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原生家庭:如何戰勝這悲哀的惡性循環圈

原生家庭:如何戰勝這悲哀的惡性循環圈

Kiss The Rain

 The Best Of Piano

The Best Of Piano 

00:00/04:20

『有時候不是原生家庭主動影響你,

而是你選擇了原生家庭對你的影響』

2013年,第一次接觸到原生家庭這個概念,那時的它還不似現在這樣,不知何時竟悄然成為了熱門話題。

我是在張德芬的《遇見未知的自己》中讀到與此相關的敘述的。當時的自己好像遇到了難以跨越的心理鴻溝,想要通過心靈修行的方式自救,機緣巧合中「結識」了張德芬老師,打開我對心靈世界的探索之門。

或許,也如武志紅老師所言:「你想成為一名心理諮詢師,很可能是,你需要一名心理諮詢師,但因為自戀和不信任,你不敢去把自己交付出去,因為你內心都沒住著一個可以信賴的內在客體。這句話還可以繼續推理:當你真把自己的內在療愈好了,那時你可能會發現,你想療愈別人的動力也下降了。」

是對他人的不信任也好,是愛惜自己的羽毛也罷,這條自救之路終究是透進了一絲光亮。

閱讀那本書的時候,不斷地跟著作者的引導在反思,是什麼導致我的不自信?是什麼事件影響著我現在的討好型人格?是什麼讓我始終不懂得拒絕別人?

意識里浮現的,是幼年時父母因為一點小事就對我嚴加管教的場景,是考了第三名還被質疑為什麼沒考第一名的厲聲責備,是乖乖聽話仍然比不上「別人家孩子」的變相激勵。一開始的辯解和爭執,在更嚴重的體罰後,化為了沉默,即使心中憤憤不平,滿是怨懟。

聽話,彷彿就是家庭教育的終極目標。小孩子聽了家長的話,好像就能擁有美好的人生。

長大成人後的我,也習慣在面對分歧時保持沉默了,甚至失去了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人云亦云。在與人相處中,更是擔心對方會不喜歡我,於是,用「不拒絕」的方式去討好對方,即使我並沒有那麼喜歡TA,也會期望TA能夠喜歡我。可這樣的討好方式往往又讓自己失去了快樂,為了獲得快樂,又不斷地渴望能得到他人良性的評價和認可,以此,惡性循環。

在閱讀的過程中反觀自己,我似乎從來沒有在意過自己的感受,首先想到的都是會給對方帶來怎樣的情緒體驗。

原來,作為討好型人格,腦海里總喧囂著別人的聲音。現在,不要邀請這些聲音進來了,不再妄想著對別人的責任與義務了,基本尊重自己的感覺。

為了解開心結,決心與父母說一下心裡話。當時都不敢直接給他們打電話,微信也不敢發語音,怕自己一不留神就軟弱和妥協了。憋著那股勁,接連發了幾段很長很長的文字,然後像等待法官宣判一樣焦灼地等待他們的回復。我怕他們看到了會生氣,更害怕他們看到了假裝沒看到。

電話鈴聲響起的時候,慌亂的心情至今記憶猶新。我是害怕這樣直接和他們溝通的。幸運的是,結果是好的。原來,父母和子女之間也多有誤解。

或許,誠如弗洛伊德所言,童年記憶與成年期的有意識的記憶全然不同,童年記憶不是停留在我們經歷著的那個時候,而是在童年已經過去了的後來時刻才被引發出來的,它們被篡改和杜撰,為此後的趨勢服務著。

不可否認原生家庭在人物性格形成中的重要影響,譬如強勢的母親會培養出軟弱的兒子,暴躁的父親會影響女兒的擇偶對象(女兒通常會選擇與父親類似的男子作為配偶),單親家庭(或父母一方在家庭中的作用可忽略不計的家庭)的孩子是同性戀的可能性要遠遠超出正常家庭的孩子等等,但原生家庭的影響也不是根深蒂固、不可擺脫的。

