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人的認識不可抵達的與可抵達的——「理念」與「道」之比較

人的認識不可抵達的與可抵達的——「理念」與「道」之比較

理念是獨立於當下的時空的,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用康德的話說便是物自體,是超越於現實的。道則是包含於當下萬物,是物道共存的。這種認識上的區別可以說是受到了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影響。西方更偏向於理性的思考,如數學上的研究,更多的追求理論,而不過於捆綁現實。當然,柏拉圖時期還沒有《聖經》,沒有創世的書面故事,但神創世的思維卻已深入人心,這對文化的發展可謂是影響巨大的。中國並沒有神創論,哪怕盤古開天,這個天也是早已存在的,世間萬物都是盤古所化,並非創造。一個由無到有,一個由A到B,這在根本上便不同了。

——作者簡介——

見地,原名周益民,男,90後廣西海邊人,湖北工程學院中文專業出身,閱讀興趣為美學、哲學和文學,交流中喜歡多聽少說。

1、柏拉圖與莊子思想的本體依據

柏拉圖:

《創世紀》記載著上帝用六天時間創造了世界:第一天,上帝創造了光,從此有了晝夜之別;第二天,上帝創造了蒼穹,把蒼穹以下的水和蒼穹以上的水分開;第三天,上帝分出了大地和海洋,使地上生出青草、樹木和蔬菜;第四天,上帝創造了日月星辰,用以管晝夜、分光暗;第五天,上帝創造了水中的魚和天上的鳥,使它們繁衍生息,各從其類;第六天,上帝要使地上生出活物來,便創造了野獸、牲畜和爬行的動物,當然,還有人類――「於是,神照著自己的形象創造人,就是照著神的形象創造了他。」

如此複述一個盡人皆知的故事可能有點令人生厭,但卻不無必要,因為接下來我們要認真思考一個問題:如果上帝是在創世的第六天照著自己的形象創造了人,那麼,在之前的那五天里,他又是「照著什麼」創造了日月星辰、天空大地和飛禽走獸的呢?

這絕不是一個無聊的問題,甚至對其重要性我們幾乎無論如何估計都不過分,因為在很大程度上,西方古典哲學與美學正是從這個問題當中衍生出來的。

正如上帝照著自己的形象創造了人,那麼在造物的時候,上帝一定在心中先有一個構思。譬如在創造飛鳥之前,上帝心中一定先有一個飛鳥的「樣子」。當然,這位上帝不必是基督教的上帝,凡是相信神創論者,他們的神祇亦必在創世之前生出同樣的構思。這個「構思」,或神祇心中的「樣子」,柏拉圖稱之為「理念」。

玫瑰有玫瑰的理念,蘋果有蘋果的理念,天下萬物莫不有其理念。現實生活中的任何一朵玫瑰都是對那個理念玫瑰的分有和模仿;理念玫瑰完美無缺,每一朵現實的玫瑰都難免會有各式各樣的缺陷。或者可以這樣比喻:理念正如一隻蛋糕模子,從這個模子里做出了成千上萬個看似一模一樣的蛋糕,但是每一個蛋糕或多或少都會有些缺陷,絕不可能和模子一模一樣。只可惜凡俗而滿帶缺陷的我們生活在這個凡俗而滿帶缺陷的世界裡,無處窺探理念的完美。

柏拉圖的理念論傳承為西方哲學與文藝的一大經典命題。中國讀者很難接受這樣的觀點,這是因為在我們的土壤里並沒有「神創世界」的信念,只要我們設身處地以「神創世界」的信念思考宇宙萬物,便不得不承認理念論是如此的合情合理。

莊子:

據說莊子長年縱情宋國家鄉蒙澤的山水,偶爾也垂釣於湖邊,得意於清早割葛麻、下午織屨,第二天到蒙邑市場上賣屨買糧的日子。惠施與莊子是同鄉、同學,互為知己,常常辯論。在論辯中,莊子常有令人炫目的智慧的火花迸發。莊子的學生喝彩之餘請求先生寫書以傳後學,於是莊子連續寫了《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人間世》、《德充符》等 5 篇著作。學生以為先生已寫完,不料莊子告訴學生第六篇著作的題目是《大宗師》。「大宗師」就是宗大道為師。莊子認為:宇宙是一個生生不息的大生命, 宇宙整體就是道,道亦即是宇宙大生命所散發的萬物的生命。莊子說:「大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上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這就是說「道」是真實存在的,可以用心感受,但它無形,不可見,不可摸,也無法用語言表述。「道」先天地而生,由「道」生出天地;神和鬼也是「道」生出來的。在《天地》篇里,莊子進一步作了描述:「夫道,覆載萬物者也,洋洋乎大哉!」「夫道,淵乎其居也,漻乎其清也。」意思是「道」包容萬物,浩瀚廣大。道是淵深幽隱,清澈澄明的。在《知北游》里,莊子借幾位寓言人物之口,議論什麼是「道」。泰清 問無窮:「你知道什麼是道嗎?」無窮說不知。又問無為,無為說我知道的「道」就是可以貴,可以賤,可以聚合,可以離散,就這麼一點。旁邊一位名叫無始的說:「道是聽不見的,聽見的就不是道了。道是不可見的,能見的就不是道了。道是無法用語言來描述的,能描述的就不是道了……有人問什麼是道,馬上就回答這就是道,那是不知道道的表現,其實道無可問,無可答。」在這篇文章的另一個故事裡,一位叫東郭子的人問莊子:「你所說的道在哪裡?」莊子回答說:「無所不在。」東郭子說:「請指出一個具體的地方。」莊子說:「在螻蟻裡面。」東郭子說:「怎麼這樣卑下呢?」莊子說:「在雜草叢生的地方。」東郭子說:「怎麼更加卑下了呢?」莊子說:「在瓦和磚之中。」東郭子說:「怎麼越來越下卑下呢?」莊子說:「在糞便裡面。」 東郭子不吭聲了。莊子接著解釋說:道不分高下,不分貴賤,無處不在,道不離物。「夫道,於大不終,於小不遺。」(《天道》) 在《莊子》一書中,「道」是萬物生成的根源,也是萬物興衰的主宰,它無所不在。但是「道」又不是具有時空意義的某種實體。這一點正是「道」最神秘的地方和最玄妙之處,因為「道」如果是具有時空意義的某一實體,那麼它必然可見、可聞、可觸、可傳,那麼它必然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從而成為有限的東西。 莊子正是以這種磅礴大氣,創造出一種超人的境界,用宇宙心胸去觀照自然、社會和人本身。

