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離死亡最近的地方是什麼樣子?這本書這樣說……

離死亡最近的地方是什麼樣子?這本書這樣說……

來源 | 界哥書店

長久以來,重症監護病房給人的印象是安靜而神秘的。由於對無菌的嚴格要求,一扇門將監護室里生死線上掙扎的病人和焦急的家屬徹底隔離。在這片沒有硝煙的「戰場」上,帶著口罩、步履匆匆的醫生就像「蒙面天使」,與死神進行著無聲的搏鬥。

在這個神秘的空間里,到底發生了哪些故事?

ICU醫生殳儆(筆名羅震中)用自己的筆記錄下了她經歷的一切,並集結成冊。今天界哥要為讀者推薦的就是這本真實、細膩、生動的醫學紀實作品——

《醫述:重症監護室里的故事》

離死亡最近的地方是什麼樣子?這本書這樣說……

圖書外封

對醫學界的讀者來說,殳儆這個名字並不陌生。過去兩年內,「醫學界」微信公眾號發布殳儆20多篇原創文章(均收錄於本書下篇),幾乎篇篇叫好又叫座。她以女性獨有的敏銳視角,記述了重症監護病房裡鮮為人知的瑣碎日常,講述了ICU緊閉的大門後,險象環生的生命故事和醫生面臨的考驗和決策,情感真摯、細膩生動,引起許多讀者共鳴。

試讀可點擊:

離死亡最近的地方是什麼樣子?這本書這樣說……

醫學界讀者評論

內容簡介

H1N1甲型流感來襲,很多孕產婦和青壯年人出現重症肺炎。羅震中醫生是搶救危重孕產婦的醫療組領隊。在外部條件艱苦、醫療組臨時組建、病人危重、受媒體密切關注的重重壓力下,自身性格不甚成熟的羅震中用內心的執著和堅持,完美地完成了使命。

羅震中,這位性格果敢堅毅的ICU女醫生,在坎坷行醫路上,付出了常人難以想像的汗水和淚水,一路披荊斬棘,實現了職業生涯的迅速攀升。這個過程中,有奇蹟般的成功,也有拼盡全力之後的挫敗,有傷痕纍纍的心路,也有無悔的青春。

在羅震中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歷中,讀者見證了一名醫生的成長,也見證了每個生命各自不同的歸宿,知微見著,獲得從極限狀態審視生命的珍貴體驗,循羅震中的腳印,觸摸生命的溫度,重構生命的認知,解讀生命的意義。

精彩書評

這是生與死的故事。

醫生寫自己的故事,不同於職業小說家,靠戲劇衝突、懸念設置來吸引讀者,本書來源於醫療一線,充滿真實的張力,反映了真實的矛盾衝突,不走套路,令人猜不中結尾。殳儆用細膩的筆,記錄、呈現了重症監護室醫生,又叫ICU醫生——「險灘中的領航者」,這個與死神較量的職業之榮光、悲壯和選擇。而正是這種「真實醫學的力量」最終打動了讀者——過去兩年內,「醫學界」微信公眾號發布殳儆20多篇原創文章(均收錄於本書下篇),幾乎篇篇叫好又叫座。如果說《醫述:重症監護室里的故事》是一部紀錄片,那麼恰如作者所說,這更是獻給那些「敬畏生命的人們」的一首生命之歌。我們鄭重向讀者推薦此書,這是我們媒體人的使命與責任。

——新媒體「醫學界」總編輯 張凌

一群無所畏懼的「蒙面天使」,在一個神秘的空間里,每天為生死邊緣的陌生人抵擋死神的鐮刀。沒有人知道你流過的汗水和淚水,也沒有人撫慰你流血的傷口。只要一息尚存,絕不輕言放棄,因為你總是迷戀妙手回春的那一刻。雖然看不見你的面容,但你眼睛裡充滿了慈悲的光芒。

——《人民日報》高級記者 白劍峰

殳儆主任的《醫述:重症監護室里的故事》這部作品,是急危重症領域重要的醫學文學作品。當前,醫務工作者一方面忙於救治病人,一方面忙於科研晉陞,已經精疲力竭,所以,鮮有醫務工作者,能利用自己業餘時間從事醫學人文寫作,且一堅持就是數十年。為表達我對本書的尊重,我在這裡原文抄錄作者的告白:「醫學是一門不確定的學問和可能性的藝術,醫生在努力傳遞溫暖和關懷,雖然他們自身也有這樣那樣的不完美……」這個「不完美」,也許是在闡述人非聖賢,但更多的是在闡述醫務工作者在經過一夜、一周、一月、甚至一年與病魔抗爭後,患者仍然離我們遠去時,這種寫真、寫實、寫情、寫感仍不能完全傾述的情懷。

殳儆主任這部作品即將在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與廣大讀者見面。對讀者的意義在於,它以表現重症監護室——這一「神秘空間」中的故事為主題,一方面讓非醫療人員了解「蒙面天使」這一特殊角色,讀懂疾病,懂得醫生;另一方面產生強烈的鏡面效應,讓醫務工作者在從事神聖職業時用一顆赤誠的心敬畏每一個生命的過程為自身所見,為日月可鑒。感謝本書作者願意與廣大醫務工作者分享她的寶貴經驗。作為重症醫學從業者,迫不及待地把本書推薦給所有從事急診危重症醫學領域的醫務工作者和大眾讀者,我相信大家在閱讀本書時,會和我一樣感同身受。

