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世界藝術史框架下的文明對話

世界藝術史框架下的文明對話

主講人:朱青生

時間:2018年4月8日(周日)15:00-17:00

地點:松江校區圖文西廳

主題:世界藝術史框架下的文明對話

主講人介紹

朱青生,1982年畢業於南京師範大學美術系(學士),1985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外國美術史專業(碩士),海德堡大學美術史研究所(博士)。任教於中央美院(1985—1986年)和北京大學(1987年至今)。現任國際藝術史學會(CIHA,Comité International d』Histoire de l』Art)主席、上海美術學院當代藝術研究所所長、北京大學教授。

朱青生是85新潮美術運動的親歷者, 1987年調任北京大學後,提出「反傳統是大繼承」、「現代藝術的中國化」等命題;主持編纂了《中國當代藝術年鑒》,通過對《詹森藝術史》、《世界藝術地圖》等大型圖書的翻譯和引進,指出了當代藝術沿著西方藝術概念和邏輯單向發展的局限,提出了世界藝術的新的理論構架。

通識教育--現代的「美育」

一直以來,朱青生教授都在進行著藝術通識教育的實踐。他在北大開設的《藝術史》通識課被譽為「北大第一課」,教學期間座無虛席,學生和旁聽者乃至需要至少提前兩小時才能「搶」到座位。這門《藝術史》作為北大首批4門網路開放課之一,網上選課的人數達到一萬之多,此事也因此在2013年的十大教育新聞里名列第七。

朱青生所主張的通識教育不僅僅存在於大學課堂,他也在致力於將藝術美育普及至整個社會。「中國的眼光、現代的立場」是朱青生教授為藝術史課程奠定的理論基調,這個概念也被貫徹在其擔任總撰稿的紀錄片《當盧浮宮遇見紫禁城》中。這部紀錄片將觀眾帶進了藝術數千年的璀璨長河,呼問著當代藝術的現在與未來;中國與西方相互碰撞中國當代藝術突破限制開闢新道路的努力也見諸其間

紀錄片《當盧浮宮遇見紫禁城》

美育,即美感教育,乃是一種世界觀教育,宗旨是「塑造全面完整的人」。作為中國近代最早對美育進行理論化闡述的學者,蔡元培認為:「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礎的人生觀教育。」他認為美育可以提升個人的素質,培養出具有合理知識結構、高尚道德情操和強烈社會意識的人。這恰是現代通識教育的目的所在。北京大學於2001年推行「元培計劃」的改革,朱青生教授就是其中一個積極的推行者。對比蔡元培更偏向的社會美育,朱青生則更注重藝術美育。

當代藝術的美育

朱青生教授認為:「藝術的目的是對人的素質進行推進,這種推進就是使每一個個人成為更為獨立的人。」這並不很容易,你意識不到自己被各種各樣的事物所限制、被各種力量所控制,因為你已經參與於其中,變成了自己的壓迫者。

GIF

不同於傳統藝術是少數人用以對大多數人進行「溫柔的壓迫」的武器,當代藝術呼籲的是個人主體性的覺醒。傳統藝術的美育固化了我們享受藝術的方式,我們只能在被制定的評判標準下看待藝術品,並心甘情願地接受這種「溫柔的壓迫」。但當代藝術的美育將藝術家拉下神壇,回歸到日常中的每一個分子。它告訴每一個人,藝術本來就是作為獨立的人的創造本性和個人權利,不必心存敬畏,也不必被動地接受這種強加的觀看形式與評判標準。在這個意義上,當代藝術的美育重新解放了人類。

《人造的地獄:參與性藝術和觀看者的政治》封面

克萊爾?畢曉普 2012年

如朱青生教授所說:「當代藝術的美育是告訴人,每一個人應該學會欣賞和認同我們正在進行的解放,我們要時刻意識到我們隨時可能被奴役,隨時可能被限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