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清明上河圖》背後的北宋末世危機

《清明上河圖》背後的北宋末世危機

《清明上河圖》以長卷形式,生動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北宋都城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

但這幅無人不知的名畫,恰恰隱藏了很多至今說不清道不明的謎團。

首先,關於《清明上河圖》這幅畫的名字來歷,就有各種說法。甚至說到名字里的「清明」,有的說是指清明節,也有的說不是。

持「清明坊」觀點的專家學者,是已故河南開封中學的孔憲易先生,1981年,孔憲易先生在《美術雜誌》上發表了《清明上河圖——質疑》的文章。

孔憲易先生在文章中通過對木炭,石磙子、扇子、西瓜、服飾等考證研究,認為是畫的秋景。清明之意是指「清明坊」。

持「清明盛世」觀點的專家學者,有著名鑒定專家史樹青先生,史樹青先生指出:「清明非指清明節這一天,而是作為稱頌太平盛世的寓意,清明即政治清明。」

明代的《味水軒日記》中記載,這幅畫不但有宋徽宗的瘦金體題籤、雙龍小印,並且還有宋徽宗的題詩;詩中有「水在上河春」一句。這樣一來,這畫卷描繪的是春天景色就更不用懷疑了,近代及當代美術史家鄭振鐸、徐邦達、張安治等均主「春景」之說。故而,清明是「清明節」的意思還是非常可信的。

清明上河圖由於畫上人物眾多,大小不一,很難做出精確的統計,因此畫上到底有多少人,各本書上的說法就大不相同。

歷來認為,清明上河圖,全卷總計人物五百餘,牲畜五十餘,船隻、車、轎各二十餘。但有一位老先生得到這幅畫的複製品後,精確統計畫上的人物發現,清明上河圖中一共有815人。

原先說法的誤差竟然如此之大,他統計的方法就是在畫面的每一個人上放一粒米。統統擺好以後,再數一數共有多少粒米,他反覆數了好幾遍,815是他最終的答案。

而另一說法是,清明上河圖分為兩部份,一部份是農村,另一部是市集。

畫中有814人,牲畜60多匹,船隻28艘,房屋樓宇30多棟,車20輛,轎8頂,樹木170多棵。

還有一種說法是齋藤謙所撰《拙堂文話·卷八》統計,畫上共有一千六百四十三人、二百零八頭動物。

關於清明上河圖中究竟有多少人可謂無人知曉。

為什麼一幅現存的名畫,卻不知道其中的人數呢?相信很多人都有此疑問。

那是因為清明上河圖寬24.8厘米,長528.7厘米,尺幅巨大,其中各種行業的人都有,包含販夫走卒、賣弄戲法的、演員、乞丐、化緣的僧侶、算命仙、郎中、客棧老闆、教書匠、磨坊主人、鐵工、木匠、石匠、讀書人等都有。

畫中人物摩肩接踵、人山人海,不好統計,畫中還有很多人物並不是全身,只有「半身」的大有人在,有的甚至就一雙腳,此外有一些轎夫抬著轎子,那轎子里的人算不算清明上河圖中的人呢?如果算可畫中並沒有出現這個人,如果不算,那轎子里確有其人,又豈能不算。

像這樣的情況在畫中十分多,造成畫中人物相差甚多的原因還有很多,比如清明上河圖的仿本眾多,最為有名的就是台灣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仿本,這是乾隆元年由清宮畫院五位畫家集各家所長的作品。

現如今畫中究竟有多人我們依然無從得知,但是人們注重的應當是這幅畫的藝術特色以及歷史價值,這也解釋了故宮博物院為何不公布其中究竟有多少人的緣故了。

而上河指沿汴河逆流而上。這幅畫畫的是哪個具體位置呢?

對於具體的方位,開封博物館看到的介紹是:南方的物資由運河經汴河逆流而上穿城而過,清明上河圖就是最為繁華的汴河入城的位置。

一直以來《清明上河圖》都是被作為一幅展現宋代繁榮太平景象的畫卷。但是讀美術史博士曹星原《同舟共濟》一書後,才發現《清明上河圖》隱藏著一個巨大的秘密。書中《前言》一開頭就說:

雖然《清明上河圖》已經被公認為是表現12世紀初北宋末年徽宗時的清明盛世的作品,筆者根據十數年在宋代文獻中翻檢所得和對本作品的仔細閱讀,將在本書中論證這件作品不是通常所認為的『歡慶盛世』的作品,而是直述雖然面臨困境,但是,由於同舟共濟的精神和當時帝王秉持的『上善若水』安民治世的思想,保證了社會的平和。

重點來了,為什麼說《清明上河圖》表現的一個朝代的危難呢?

