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治理海洋白色污染,未來要靠亞洲?

治理海洋白色污染,未來要靠亞洲?

塑料的環境和社會成本每年總計約為1390億美元,其中變為海洋垃圾的塑料帶來的損失約為130億美元。單靠減少使用塑料並不解決問題,更迫切的是要加大回收的力度——尤其是在亞洲發展中國家。

《經濟學人·商論》四月刊推出海洋技術特別報道,從環境、技術、商業、歷史的多個視角帶你深度了解人類文明的不竭動力——藍色海洋。歡迎登錄App回顧全系列文章。

商論音頻功能已上線!

下載商論App,體驗《塑料「整容」》文朗讀

從汽車零件到薯片包裝袋,塑料已經充斥地球,它無處不在,也備受詆毀。20世紀50年代以來,全球已生產超過80億噸的塑料製品,足以將各大洲用保鮮膜覆蓋四次。但只有9%的塑料製品得以回收,60%都成了垃圾,很多被丟棄在自然環境中。無數噸塑料最後變成了無法清理的海洋漂浮垃圾,在日光和鹽分的作用下破裂成會吸附毒素的微小碎片,如果被海洋生物吃掉,他們最終又會回到我們的餐桌。

塑料對自然和人類健康的影響很難衡量。據估計,塑料的環境和社會成本每年總計為1390億美元,主要來自生產和運輸過程中產生的溫室氣體。化肥地表徑流就會對海洋造成2000至8000億美元的損失,相比之下塑料海洋垃圾帶來的損失為130億美元。儘管如此,塑料仍然是個嚴肅的環境問題。

今年1月,中國停止了可回收塑料廢物的進口。西方國家的塑料垃圾立即堆積如山——畢竟之前全球一半的出口廢棄塑料都是由中國接收的。如今十大塑料污染國中有八個是亞洲的發展中國家,在所有傾入海洋的塑料中有三分之二來自這些國家,但只有中國在不久的將來有財力採取西方的廢物管理方法。

對此,富裕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分別能做些什麼?

了解更多,歡迎訂閱《經濟學人·商論》繼續閱讀四月刊海洋系列主題文章《塑料「整容」》並試聽原文音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經濟學人 的精彩文章:

食品監管新難題:人造肉算肉嗎?
過氣的諾基亞能挑戰華為嗎?

TAG:經濟學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