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159 輕鬆了解龍泉窯-南宋龍泉

159 輕鬆了解龍泉窯-南宋龍泉

南宋龍泉窯了解起來一點也不輕鬆,建議跳過文字直接看圖片。

----寫在前面

龍泉窯經歷了五代、北宋的探索期,終於在南宋取得技術突破,一舉達到巔峰。龍泉窯的工匠們發明了一種獨特的青釉,又厚又亮。在不同窯火溫度下,變幻出粉青、梅子青、灰青、米黃等顏色。在當時盛行的各種青釉中獨樹一幟,一躍而成為全國最大的窯系之一。

上個世紀早期對龍泉窯考察時,陳萬里先生曾著重提到了南宋龍泉窯的白胎厚釉青瓷和黑胎厚釉青瓷兩類產品。作為研究,這麼分類很正確很全面,但是對於大多數人來講,這麼描述產生了一個誤區。

龍泉窯最主流也是最好的產品,是白胎厚釉青瓷。那些黑胎青瓷,傳世的完整器幾乎不見,很可能只是實驗性的產品,或有明確目的的個別產品。而現在很多人看到它的黑胎,認為和官窯哥窯很像,進一步認為它們有一定的聯繫,甚至起了些「龍泉官窯」、「龍泉哥窯」的名字,認為它們比白胎的更重要,檔次更高。

小編當年也買過一些黑胎龍泉的瓷片,僅僅從一個小片面來看,它們挺美。但是,黑胎龍泉的胎體很脆,整體很難成型,所以應該不會大批量生產。反觀白胎青瓷,雖然胎體厚重一些,但瓷化程度很高,配青釉尤其漂亮。這麼一對比,就知道南宋龍泉窯真正正宗的器物是哪些了。

去年故宮專家們還專門組織了哥窯研討會,把溪口瓦窯垟、小梅等地出土的黑胎青瓷,定義成了「龍泉哥窯」,說是印證了明清文獻對哥窯的記載,也是挺讓人摸不著頭腦。因為文獻里記載的哥窯,是「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窯。」黑不溜秋的黑胎龍泉,不知道和「色淡」如何能扯上關係。

難題交給專業人士探討,這個問題不聊了,再聊下去讀者該罵街了。從美學角度講,這個問題根本不存在,因為白胎比黑胎的漂亮了不止一點半點。我們吃瓜群眾,其實更想知道什麼樣的龍泉窯瓷器好。

這個問題很簡單,看看這一期的圖片資料就行了。

讀者朋友們可能又想罵街了,這個作者為何這麼懶?那就借這個機會,做一些科普吧。

關於時間線:有些窯口如耀州窯、定窯,是北宋燒的好。有些窯口如龍泉窯,是南宋燒的好。它們一起組成了陶瓷史的美學巔峰:宋瓷。

關於釉色:南宋龍泉窯有很多釉色。偏白的是粉青。偏綠的是梅子青。偏灰的偏黃的,都是溫度沒控制好的結果。大多數都很難燒成完全均勻的釉色。

關於釉:很多龍泉窯器物是多次上釉的,上一層釉就放在窯里燒一下,一層一層疊的很厚。釉面有的有開片,有的沒有。過去矯情的文獻里認為沒有開片的好一些。

關於燒造:通常為墊餅墊燒,極少數支釘支燒。燒造的龍窯特別長,有幾十米,一次可以燒幾千件器物。

關於胎土:龍泉窯的胎是灰白色的,上文總說白胎厚釉青瓷,其時白的程度遠遠達不到景德鎮那樣。露胎的部分經常會氧化成橘紅色,也就是俗稱的火石紅了。

關於器形:大致按類別羅列了一下,往下看就好。可惜所知有限,不可能包羅萬象。有些器形在腦海里,但找不到來源靠譜的圖片資料,非常遺憾。有些宋元之交常見的器形,可能歸到了元代,下一期再看吧。

最最常見的芒口杯。為了提高產量,口沿颳去釉放個墊餅,然後一個一個疊著燒。

菊瓣杯,有的稜角分明,有的模糊。

八角杯

花口杯

另一種花口,碗心常見貼塑。

仿金銀器的海棠杯

經典的把杯,也有叫單柄洗的。

雙魚洗,也有單魚洗。有貼塑也有模印、刻花。

折沿洗或者叫板沿洗,檔次較高。

花口洗

最常見的折沿洗

龍泉第一造型:鬲式爐。高矮胖瘦可以有非常多的變化,無法一一列舉了。

仿青銅器的雙耳爐

三組弦紋爐

其它的一些三足爐

南宋到元代都做過這種貼塑的爐子,年代極難區分。

最經典的鳳耳瓶,日本國寶。

魚耳瓶

另一個日本國寶「青磁下蕪花生」。

琮式瓶

長頸瓶

另一種造型的長頸瓶,有的足牆有穿帶的孔。

俗稱「白菜瓶」的瓜棱瓶

弦紋瓶中的小號,大號造型更舒展一些。

圓腹盤口瓶,俗稱「酒精瓶」。

仿青銅器的觚

紙槌瓶

線條柔和一些的紙槌瓶,沒什麼特殊的名字,叫撇口瓶好了。

五管瓶,北宋五管瓶的一種變型。

龍虎瓶,一個貼龍,一個貼虎。北宋五管瓶的另一種演變器形,也是明器。

貫耳瓶

扁一些的貫耳瓶

非常常見的小號貫耳瓶

貫耳長頸瓶

貫耳壺

香插或香筒

弦紋梅瓶

八棱瓶

四方瓶,北宋末到元代似乎都有燒制。

最常見的蓮瓣盤

宋元常見的折沿盤

花口盤

八角盤

兩例仿金銀器的花口盤

蓮瓣碗

花口碗,常伴有模印的「金玉滿堂」、「河濱遺範」等銘文。

日本人收藏的傳奇花口碗「馬蝗絆」

斗笠碗或斗笠盞

斂口碗

束口碗

渣斗

執壺

執壺不是特別常見的產品。

鳥食罐

鳥食罐千奇百怪,器形非常多樣。

蓋盒

硯滴

蓋罐

蓮瓣蓋罐

文末彩蛋:

遂寧窖藏有個著名的大荷葉蓋罐,現在專家們認為是南宋的,世界獨一件。但是當年出土報告里寫的比較謹慎,斷代傾向南宋晚期,最晚是元代早期。目前沒有直接證據證明它是南宋時期的。能見到的大荷葉蓋罐都是元代的,但這件可能是為了躲避宋元戰爭才埋在四川的地窖里,而且那批窖藏多是典型的宋代器物,沒有典型的元代器物。

大英博物館有一個小很多的荷葉蓋罐,風格亦在宋元之間。

所以南宋到底有沒有這種大荷葉蓋罐?它為什麼是現存的孤例?大蓋罐的身世你怎麼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瓷器鑒賞 的精彩文章:

TAG:瓷器鑒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