GIF

這個判斷的依據很多,最關鍵的證據是,在整個畫的中間最焦點的「畫眼」,也是《清明上河圖》中最熱鬧的中央的虹橋,一艘要穿過虹橋的船正急急忙忙放下桅杆,船上、橋上、汴河兩側的行人都神色緊張。這艘船正要通過拱橋,而船因為桅杆過高,即將撞向橋,全船的人驚慌失措亂成一團,周圍的看客有的尖叫有的惶恐有的驚呆。問題來了,作者為什麼還要在如此明顯的區域畫這麼一個事故場景?這就是作者的立意。圖中出現的船橋險情、驚馬闖市、官員爭道、軍力懈怠、城防渙散、消防缺失、商貿侵街、黨禍瀆文、酒患成災等諸多場景,深刻地揭示出當時的社會痼疾,並具有一定的社會批判性。諸多學者揣測這畫描繪的並非盛世之境,而是繁華背後危機四伏,真正表達的是一種社會憂患意識。

這張畫實際在說明一個道理:我們都是一條船上的人,這個船翻了,對我們任何一個人都沒有好處,我們大家要齊心協力、同舟共濟。

關於《清明上河圖》中還有很多謎團,很多學者一直說宋代的女性在繪畫上表現得不多,仔細察看這件作品,這個橋是這件作品的正中間,在這個橋下船上的人群中居於主體位置的是一位婦女,是一個老年女性,50歲以上,旁邊還站了一個小娃娃。如此重要的位置安排一個中老年女性實在是耐人尋味。

畫中還有一處事故,也在畫中央。虹橋上,一個坐轎人和一個騎馬者似乎為了爭路,正在對峙,兩邊的僕役們捋袖揮拳,劍拔弩張,一場毆鬥眼看就要開始。《清明上河圖》是作為翰林畫師的張擇端獻給天子宋徽宗的盛世圖卷,竟然在畫中央安排這樣兩場危急事故,顯然是有意為之。

此時的北宋確實危機四伏,金國、大遼虎視眈眈,方臘又在南方造反,臣服多年的高麗也不再安分,據說當時細作、密探、殺手早已埋伏在汴京城內各處。

《清明上河圖》完成之後,金國大軍就侵入汴京,殺人放火,汴河上下大火三日不熄,北宋繁華付之一炬。可以想見,沒過多久,圖上824個人物就要面臨生死抉擇,被殘酷的歷史裹挾而去。

北宋末世危機:酒患

「正店」是政府授權釀造美酒的酒店,「正店」右側臨街的屋子是供應軍酒的地方,鋪里有三個御林軍士卒,他們奉命前來「正店」武力押送軍酒,這些本應該在城門口崗位上出現的軍卒,卻精神抖擻地顯身在酒鋪里。且全卷新酒、小酒、老酒等招牌多次出現,滿城酒車簇簇不絕,足見朝廷的軍力之弊以及民間的酒患之重。

北宋末世危機:重稅

城內第一家便是稅務所,門口四個車夫運來一麻包紡織品,交稅中,車夫與稅務官產生嚴重分歧,門外稅務官指著麻包爆出的高昂稅額,引起車夫們的不滿,車夫或遞交貨單、或現場解釋、或大聲吵嚷……甚至驚動了城樓上的更夫向下張望。在徽宗朝大辦漕運花石綱之時,稅額激增,車夫與納稅者的糾紛,是當時緊張的官民關係的縮影。

北宋末世危機:「空」城

洞開的城門靜靜地等待著亡國之日,圖中的標誌建築卷城門不是瓮城,無法構成防禦體系,夯土壘成的城牆,四處塌陷,上面也沒有任何城防工事,連射箭的城垛也沒有。城門前後、城樓上下竟然沒有一兵一卒把守,北宋的門禁制度已經徹底渙散了。

北宋後期,遼金兩國的姦細多次暗訪汴京,刺探軍情是家常便飯,而畫家唯獨將駱駝隊和胡人畫在不設防的城門口。徽宗朝軍力日漸衰敗、國防漸趨淡漠,亡國似乎指日可待。

北宋末世危機:黨爭

1102年,徽宗改元崇寧,罷黜舊黨,次年,蔡京下令焚毀蘇軾、黃庭堅等舊黨人的墨跡文集,嚴禁生徒習讀、藏家寶之,蘇軾文字翰墨。在畫中的兩處,車夫們將被廢黜的舊黨書寫的大字屏風當作苫布,包裹著舊黨人的其他書籍文字裝上串車,奉主人之命推到郊外銷毀。這一細節反映了當時新舊黨爭的殘酷,以及對文化藝術的破壞。

北宋末世危機:懶卒

城門外的這家高級驛站,一座木橋與院門相連,門前坐卧著9個兵卒,還有兩隻公文箱,顯然這是一隊公差,像是待命多時了。院子里躺卧著一匹吃飽的白馬,一個馬夫手持韁繩,斜倚一側,似乎在等待馬的主人。應在清早出行的差役隊伍,快到晌午,差官還遲遲不出,真實地表現了徽宗朝拖沓低效的吏治局面。

北宋末世危機:庸民

街道兩邊屋檐多加建雨搭、平房也多有展出來的遮陽棚,或開設買賣,或擺攤設擔,經過數次「得寸進尺」,構成了北宋幾朝都無法解決的「侵街」現象,交通擁擠、消防堵塞愈演愈烈。商鋪雲集橋上、城門口擁堵不堪,這些都是汴京城市管理失控造成的惡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蒼潤齋 的精彩文章:

論裝裱文震亨:好馬要配好鞍——古法裝裱

TAG:蒼潤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