洞無聊,也會捕捉不到役所廣司身上緩慢而隱秘的氣流變化,更感受不到電影逐層深入的議題設置。

況且,就算是枝裕和拍的是推理懸疑,那還是大眾所認知的推理懸疑嗎?

·END·

GIF

- 作 者 / 編 輯 -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木衛二 的精彩文章:

你如此熟悉它,更應該在電影院看它
是枝裕和最溫情的作品出了中文原著

TAG:木衛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