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劉曉慶挑戰旦角與醜行 徐帆扮演白娘子 京劇不僅是「奇觀」

劉曉慶挑戰旦角與醜行 徐帆扮演白娘子 京劇不僅是「奇觀」

戲曲就是座高大而堅固的城池,裡面的人對她有多愛,外面的人對她就有多陌生。對於今天大多數人,尤其是年輕人來說,戲曲與現代社會和現代人沒什麼聯繫,至於戲曲的藝術魅力他們不了解,更無意去了解。但是前日,一位從來不看京戲的年輕朋友突然說,他在看一檔有關京劇傳承的綜藝節目《傳承中國》,並且看罷還上網搜索了「王佩瑜」這個京劇人的名字,覺得她好生厲害。雖然,我從來沒有懷疑過電視傳媒在大眾中的影響力,但是由一檔電視綜藝節目進而對一位京劇人產生興趣,再到願意去接觸京劇這門藝術,這倒讓我暗暗驚嘆電視這個現代媒介的傳播力、影響力、滲透力。而俊秀的京劇坤生王佩瑜儼然已經成為很多年輕人膜拜的「瑜老闆」。

在《傳承中國》中,她作為「傳承社」的瑜老闆出場。這個身份又與她現實中的身份高度重合。女老生、余派第四代傳人、「小冬皇」、京劇傳承的積極推廣者,瑜老闆本人自帶的信息量直指我們的國粹——京劇藝術。她在節目中的任務就是在全國尋找明星唱戲傳播京劇。這個演藝明星必須要自帶影響力,不僅在七天之內學習體驗京劇的一個傳統折子戲片段,還要利用自己在大眾中的影響力為七天後的「公演」宣傳。看得出,《傳承中國》和近兩年一些戲曲綜藝節目還是有著本質的不同。戲曲綜藝節目如果是以競技和展示為主,被看與被展示是本質,戲曲難免陷入「奇觀」之境。《傳承中國》則是通過學戲日常深入到京劇這一戲曲「奇觀」內部去探求最平凡、最樸素的真相——即沒有「奇觀」,縱然有,也是靠持之以恆的苦練達成的。所以說,對我們的國粹京劇進行推廣和傳承是《傳承中國》的一體兩面。那麼這個推廣和傳承是怎麼達成的呢?就是依靠時下最流行的電視真人秀和傳統京劇的結合。

在目前已經播出的四期中,節目組分別選擇了瞿穎、劉曉慶、曹雲金、李依曉、徐帆五位影視曲藝界明星進入班社。他們分別指向了不同年齡的受眾群,他們中的多位都是或曾是自己的領域中叱吒風雲的人物,自帶粉絲不成問題,節目組推廣京劇的訴求不言自明。每一期中,明星真學,名師真教,節目很自然地帶出京劇的行當、劇目、程式、技藝、行頭、流派等一系列京劇術語介紹。將真人秀與極具文化含量的京劇知識相結合,或許觀眾們初始是沖著明星秀去的,但是最後卻可能被京劇老藝術家們,以及與京劇有關的一切實力圈粉。這其中不僅僅是因為京劇藝術的各種美,更令人動容的是節目組請來的那些滿頭白髮為京劇奉獻一輩子的京劇名家們。他們從小學戲,不離不棄,京劇已經熔鑄於他們血液中,他們實際上就是「傳承京劇」「傳承中國」的縮影。從他們身上散發出的那份執著與可愛,嚴謹與認真,厚重與沉澱,突然讓我發現了最有魅力的星光恰恰不是那些自帶粉絲的影視明星,而是這些對京劇事業始終懷有赤子之愛的藝術家們。從這點上,《傳承中國》的價值遠遠超越了其他綜藝節目,它不僅沒有深陷於社會上盲目追各種星、各國星的風潮中,而且水到渠成地展現了我們京劇人自己的骨與格,這不可謂不是對當下娛樂節目的矯正。

實際上,一檔綜藝類節目想做到原汁原味傳承京劇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儘管如此,我們還是能夠感受到節目製作者對京劇傳統的尊重和敬畏。他們沒有像某些戲曲綜藝節目,為了迎合年輕觀眾而用花里胡哨的服飾改造和不倫不類的電子編曲來篡改戲曲。他們儘力在「秀」的外殼下告訴每一名普通觀眾,老祖宗為我們留下的這門藝術究竟是怎樣的。首先從「選戲」環節就設定底線,非老戲傳統戲不得入內,努力給觀眾一個正宗的京劇,這樣在第一道關卡就防止了對京劇「小白」的某些誤導。

