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屬於我們自己的愛與恨:《頭號玩家》

屬於我們自己的愛與恨:《頭號玩家》

Long time no see,old friends!筆者近期由於工作的上變動,公眾號斷更已久。在我自己都懷疑這個公眾號是不是這樣不了了之之季,卻迎來了一位好友的投稿:一篇關於近期大熱電影《頭號玩家》的影評。而筆者也趕緊補票上車去影院朝聖一番。這絕對是一場遊戲玩家的盛宴,隨著層出不窮的遊戲人物躍然於銀幕,影院里響起一個個激動的聲音向一旁同行的伴侶介紹起這是誰誰誰。而對於非遊戲玩家來說,一個充滿想像力的故事與震撼的特效填充起的兩個小時也絕對值回票價。更難能可貴的是,這部電影勢必引起非玩家群體對於遊戲這個第九藝術更多的了解,從而理解玩家群體為何會幾十年如一日的對於遊戲的熱愛與堅持。也許一個水火不容的家庭,就因此達成和解,跨過互不理解的溝壑。

以下便是來自於銀河超新星的投稿:

屬於我們自己的愛與恨:《頭號玩家》

頭號玩家預告發布的第一天,我就對這部電影充滿了期待。上映當天我迫不及待地拽著朋友去看了這部為遊戲玩家量身打造的電影。看完後逐漸產生了以下對這部電影的看法。

怎麼說呢,我覺得看完這部電影的人群對電影的評價毫無例外地一如既往地走上了兩種觀點,大概可以形容為:IGN7.5分和豆瓣9.3分這兩種。就像任何一部作品都會有積極的評價和負面的評價一樣,我很高興這一次我對這兩種觀點都很理解。

我認為,持9.3分觀點甚至滿分觀點的人大概是這麼看待這部片子的。

一、大膽的嘗試,背後是斯皮爾伯格的巨大號召力。

我以前從來沒覺得遊戲翻拍電影是一件很難的事,直到在遊民看了無數的文章被洗腦後終於承認了這個現實。所以在期待的《魔獸》和《刺客信條》相繼票房不理想(儘管我個人非常喜歡這兩部遊戲翻拍電影)的情況下,當我聽說又有人要拍遊戲電影的時候我是持悲觀態度的。畢竟總有一個問題縈繞心頭:即使它拍得再好,又能走多遠呢?

但當我聽說這部名為《Ready Player One》的電影的導演竟然是大名鼎鼎的斯皮爾伯格時,我立刻就改變了悲觀的想法。畢竟,那可是拍出了《辛德勒名單》、《E.T》、《拯救大兵瑞恩》、《大白鯊》、《人工智慧》和《侏羅紀公園》等經典之作的導演。我依然記得小時候和老爸第一次去電影院時看的就是《侏羅紀公園》,然後這一輩子都忘不了那大恐龍橫行的經典鏡頭了。可以說,這個如今70多歲的大洋彼岸的美國人用他的電影深深地影響了一代中國影迷。

是的,所以不僅是電影業的行家們,就連我們這樣的遊戲玩家,在得知斯皮爾伯格出任導演後也變得底氣十足,對電影充滿了期待。

(多年後侏羅紀世界的閃亮登場簡直讓我喜極而泣,感謝斯皮爾伯格為我們帶來如此多的優秀電影)

二、現實遊戲廠商紛紛授權,史無前例、絕無僅有。

我想大多數玩家和我一樣,第一次了解到這部電影的時候就立刻喜歡上了它,畢竟我認為當你在一部電影的宣傳畫里突然同時看到獵空和春麗同畫框出現的時候,沒有哪個遊戲玩家還能穩如泰山、面不改色的。就算是氪金狗眼,也都紛紛跳出眼眶了吧。這樣又驚又喜的情緒不僅僅是因為畫面里出現了你所熟知的遊戲角色,更加因為作為遊戲玩家的你,由於別人對你喜歡的東西的認可而欣喜若狂。

