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兒童繪畫心理:兒童是怎樣理解繪畫的?

兒童繪畫心理:兒童是怎樣理解繪畫的?

傳播:文化丨國學丨經典丨藝術丨教育丨養生

孩子們似乎天生就會作畫。他們從能抓起能留下標記的東西時就開始畫畫,甚至用灑在地毯上的牛奶塗鴉。孩子們早期的創造性繪畫努力讓我們為之驚奇。

認知發展學者認為,「孩子們之所以畫畫是因為他們想(用圖畫)表現他們在生活中接觸和了解到的人和事物」,「孩子們的圖畫僅僅是一種情感表達」,「是一種遊戲或者說是一種運動方式,」「但是,別忘了孩子們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他們會向對他們來說重要的人學習;他們畫畫是因為他們在模仿成人寫字和畫圖的行為。」

1. 孩子們畫的是什麼?

孩子們畫的是他們看到、知道、理解和感覺到的東西。

換句話說,兒童最初是根據自己的經歷進行繪畫的,無論是現實生活還是故事情節。

不用說,人物形象仍然是各個年齡階段兒童最常見的繪畫主題。雖然人物形象在兒童創作的不同階段以許多不同的形式展現,有時可以辨認,有時則未必,但是孩子們卻從未失去對人物畫的興趣和激情。

孩子們自發地畫人物畫——有時是自己,有時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和兄弟姐妹。大一點的孩子的創作里會出現鄰居、同學和老師。其他比較典型的主題有汽車、房子、太陽、花朵和動物。

2. 怎樣激發孩子的畫畫動機?

談到兒童學習我們總是會問這樣一些問題,如:應該怎樣激發孩子的學習動機? 同樣,我們也應該問:是什麼動機激發孩子們進行繪畫的?

我們在香港為越南難民兒童舉辦了一場藝術營活動,在一所鄉村學校的地板上為孩子們鋪上了一大塊畫布。孩子們可以在這塊布上隨意使用液體塗料。

一些小孩安靜地獨自繪畫,不惹人注意也不願被人打擾;一些孩子繪畫是為了與藝術家幫手們進行交流,因為我們說的是不同的語言。

一個上午,畫布頻繁地更換。令人震驚的是,這些畫布上都畫滿了船、大海和許多陰鬱的狂風暴雨般的圖像,另外一些畫看起來像大大小小的魚。

但是一個小孩一直在畫的東西引起了我的注意,因為它看起來像是一個大盤子,上面只有一隻巨大的眼睛。

於是,我們請來了一位翻譯,詢問那個孩子畫的是什麼。那個孩子說,他在海上(來香港的路上)看到過這個東西很多次。

他不知道那是什麼,但是他在用自己的語言給我們描述的時候顯得很興奮。

藝術營結束後的一天,我才知道那是一種魚,我們在香港很少看得到。

孩子們在這個活動中都畫了些什麼?是什麼激發他們進行繪畫的呢?孩子們畫的是他們的經歷,一種不同尋常的經歷。他們畫的是曾見過的景象:大海、船隻、魚;畫的是他們知曉的事情,即前往香港;畫的是他們的感覺,畫出了他們的好奇、恐懼和茫茫大海的黑暗。

他們自由地繪畫,因為他們感覺很安全;他們有飯吃,能感覺到周圍大人們友善的支持和幫助。

沒有人強迫他們必須畫什麼、以何種形式繪畫。他們可以自由地表達。他們找到了願意傾聽他們心底聲音的觀眾,無論那個聲音多麼微弱,人們都願意傾聽。這就是增強自由表達能力的途徑,這也是通往真正的創造和「載入」思想和記憶的途徑。

