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三國演義:他被評為五子良將之首,因一戰成名,入選古今64名將!

三國演義:他被評為五子良將之首,因一戰成名,入選古今64名將!

三國演義:他被評為五子良將之首,因一戰成名,入選古今64名將!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寫了五子良將之一的于禁,他被認為是五子良將中結局最慘的一個,那麼有人會問:五子良將中,誰最厲害呢?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就來談談五子良將之首——張遼。


作為三國時期曹魏陣營中的著名將領,張遼的祖上也很不簡單,他是著名的「馬邑之謀」的始作俑者聶壹的後人,後來家族為了避怨而改張姓。張遼少年時便已舉郡吏。東漢末年,并州刺史丁原以張遼武力過人,召其為從事,命他帶兵往赴京都。何進又遣張遼往河北募兵,共得千餘人。可是當張遼募兵還沒回來的時候,京中的何進已因剿宦失敗而死,因此張遼所領兵盡歸董卓所有。董卓死時,張遼統兵歸屬於呂布,遷任騎都尉,這個官職相當於騎兵隊長。後來呂布被李傕、郭汜打敗,張遼跟從呂布往東奔至兗州,後來遇到了曹操,被曹操誠心感動歸降,給了一個中郎將的官職。


張遼的幸運就在於遇到了曹操。在那個亂世,武將即便是再有能力,沒有明主可保也是一件悲哀的事情。諸如袁紹帳下的顏良和文丑,還沒有實現自己的抱負就被關羽給斬於馬下。張遼有忠義之心,卻報國無門,空有一腔理想卻錯投主君,終於,張遼在丁原、董卓和呂布手下不得志後,遇到了他寧願追隨一生的明主——曹操。也許有人要說,張遼也跟過很多人,為什麼說他是忠義的。這需要我們理解忠義的概念。張遼跟隨每位主君都是忠心耿耿,都是前任主君被俘或者是死後才投入他人帳下,在三國這個亂世,忠義也分為兩種,一種是以諸葛亮、關羽和荀彧為代表的忠於理想,忠於個人信念的忠義;一種是以郭嘉和張遼為代表的忠於現實,忠於自身抱負的忠義。所以,張遼的忠義在那個時代也是被人們所認可的。這並不違背忠義的初衷,而且張遼並不像呂布那樣,殺害自己義父來求取榮華富貴,所以張遼算是很忠義的一個人。

自從張遼決定跟隨曹操打天下以後,便隨軍征討,在與袁紹父子的較量中,跟隨曹操南征北戰,東打西殺,成為曹操手下的著名大將,為剿滅袁氏集團立下了汗馬功勞。張遼與關羽同為山西人,兩人雖然後來各奔其主,但是在戰鬥中還是結下了很深的「革命友誼」,惺惺相惜。當時關羽在曹操麾下時,張遼對他也是兄弟相稱,兩個人的關係恐怕比劉備和諸葛亮還要好。

在經歷了赤壁之戰以後,合肥被各方視為兵家必爭之地。曹操便讓張遼去守合肥,也就有了讓張遼一戰成名的合肥之戰,合肥之戰一共打了五次,限於篇幅,我們今天只講其中的第二次戰役。在公元214年五月,孫權進攻皖城,張遼率軍求援不及,便馬上返回合肥防禦,且馬上向遣使向曹操報告。曹操這時正率大軍征討漢中張魯,來不及救援合肥,於是寫了一封密函派護軍薛悌帶至合肥,命令「若孫權至者,張、李將軍出戰;樂將軍守,護軍勿得與戰」。張遼和李典決定了作戰方案:先戰後守。當晚,張遼便從軍中挑選了八百名精銳組成敢死隊,並且大酒大肉招待了一番,算是鼓舞士氣的一種手段,也可以看出張遼為人豪爽。

第二天,天還未亮的時候,張遼身披重甲一馬當先殺入東吳營中,他瞧見東吳的指揮旗,高呼:張遼來也!沖著指揮旗殺過去,一路格殺數十人,連斬兩員大將,徑直衝到孫權的指揮旗下,東吳禁衛軍司令官陳武戰死,大將徐盛身負重傷連手裡的長矛也丟了,孫權哪裡想到曹軍會突然殺到,大驚失色,無所適從之下只好登上山頂,以長戟自守。經歷了這一次之後,孫權軍望風披靡,無人能擋住張遼。孫權圍合肥十多日,都不能攻下,又遇上疫疾,便命令大軍撤退。這時候想跑可就沒那麼容易了,張遼見到孫權撤退,考慮再三最終還是決定乘勝追擊。張遼率領八百精銳一陣風般殺出合肥,直撲吳軍。史籍沒有明載,我們不知道張遼這八百人是什麼樣的兵力構成,是怎麼結陣的,但他確確實實擊敗了孫權的十萬大軍,並且險些活捉了孫權。至此張遼一戰成名。

曹操能有這樣的良將,可以說是幸運之至。後來張遼在戰場上被箭射中了腰部,在回家修養不久後便病逝了,一代名將就此隕落,並且張遼入選了《古今六十四名將》,可以說是死得其所。

參考文獻《三國志·張遼傳》、《三國演義》、《古今六十四名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雷爺說史 的精彩文章:

「鬼才」郭嘉和「冢虎」司馬懿,誰才是真正的「三國第一謀士」?

TAG:雷爺說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