2.、雙方思想的差異

綜上所述,可以得出對比。無論「理念」還是「道」都是存在思維上的一種構想,但是兩者所存在的位面是不同的,或者說,「理念」是從物體中抽離出來的,是獨立的,作為一種物自體的存在,這是一種對外的超越;莊子的「道」則是存在於事物中,是無法剝離的,一件事物之所以存在,是因為蘊含了「道」,「道」作為一種本質是無法與事物剝離開來的。雖然說兩者對於事物的本質都是一種形而上的超越,但一個對外一個對內,這是兩者的第一個不同。第二個不同,則是「理念」是有無數個的,玫瑰有玫瑰的理念,桌子有桌子的理念,理念是事物的一種完美體現;「道」則只有一個,如上文所述,莊子言道在螻蟻中,在草木和糞便中,事物有千千萬萬,而道只有一個。

對於理念,需要用理性去綜合和分析事物,在這種歸納與剝離中去接近理念。但是,無論怎麼分析,人都是無法直接看到理念的,用柏拉圖的話說,畫家能夠畫出無比真實的畫,雖然畫是獨立於事物的,比如畫了一個桌子,但桌子本就是對桌子這個理念的模仿,畫家作的畫也只是對於模仿的模仿,從某種角度來說,其實距離理念更加遠了。

道是可以認識的,這在老子乃至莊子的話語中便是可以肯定的了,認識道需要靠感悟,用感性思維去事物中找到一種共性。莊子的道從某種角度上可以說是對自然的歸納,萬物符合自然的,處於一種先天的狀態,便是道。這種自然並不是說不能有人為的參與,否則莊子也不會說道存在於磚瓦中,而是說,道作為自然的表現,範疇是無限廣大的,人處於自然中,也是道的一部分。

理念是獨立於當下的時空的,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用康德的話說便是物自體,是超越於現實的。道則是包含於當下萬物,是物道共存的。這種認識上的區別可以說是受到了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影響。西方更偏向於理性的思考,如數學上的研究,更多的追求理論,而不過於捆綁現實。當然,柏拉圖時期還沒有《聖經》,沒有創世的書面故事,但神創世的思維卻已深入人心,這對文化的發展可謂是影響巨大的。中國並沒有神創論,哪怕盤古開天,這個天也是早已存在的,世間萬物都是盤古所化,並非創造。一個由無到有,一個由A到B,這在根本上便不同了。

3、雙方對後世的影響

柏拉圖的「理念論」在經過後世的發展與批判,對西方哲學與美學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康德、叔本華、黑格爾等一系列哲學家都無法擺脫這樣一種思維影響;莊子的「道」也與儒家的「仁」一起統治了中國數千年的思想。一個哲人的思想並不是單獨炫耀於當代的,而是活於未來的無數年。或者可以有一個推論,如果說人的思維無法擺脫環境所帶來的影響,那麼一個人的思維是否能夠真正的獨立?如果一個人的思維無法獨立,那麼是否可以說,人類的思想已經走到了盡頭,所有的想法,形而上學永遠都是在轉圈,永遠無法擺脫?把柏拉圖和莊子等思想比做一棵蘋果樹的根莖,那麼後世的思想便是枝葉,那麼人類文明有沒有可能從蘋果樹的果實繁衍出另一棵蘋果樹,還是說,永遠都只有蘋果樹,不會長出一棵梨?

後記:

想寫這樣一篇文章,算是很久以前的想法了,因為個人懶惰卻拖到如今。自高中看了王國維的《人間詞話》始,關注莊子與柏拉圖已有數載,卻未有什麼獨到見解。直到如今要寫這樣一篇作業,方感覺有心無力。系列書籍皆於家中,身邊唯有《聖經》一部,《西方哲學史》一部,劉文典《莊子補正》半部,以至於所寫作業引用不多。研讀哲學數年,沒有系統的學習到理論知識,唯深感人類思想之界限不可突破。人類能在思想的土壤上長出梨樹否?將以餘生學習。嗟夫,吾生也有涯,學也無涯矣!

(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恩存文化 的精彩文章:

蝴蝶的翅膀掠過世紀末的黃昏――唯美主義簡論

TAG:恩存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