簡而言之,這部電影就是電影界的專業人士對遊戲和遊戲玩家的認可和致敬。而且這份致敬大禮還來自這個行業的佼佼者:斯皮爾伯格。

所以我猜很多人和我一樣暗暗做了一個決定,那就是無論這部電影拍得好看與否,這都是一部獻給遊戲玩家的盛宴,無論最終結果如何,我都要盡情享受這一部電影的每一個細節。

「每一個細節」,呵呵,well,我還真是給自己定了個不小的目標。現在回想起來,就算是遊戲界最百科全書的玩家也認不全這部電影的所有細節吧。

以下內容包含劇透,請慎重觀看。

說來慚愧,我自己比周圍的親朋好友玩過的遊戲都多,但看了這部電影我才意識到自己知道的遊戲原來這麼少。在眼花繚亂的CG鏡頭裡,我能認出《我的世界》、《機械戰警》、《街頭霸王》等等,作為一個暴雪的老粉絲,我刁鑽地看出了遠景里的星靈聖堂武士,在吉姆·雷諾穿著星條旗皮膚登場大殺特殺的時候,我就和他的操縱者一樣哈哈大笑起來,大概是因為覺得風暴要火的原因吧。。。

(吉姆·雷諾的出場足足超過了5秒鐘!我心裡默念1000遍:風暴要火……)

但最終我還是敗了,有那麼多的遊戲和電影彩蛋,根本認不全啊,之前說好的薛帕德指揮官和勞拉硬是眼拙沒發現。要不是最後認出了蝙蝠女、斯巴達戰士和女主角手裡的戰爭機器里的槍挽回了顏面,我以後出門都不敢告訴別人我是遊戲玩家了。

所以,作為本片最大的看點和噱頭,無論你是DC粉、主機PC粉、暴雪粉抑或是3A大作粉和獨立遊戲粉,都能拋下往日的成見坐在一起一同享受這種你喜愛的遊戲角色滿屏幕亂跑的快感。

三、斯皮爾伯格式的啟發電影

如果你縱觀斯皮爾伯格的大部分電影,你不難發現這個舉世聞名的導演是充滿了正能量的,他自身的經歷就很勵志,他年輕時總是瘋狂地幻想著這樣那樣的奇妙世界,但他沒有讓他的幻象僅僅停留在幻象的層面上。他努力著,將其付諸了實踐。於是他拍出了像《侏羅紀公園》、《E.T》和《人工智慧》這樣天馬行空的影片。而且他並沒有獨享自己的靈感和成就,尤其在《E.T》和《人工智慧》里,他將這些新奇的想法聚焦於少年兒童,使得這兩部影片在吸引了眾多少兒觀眾的同時又給與了他們巨大的想像力的啟發。正如《頭號玩家》中表現出來的一樣,一個充滿了創意的遊戲世界。我想很多人也和我一樣,在享受了電影本身的樂趣之後,又感受到了無限靈感的迸發。

(只需要戴上一副眼鏡,就能看到無數個光怪陸離的世界 體驗千奇百怪的人生 誰又能抵擋這種誘惑呢?)

接下來我要說的,是我對這部電影缺憾的評價。你可能不會喜歡,但我堅持一個觀點,任何事物都有優點和缺點,談優點是為了讓這個事物將它的優點保持下去,而談缺點則是為了吸取教訓、改進錯誤,讓下一次變得更好。而正如IGN的7.5分一樣醒目,這部電影的缺憾也是明顯的。

一、彩蛋雖多,卻並沒有用

正如之前我說的那樣,電影里的遊戲角色和各種彩蛋多到我這種只知道冰山一角的玩家根本無法招架的地步,但問題也因此跟著來了:這些遊戲角色太多了,而且電影本身的角色是自己原創的,那就意味著所有的這些彩蛋角色都只可能是驚鴻一瞥,他們在整個電影中,尤其是在劇情中完全起不了任何作用。

(所謂驚鴻一瞥,正如阿甘騎士在日記館門口如路人一般從主角身邊經過,這部電影里的大部分角色都是以這樣的形式出現然後離開)

