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易撞衫的皇家定製

易撞衫的皇家定製

撰文/攝影 全媒體記者李巧 趙鴻宇 任德志

中國江西網訊 第二代明益庄王朱厚燁及繼妃萬氏合葬墓出土時,一件細如髮絲的金絲嵌著各色寶石的累絲小金冠和幾套工藝複雜的閣樓金簪讓江西省考古人員大吃一驚。那麼,這些美得窒息的金頭面究竟是何人打造?

明益宣王萬妃佩戴的鑲寶石金冠

明益端王彭妃佩戴的累絲金鳳簪

明益宣王孫妃使用的玉簪

明益宣王朱翊鈏繼妃孫氏佩戴的頭面鑲寶石「王母駕鸞金挑心」首飾

小金冠簪柄上的秘密

至昨日,已經歷時4個月的《飾代風華——江西省博物館藏明代王妃首飾精品展》現場,依然是絡繹不絕。江西省博物館展出的128件(套)明代王妃首飾,在燈光下璀璨異常,精美絕倫。

這些精緻的首飾,正在細說大明王朝在江西分封三大藩王的過往故事:南城洪門益王的奢華享受,南昌寧王的禍起蕭牆,九江淮王的朱門緊閉。

1958年,第二代明益庄王朱厚燁及繼妃萬氏合葬墓出土時,一件細如髮絲的金絲嵌著各色寶石的累絲小金冠,以及一對工藝複雜的閣樓金簪讓江西省考古人員大吃一驚。這一驚,讓遠在北京的專家也露出詫異的表情,這兩件女性頭面可與北京定陵出土的頭面媲美。

閣樓金簪是用金片、金絲製成繁複的層層高閣,外繞樹木,內設神殿,殿內仙鹿閒遊白鶴展翅,不及米粒大的仙人或站或倚。同樣精工的累絲小金冠,除了寶石點綴,而且還插有兩支固定在髮髻上的金簪,堪稱神作。

那麼,這些美得窒息的金頭面究竟是何人打造?

小金冠簪柄上壓印的「銀作局嘉靖二十六年(1547)十月造金五錢」字樣,揭開了迷霧。

婆媳倆擁有同批同款首飾

《明史·職官三》記載,銀作局,負責人是一名掌印太監,他的一項具體工作就是為皇室成員管理金銀器飾的打造。江西省博物館研究院研究員陳建平很肯定地說,小金冠簪柄上壓印的「銀作局嘉靖二十六年(1547)十月造金五錢」字樣,可以斷定累絲小金冠、閣樓式金簪等藩王室金銀珠寶器物,均出自內府銀作局。

沿襲元代的匠籍制度,明代把人戶分為民、軍、匠三等,手工業者編入匠籍,隸屬於官府,世代相襲。明朝役法規定,匠戶實行輪班為國家服役。在這種匠役制下,來自全國各地的能工巧匠聚集在內府銀作局。於是,銀作局作為宮廷機構,代表著明王朝的最高製作水準。

明代藩王過著錦衣玉食的奢華生活。在朝廷「分封而不賜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的藩封政策下,他們所使用的金玉珠寶首飾,大多來自內府銀作局的定製。

研究員陳建平說,明朝等級制度物化,形成了嚴格的冠服制度。而銀作局作為金銀器飾的製作機構,必須嚴格按照禮典和冊封成批製作,再由皇帝賞賜給相應級別的皇室成員或重臣功臣。

因此,在如此嚴格的冠服制度以及藩王世襲制下,明代王藩王妃首飾「撞衫」事件時有發生。南城第一代益王益端王朱祐檳的王妃彭氏棺內出土的一對外觀華美大方、長達22.5厘米的累絲金鳳簪與其兒媳,益庄王朱厚燁萬妃所擁有的金鳳釵一模一樣,並且金鳳簪簪腳上都刻有「銀作局永樂貳拾貳年拾月內成造玖成色金貳兩外焊貳分」的楷書體小字。