3.繪畫是兒童與生俱來的能力

小孩子們像畢加索一樣大膽、欣然、自信地進行繪畫。與藝術家和成人不同,孩子們並不在意視覺效果。他們沒有花費任何時間考慮「恰當的」比例,或讓欣賞者能夠清楚地辨認。

他們傾向於一口氣畫完圖畫,然後就拋開不管。

我相信,大人們都特別羨慕這種行為(包括像畢加索、保羅·克萊和瓦西里·康定斯基一樣的藝術家),因為我們做不到,至少現在已經無法做到。儘管我們很羨慕,但是孩子們的大膽和成果卻很少得到讚賞。

例如,奶奶之所以用靠墊把沙發上的塗鴉掩蓋住,是因為奶奶認為那些塗鴉看起來雜亂無章而又無法擦掉。大人們總想在孩子們的繪畫里尋找一些「事物」,並希望孩子們能夠畫出一些以大人的標準看來是恰當的「事物」。

孩子們繪畫的「願望」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變成畫出「容易辨認」、視覺上越來越真實的物品。

他們「要求」自己的畫和所描摹的物品相似。我認為這種變化並非意外,它恰恰對應了普通觀眾和我們所在世界的「要求」。

一個叫比恩的五歲小女孩的媽媽告訴我她的女兒是多麼熱愛藝術,並催促孩子向我展示她的藝術作品。然後,這個小女孩,就非常認真地給我展示了她在周六下午的一對一藝術課上畫的圖畫。隔頁上的圖畫都經過仔細描繪和上色,相鄰的頁面上貼著「工作表」。這個工作表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因為它看起來就像是字母表的翻版。

她向我展示了她的圖畫,可以清楚地看出來那是一隻五彩繽紛的大鳥。我發現那隻鳥背部的上方有許多鉛筆記號,於是就問她那是什麼。

她非常憤怒地對我說,「難道你不知道我重畫了多少次嗎?」「對不起,我不知道。是誰讓你重畫的呀?為什麼要重畫呢?」「是我的老師。因為鳥畫得太小了。她對我畫的那些小鳥不滿意。」「她給你展示過圖片之類的東西嗎?」「展示過,就跟這隻鳥一樣(她指著自己的圖畫)。」

當這個孩子跟我談論她的作品時,我沒有從她身上看到任何快樂,更不用說欣喜了。事實上她感到很失望,因為我沒有對她付出的大量努力表示讚賞。

有人可能會說,繪畫能促進孩子的認知發展,因此加強孩子利用圖畫從不同的維度表現「事物」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比較有代表性的例子是,孩子們很難畫特定視角的圖畫,尤其是八歲以下的兒童。實質上,孩子們繪畫時本意是想做到寫實,如果他們沒能做到寫實,那就證明他們觀察事物的視角還未成熟。

但是對於七歲以上的孩子來說,沒能做到寫實是因為沒用心而不是缺乏認知能力。對七歲以下的孩子而言,沒能在包含特定視角的繪畫任務中做到寫實則是因為缺乏認知能力。

因此,我建議退後一步,從思考這兩個問題入手:

「我們需要學習恰當的語言來表達情感嗎?」「我們學習過如何哭泣和尖叫嗎?」

沒有。這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本能。

一些人認為,小孩子們經常在不同的主題中使用一些圖形語言,即「圖式」,這樣做有一定的感知和美學原因,儘管不是所有人都同意這一觀點。這一點有待依靠孩子們對藝術作品的反應來證明。

我曾說過,我不反對藝術教育,也肯定藝術教育對提升兒童創造力的影響。

這樣看來,我們似乎應該從兒童的視角來研究他們的繪畫;事實上,我們卻總是從大人的角度來進行研究。

【本期摘自《創造者眼中的美:從心理學和跨文化視角記錄孩子們對繪畫藝術的理解》,林少峰(Siu Fung Lin),英國伯明翰大學心理學學院,《創造力:當東方遇上西方》,題目為編者所加】

喜歡這篇文章的人也喜歡 · · · · · ·

點贊」-支持「分享」-利他「留言」-交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心見性讀書會 的精彩文章:

春季養的是生生不息的肝氣

TAG:明心見性讀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