有時候你不禁長嘆一口氣,因為你最喜歡的遊戲角色在這部電影里只出現了不足兩秒鐘。而讓你嘆息的深層次原因是因為你內心深處知道這些遊戲角色都有著豐富的內涵,哪個角色背後不是傳奇般的經歷和故事,他們當中的任何一位拿出來都可以出一部獨立電影。可是最終卻紛紛落得個走過場跑龍套的結局。

而且影片自己的幾個主角卻顯得很平庸,而且過於低齡化。同時劇情呢又和現實世界藕斷絲連。看完這部電影以後我不禁感嘆,這其實只不過又是一部披著遊戲外衣的斯皮爾伯格式的片子。沒錯,如果你再去看看《E.T》和《人工智慧》你就會發現它們和《頭號玩家》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而我個人覺得這部影片和喬治·克魯尼演的《明日世界》更像。是的,一些大人帶著一群處於現實和幻想的迷茫中的孩童去完成一項驚天動地的事業並證明自己價值的勵志電影。

(像素大戰也是一部講遊戲的影片,但其中心思想依然是遊戲玩家們的自我勵志,而不是講述一個令人驚嘆的故事)

可是誰說我們需要勵志了?我們遊戲玩家都是現實世界裡的一個個正常社會個體,難道就因為我們在遊民當了噴子,就該去看心理醫生嗎?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一場酣暢淋漓地講述遊戲人物本身故事的電影。就像《無敵破壞王》所刻畫的那樣,電影里的角色就是遊戲角色,這些角色都是有血有肉有自己的理想也有生活的無奈的。正是因為這些角色和劇情以及玩法本身的魅力,才使得我們愛上了遊戲世界。

(正是這些源於遊戲又高於遊戲的鮮活遊戲角色讓我們愛上了遊戲)

二、過分強調遊戲的獨特性,加大了遊戲玩家和非遊戲玩家觀眾的隔閡

當電影里的主角到死黨的家裡翻出他的一堆「玩具」時,我第一眼就看到了太空堡壘卡拉狄加的模型,我不禁脫口而出「噢,是太空堡壘卡拉狄加!」,我朋友在我旁邊「哦」了一聲,但他顯然不知道我在說些什麼。太空堡壘卡拉狄加是我最喜歡的美劇,它在美國科幻界也有很高的地位,應該說這一小小的彩蛋讓我感到非常溫暖,那是一種得知我在大洋彼岸有很多志趣相投的朋友的溫暖。但同時也有一絲沮喪,畢竟身邊的朋友對這些彩蛋幾乎一無所知。我並不怪我的朋友,也不怪其他人,僅僅只是感受到了一絲遺憾和可惜。

但這不禁讓我思索起來。一邊呢我們這群玩家高興地享受著自己才懂的盛宴,一邊呢那些非玩家的觀眾以及那些淺酌者式的玩家卻感到電影平淡無奇,不過如此。我相信他們肯定經常在想,這幫玩遊戲的到底為什麼這麼開心呢?這也讓我聯想到了一個更大的問題,那就是:走出遊戲圈外,那些圈外的人士是怎麼看待遊戲和遊戲玩家這個群體的呢?

這就是我對頭號玩家這部電影的核心問題,即這部電影在給了遊戲玩家巨大的娛樂後,是否還給了玩家更多的,更積極的有意義的東西呢?換句話說,這部電影看完後,那些非遊戲圈的觀眾是否會因此而喜歡遊戲玩家,或者對我們這個群體更加尊重呢?

(金幣是一個遊戲的經濟基礎和運行機制,就像建房子需要地基一樣。可是參觀房屋的時候導遊左一次右一次帶我們去看地基而不是上層建築,你會怎麼想?)

