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抱團取暖的老年應成最溫情的底色

抱團取暖的老年應成最溫情的底色

這個不到15平方米的房間,更像一間青年旅社。屋裡塞著上下鋪,6塊木板搭成的小床,一個挨著一個,緊貼牆和窗戶,過道只夠一人通過。屋裡充斥著老人房間特有的潮悶味兒。6個老頭佔據著這些上下鋪,他們中最老的已經81歲,最年輕的也有61歲。年齡加起來差不多400歲。(4月4日《中國青年報》)

如此一幕令人辛酸,也是部分群體生存狀況的真實寫照。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這些本應頤養天年的老人,基於各種不同的理由,而居住在一起「抱團取暖」,並成就了「不幸中的萬幸」。但他們抱團取暖的境遇,很容易觸痛人的內心。

這中間有「老吾老」的同理心。每個人都將老去,都將面臨類似遭遇,只是輕重程度不同而已。「如何養老」是一個現實的問題,也是存於每個人腦中揮之不去的煩惱,並成為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是自我型養老,還是社會化養老、抱團式養老,似乎都可以成為解決問題的路徑,卻很難有完美的答案。

《中國養老產業發展白皮書》披露,2016年末,中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經達到2.3億,佔總人口的16%多。目前,空巢和獨居老年人已經接近1億人,80歲以上的老年人達2400多萬,失能、半失能老人近4000萬人。未富先老,讓我們似乎變得極度不適,養老體系無以跟上老齡化的步伐,無論是社會化養老,還是政府養老,都無法滿足需求,而傳統的家庭養老則因為家庭結構的分解和失獨因素的存在而無法發揮功能。入住養老院已屬十分幸運,貧困戶和五保戶老人的養老,則更離不開外部的救濟。作為老年群體中最脆弱的一個群體,「抱團取暖」理應成為整個社會最溫暖的情愫。

對此有兩個層次的要求,一是群體內的自我擴展,由少數人向絕大多數人轉變。比如讓身體好的、較為年輕的老人,照顧身體不好的、年齡較大的老人,如此形成循環和良性互動。二是由群體內向群體外的延伸,形成全民參與的互助養老,比如組織社工或者年輕人在社區通過互助式陪伴提升老人生活質量,在老齡化嚴重的德國,「斷代養老」的模式,就是典型的互助養老。老人與年輕人同住一個屋檐下,年輕人享有低價甚至免費住房,也承擔著照顧老人的義務,例如代老人外出買菜,照看老人健康,陪老人聊天等。

當然,真正的互助式養老和溫情式關懷,最理想的狀態就是全社會基於「尊老,愛老和敬老」通過實際行動去參與對老人的關愛,而不是將其棄之不管,讓群體內互助成為無奈的選擇。為失能、半失能、殘疾老人提供最基本的物質生活,解決生存的需要,為空巢、獨居的老人們提供精神關懷,讓他們免於孤單和失落之苦,讓「獨居老人死後無人發現」之類的悲劇不再發生,讓「有子女不孝順」的老人獲得最基本的法律援助,這些本應是最基本的社會責任,也是最基本的要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年 的精彩文章:

比爾·蓋茨都為她點贊!14歲天才少女為老年痴呆症奶奶,開發了一款APP,只為留住老人記憶
老年人如何使用好小區健身器材,大有學問!

TAG:老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