很多成年後的孩子逃離自己的原生家庭,通過不斷地接受外界教育和自我教育,獲得了更加健全的人格。

可怕的不是原生家庭,可怕的是自己一直看不到原生家庭存在的負面影響,習以為常,想當然的認為事物本身就該是這樣。

有時候不是原生家庭主動影響你,而是你選擇了原生家庭對你的影響。

當年,高考之後就極度想要去一所離家越遠越好的大學,這樣就可以逃離家庭對我的束縛。因為十幾年來,父母對我進行的一直是挫折教育,所有的行為和話語都是「負激勵」的,幾乎沒有正面的鼓勵,唯一可能獲得表揚的時刻就是考高分的時候。對他們來說,我似乎一直是一個不夠好的孩子,比如我主動幫忙做家務的時候,媽媽會說,不要以為你很勤快,那誰都在幫著家裡插秧了呢。除此之外,也會惡意揣度我的心意,例如幹活的時候突然流鼻血了,媽媽曾說,還不是想偷懶嗎,一叫你幹活就流鼻血了。

在20歲前,我和他們沒有真正的溝通,在一起的時候大多是禮貌的客氣和無聲的沉默。

我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中國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和我的成長經歷類似的人絕不是少數。

選擇逃離,是我發現自己在當時沒有辦法和能力處理這個問題,為了保全自己,只能先離開。大部分人,都是在努力獲得獨立後,再和原生家庭斷裂的。

我是幸運的,在自己接受心理學滋養的同時,父母的眼界和思想也在隨著他們接觸到的世界變得開放和包容。他們會注意傾聽我的想法,嘗試著去接受一些他們暫時不能理解的事物,而不是在一開始就斬釘截鐵的排斥。

我開始懂得,在人際關係中,誠懇的表達是非常重要的,無論是正面還是負面的表達,都是對自己和他人負責。比如,拒絕看上去是人際關係中的負面表達,是有傷害性的,但實際上,學會拒絕是一場很重要的修行。以前我是一個不敢得罪人的人,經常會囿於「人情」和「面子」,恨不能把所有人的期待都完成。但後來我發現,把所有的責任攬到自己身上,反而是一種不負責任,因為我實際上並不能承擔。拒絕是很難的,但是堅定的拒絕是負責任的做法。

去年下半年,有生以來第一次和父親吵架,第一次勇敢地說出自己心中的想法。雖然既委屈又緊張,還泣不成聲,但之後竟然覺得很爽。當自己的內心有力量,就會變得前所未有的勇敢。

溝通的時候想明白自己究竟想要什麼樣的結果,是要歇斯底里的發泄自己一直以來被壓抑的負面情緒,還是要真正的解決雙方面臨的問題。想明白這一點,很多問題其實已經無聲的解決了。

現在,父母也會有意識地和我溝通,也會擔心會不會傷害到我。比如,他們還是忍不住會操心我的婚姻大事,但說完之後還會加一句:當然,這是你自己的終身大事,你考慮清楚了就好。

這是一個很好的趨勢——我們開始能夠感知對方的情緒。我們開始以平等的身份交流和溝通,而不是「父母說的是對的,子女必須聽話,因為父母走過的橋比我們走的路還多。」

在眾多關係中,我們最容易逃避的就是親密關係中的溝通責任,而與父母之間的溝通,是其他親密關係中最重要的一步。我們總是抱怨自己的原生家庭,最後採取冷處理的方式,以為自己忽視掉問題的存在,就可以獲得暫時的輕鬆自在。但問題本身依然在那裡等著我們,或許,我們應該反思,自己是否也需要主動地開始解決問題,而那可能才是真正解決原生家庭問題的第一步。

與父母握手言和之後,從家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力量。

因為相信,無論自己是逆境是坦途,是富裕是清貧,是天才少年是資質平平,家始終在那裡,是我堅強的後盾和溫暖的避風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安亦之 的精彩文章:

TAG:安亦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