不妨讓我們來看一些細節,在這部電影里,我比較詬病的就是它對遊戲獎勵機制的過分關注,簡單來說就是:這部電影的情節過分地拘泥於「遊戲機制」這個東西了。例如遊戲排名,金幣獎勵和裝備掉落。這些東西每一次出現在鏡頭裡都特別地齣戲,每一次這些遊戲機制出現時,無疑都是在強調:你現在經歷的東西只不過是一場遊戲,裡面所有的內容都是虛擬的,都是假的。它過分地強調了這些東西,讓人無法沉浸到遊戲本身的故事中去。我們玩遊戲的目的就是要沉浸在一個越真實越好的世界裡享受樂趣,而不是每時每刻都被提醒著說:你玩的只是個遊戲而已,不是真的東西。我從來沒見過哪部電影里會無時無刻不在提醒著觀眾:這只是場電影罷了,不是真的,裡面的人是演員扮的,裡面的場景都是模型,是CG做的,那些震撼的場面不過是鏡頭在震顫而已。難道拍一部電影,做一個遊戲不就是為了讓受眾去相信裡面所表達的東西嗎?那些不顧危險也要收集金幣的場景,那些角色死亡後卻掉了一堆錢和裝備的鏡頭,我們遊戲玩家看著當然開心了,因為那是我們的梗啊!可是那些不懂遊戲的觀眾看了會怎麼想?他們恐怕只會覺得遊戲這種東西好無聊,只會越發不明白遊戲玩家為什麼會喜歡玩遊戲了。

我一直堅信遊戲給我們帶來的樂趣是沒有隔閡的,這種樂趣是通行的,無論你是什麼樣的人,都能感受到遊戲的魅力和樂趣,都能最終對遊戲做出認可。但在幫助更多的人了解並喜歡上遊戲這一更高的主題上,這部電影顯然是沒有達到的。也難怪IGN會打出7.5分,我猜這個專業評價遊戲的媒體在給一部電影(而這部電影又是講遊戲的)打分的時候一定是糾結的,但至少我認為他們是站在了評價電影的角度上去打分的。這也能說明為什麼豆瓣的評分很高,因為那是眾多玩家對這部電影的愛。

對我個人而言,我對這部電影又愛又恨,就像看《環太平洋2》時一樣,第一階段總算高高興興地大戰了一場,以為片子要高潮了,結果二階段又開始一個一個的死人,總是讓人爽不起來。好萊塢最近的許多電影很奇怪,明明有著最好的資源和創意,卻總是無法拍到位。

(每一次都感覺可以酣暢淋漓的,卻總被好萊塢的公式化套路毀掉)

三、影片深度問題

當然這個話題是老生常談了,就像大部分情況下你不能逼漫威的電影去達到《黑暗騎士》三部曲那樣的高度一樣,你不能指望斯皮爾伯格在既娛樂遊戲玩家又給觀眾啟發勵志的情況下還能拍出超級有深度的劇情。我所詬病的只是在於導演他都不嘗試一下。

畢竟遊戲和現實的問題是很敏感的,要討論的話就討論得徹底一點。而整個影片里並沒有對這些深刻的問題討論到位,最終只能匆匆得出每周二和周四關閉遊戲伺服器讓人們回歸現實的結論。那你還不如在片尾貼出「適度遊戲益腦,沉迷遊戲傷身」的字幕算了。

疑問:看完影片後我一直有個疑問,影片似乎從頭到尾都沒有說過為什麼叫Ready Player One。

該不會是導演留的彩蛋吧?

結語:

這部電影里我最喜歡的就是酒吧約會的那一段。我依然記得第一次玩《質量效應2》的時候,第一次抬腿跨入「來世」酒吧的感覺,那種充滿了未來風格的霓虹燈、電子迷幻樂和外星人舞娘的場景讓我記憶深刻,沉浸其中。就像電影里一樣,誰不想在這樣一個美輪美奐的酒吧里穿著自己最喜歡的打扮邂逅自己的心上人呢?很多時候,讓你忘記現實就是一個遊戲,一部電影的終極目標,也是拍電影和做遊戲的真正意義,或許只有真的到了讓人忘記了一切現實的時候,這些辛勤的勞動者才算能夠真正無愧於心地說上一句:Tanks for playing吧。

——銀河超新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GamerYI 的精彩文章:

TAG:GamerY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