瞿穎從生旦凈丑的行當演示中,選擇了挑戰旦行,並最終選定尚派名劇《昭君出塞》;劉曉慶從《白蛇傳》《鬧天宮》《搜孤救孤》《鳳還巢》中,最終選定了《鳳還巢》,一人挑戰旦、丑兩個行當;曹雲金和李依曉則分別從傳統戲人物入手,最終選擇挑戰《珠簾寨》里的老生李克用和小生大太保;有坐科經歷的徐帆則從幾個傳統戲中選擇了自己沒學過的《白蛇傳》進行挑戰。「選戲」環節雖只有幾分鐘,但是信息量卻不小,劇目的內容、歷史淵源、各個行當的功法絕活、名角名派等介紹無不覆蓋。

在「說戲」這一環節也力圖展現京劇的日常。晨起練功、喊嗓子、跑圓場、拉山膀、下叉等等,這些戲曲演員最尋常的基本功訓練被展示出來。所以,《傳承中國》是為京劇「祛魅」,讓普通人看到日常、看到真實,真正了解京劇演員的身體是怎麼訓練出來的。明星學戲雖然只給了短短七天,或更短的時間,但課程表上也是毫不含糊,就從晨起練功開始。而在京劇的教與學之間節目也謹守戲曲的傳承方法——「口傳心授」。什麼是「口傳心授」?它不是標準化,不是流水線,而是個體與個體之間的藝術傳遞。所有京劇人就是長年累月在師父帶徒弟的過程中,把上一輩人身上的京劇記憶一點一滴傳遞到下一輩身上,它既是戲曲人口、身、心三位一體技藝的傳遞,實際上也蘊含了更為多元的個體情感。打一個時髦的比喻,戲曲的傳承就好似一次全手工高端定製。這種傳承方式註定了戲曲是一種活態的流動,也註定了戲曲傳承中「人」和「心」是最不可替代的。

四集中最接近京劇日常說戲的是徐帆學戲的過程。八十歲高齡的梅派名家李玉芙,給徐帆講解分析西湖邊那個初到人間凡心蕩漾的白蛇,初遇許仙時的心情,從嘴形到咬字,從調門到氣口,從表情到眼神,從步法到手法,說到、點到。節目將老師教戲、明星學戲的過程通過剪輯變得更加緊湊跌宕,不僅是對京劇表演進行解析的過程,也是引領電視觀眾學習如何欣賞京劇的過程。於是,那個既沒有水也沒有船的舞台上,在演員們的行船步和身段配合下,生出了碧波蕩漾,生出了扁舟一葉,生出了情愫和嬌羞。對於觀眾本來不懂也自認為難懂的京劇一下子變得豁然開朗,明白了門道,又怎不令人著迷呢?

正如曹雲金在節目中說的大實話,「七天無法學習好國粹,但是只求七天能夠讓更多人了解京劇」。我想這正是《傳承中國》真正的用意所在。王佩瑜認為,現在的戲曲已經到了一個傳承和傳播同樣重要的時代。我深以為然。

那麼怎麼傳播?怎麼推廣?手段可以是多元的。但傳播什麼,推廣什麼,卻需要嚴格把握,給予觀眾真正的精華和正確的觀念是必要的。裴艷玲先生曾經說,「從傳統里去淘,一翻裡面就有好寶貝,肯定能救你一把,但凡淘到一點兒,就能讓你光芒四射。」這句話放到推廣戲曲這件事上也是沒錯的。

另外,關於戲曲正確觀念的引導也很必要。《傳承中國》中還通過影像記錄下了這些京劇藝術家們的點滴言行,也絕對值得敬佩。尚派傳人尚慧敏在教戲間歇曾說:「傳播京劇知識需要與時俱進,但絕不能丟失傳統。」再比如,在節目中當有觀眾認為舞台上大紅的桌圍椅帔不夠現代時,裴艷玲先生做了擲地有聲的矯正,她恰恰認為這個舞台太現代了,京劇藝術是很嚴謹的,從桌椅帔到它的服裝,都已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是任何手段所不能取代的,這些方面同樣也是傳承的一個重點。

實際上,在推廣與傳播上,戲曲正確觀念的傳遞有的時候比其他更重要。就好像一個母親在告訴自己未成年的孩子,什麼是對的,什麼是好的,審美的規矩也就漸漸樹立了起來。

文| 張之薇

本文刊載於20180403《北京青年報》B1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青藝評 的精彩文章:

女子賣煙,收來百元紙幣,拿在手中一瞧發現意外之喜
《迷霧》憑什麼刷屏?因為這是一次「大女主劇」教科書式的示範

TAG:北青藝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