——浙江省人民醫院重症監護室主任 孫仁華

曾幾何時,西方醫學尚處於非常初級的階段。

那時,對於病患的康復而言,醫生的真正作用極為有限。1892年出版的《英國醫學雜誌》中,班克斯醫生如此評價畫家路克·菲爾德斯的名畫《醫生》:「菲爾德斯向世人展示了典型的醫生形象,這也是我們希望向世人展示的形象——一個誠實的人,一名紳士,盡其所能為患者緩解病痛。滿滿一屋子書籍也無法達到這幅畫的效果。這幅畫溫暖了人們的心,使得他們對醫生這個職業充滿了信任和愛。」

殳儆醫生用文字勾畫了「蒙面天使」——ICU醫生的故事,場景鮮活,細微之處,乾坤可定,纖毛可見。其情感之真摯,畫面之生動,常令人捧腹的同時又令人感動落淚。讓我們在如山的冰冷的機器設備之間,感到溫暖。這種溫暖,正是你我人生旅程的最好歸宿……

——北京協和醫院內科重症監護室主任 杜斌

這一系列故事,坦露了ICU醫生真實的忙碌生活與心路歷程。作為同行,深有共鳴。當面對病情瞬息萬變難以預期之時;當面對患者絕望恐怖苦苦求生之時;當面對家屬執拗苛責無法溝通之時,ICU醫生除了要在醫學上把握時機,靈活果斷處理病情之外,還要有分寸地把握情感與理智的邊界,尊重生命的尊嚴與價值,更要理解世人對醫學的不理解乃至曲解。無需「高大上」的讚美之詞,這一個個真切的普通醫生的日常片段,其實才是醫學人文中職業精神的最佳寫照,最佳教材,值得每一位醫者,每一位敬畏生命的人一讀。

——美國加利福尼亞洛杉磯

南加利福尼亞大學醫學院

PCCM專科臨床醫學教授

《醫師報》「小樵醫生在美國」專欄作者 喬人立

醫學人文是醫學技術與生俱來的姐妹,一個關注人的心理需求,一個關注人的生理特徵,兩者交織。醫學的目標就是竭盡所能來維護健康、治癒傷痛,倡導人道,促進人類的身、心之完全康復。所以,醫學人文精神既不高不可攀,更不虛無縹緲。《醫述:重症監護室里的故事》這本書的作者,敘述的是身邊日常故事,但小中見大,視角獨到,文筆清新,讀來倍感親切溫暖,令人感動,又促人思考,發人深省。讓讀者在重拾內心深處的「柔軟與美好」的同時,能激發內心深處的價值認同感和行為反思,這種潤物無聲的醫學教育方式,有時比推行行為規範更有成效。這也是我閱讀本書後的感想,故很樂意把這本好書向所有畢業後醫學教育同行和成長中的住院醫生們推薦、分享,希望大家都能認真讀一讀,相信會收取開卷有益之效。

——原中國醫師協會副會長 齊學進

醫生不僅要學會「看病」,還要會「看病人」。《醫述:重症監護室里的故事》里的羅震中是一個有著個人英雄主義色彩的醫生,她又是中國千千萬萬個醫生的縮影。一本好的故事書應該精彩紛呈,這本書做到了敘事醫學故事的一定境界,讓我們看到了醫生的價值,體會了生命的可貴。在當下的社會裡,我們需要羅震中這樣的醫生,彌合缺失的信任,修復割裂的傷痕。願本書不負眾望,廣為傳播。

——北京天壇醫院 繆中榮

白描式的醫療「大劇」,真實的一線,真實的心路歷程,惟有醫生才能夠寫出的真實「劇本」,但又是大多數醫生們難以道出的真實「內幕」。在故事裡,我看到一位「執劍」救人的醫生和她的團隊;故事外,我看到的是一位下筆如有神勇氣概的青年俊才。感謝羅震中,讓千千萬萬醫生看到自己的價值;讓千千萬萬的大眾,看到生之可貴,看到死神的模樣,看到生死之間人性的卑微與偉大。

——無錫市人民醫院副院長 陳靜瑜

紀實非虛構,生死一瞬間;重症監護病室,天使亦蒙面。讀這樣的文字,如親身經歷了一場生與死的考驗。冷峻的筆觸,專業的態度,職業的情懷,作者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神秘的門,由此我們了解這不所知的一切,更加感懷於醫生的敬業和偉大。

——杭州市作家協會副主席 孫昌建

生命的無力感,不是虛無的笑談,而是那扇門裡此起彼伏的報警聲和那扇門外家屬的嘆息聲。監護病房的層流濾去的不僅是細菌,更是雜念,此書作者帶著我們穿過那一雙雙求生的眼神,在一個個真實的故事中去讀懂醫者的慎獨與堅守、生命的脆弱與偉大、人性的醜陋與光輝。作者的用意不為謳歌,此書的結局不為生死,如果人生一定要有一個結局,那就是在一份讀懂的愛中靜靜告別!

——中國醫療自媒體聯盟聯合發起人

南通大學附屬醫院宣傳與品牌建設處處長 施琳玲

如何購買本書?

醫學界攜手人民衛生出版社,為您推薦這本寫真式醫學紀實故事《醫述:重症監護室里的故事》,8.0折優惠,正品保證!

在界哥書店購買本書,更可獲得作者親筆簽名版,限量1000本,不可錯過!

注意!本書為預售,預計最遲4月15日前發貨,如有發貨時間有變動,將於後台另行通知。

掃描下方二維碼,即可購買本書:

欲了解更多,可掃描下方二維碼進入界哥書店挑選好書:

離死亡最近的地方是什麼樣子?這本書這樣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醫學界腫瘤頻道 的精彩文章:

這10大癌症各有哪些發病徵兆,高危人群該如何檢查?
發現甲狀腺結節怎麼辦?《JAMA》告訴你這麼做!

TAG:醫學界腫瘤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