有趣的是,彭妃在明弘治七年(1494年)被封為益王妃,彭妃的兒媳婦萬妃則是在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被封王妃;可這對由宮廷專制的同款金鳳簪的製作日期,卻還是在明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想當年青春少艾的彭妃第一次戴上這對金鳳簪的時候,這簪子就已有「70歲」,而等到彭妃媳婦萬妃冊封戴上另一對同款金鳳簪時,這對簪子更是件已經制出123年的老古董了。

王府內還有一支專業隊伍

明朝江西,先後有23位藩王,可見開支巨大。陳建平認為,銀作局肯定無法滿足王室宗親對於金銀器件的巨大需求。

果然,在益王墓中,部分金器上竟鑄有一行奇怪的字樣:「益國內典寶所」。在一些銅器上,也鑄有「益國主命內典寶所」以及「典服所」等字樣。這是否又揭開了另外一個秘密:王府里的金銀器物,還有另外的機構或者部門在用心服務?

對於這個疑問,陳建平很肯定地說:「當時益王府內確實有一支專業工匠隊伍。管理這支隊伍的,正是藩王典寶所。」

如果說內府銀作局的宮廷珍器代表著皇親貴胄的尊貴身份,藩王典寶所製作的器物則更能體現個體的審美情趣。明中後期國力日下、宗室日繁,藩王妃頭面首飾重量大大縮水,益庄王元妃王氏、益宣王元妃李氏所用的金鳳簪由150克縮為54克左右,同時工藝水平也下降,此時的鳳簪用金片製成,省料省工。為此,有藩王自掏腰包,提高「待遇」。益宣王孫妃所用的銜珠金鳳簪1對,雖然也是由金片捶、焊接而成,但連珠重170克,大大豪過益庄王元妃王氏和益宣王元妃李氏。簪腳內款上的「益國內寶所成造」,表明此簪可能是孫妃冊封為繼妃時,由益宣王「自掏腰包」打造。

以目前出土的藩王妃頭面首飾來看,出自中央銀作局和來自地方典寶所的飾品其實並沒有太大分別。就拿「撞衫」的累絲金鳳簪和出自典寶所的益宣王孫妃銜珠金鳳簪來說,兩地的匠人手藝並沒有太大差別;典寶所匠人為藩王、藩王妃能夠提供的,恐怕更多的是來自王爺和王妃的奇思妙想。王室貴人的喜好,決定了王府典寶所匠人的作業流程和作品。一般而言,藩王妃所擁有的金銀首飾,除中央朝廷按例賞賜外,大都是自己命人在府內製造的。

簪頭「飛」出金鸞鳳

與宋、元兩朝相比,技術、材料的豐富使得明代金銀首飾類型和樣式顯著增多。在名稱上有了細緻的分別,大大小小的簪釵,按照插戴位置的不同,或紋飾、式樣、長短的不同,而各有名稱。由於髻(金絲髮罩)的出現,這些簪釵形成了比較固定的組合,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一副頭面。

江西省博物館研究人員細緻研究史料以及出土文物後,大致還原了明益宣王朱翊鈏繼妃孫妃王母駕鸞髻頭面。頭面共包括鑲寶石王母駕鸞金挑心、鑲寶嵌玉八仙金鈿、鑲寶石雙龍捧「福壽」掩鬢、鑲寶石龍首形金簪、鑲寶石鳳首形金簪等。

挑心是明代婦女整副頭面中最重要的部分。王母駕鸞髻頭面上的這件金挑心簪頭是一隻鸞鳳,昂首挺胸,呈展翅飛翔狀。翅、背、尾部均焊有花托,其上鑲嵌紅藍寶石。鸞尾上飾一尊王母坐像,頭戴花冠、背有寶光,身披雲肩、廣袖長裙,雙手捧持一支蓮花,神態慈和安詳,給人以撩起帷幕顯富貴的奢華。(江南都市 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朝 的精彩文章:

80萬大軍竟然向1萬人投降, 真是恥辱!
她是明朝最幸福皇后,與皇帝相愛一生,卻被「兒子」處處為難而死

TAG: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