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殉情:你知道《神鵰俠侶》中讓李莫愁狂歌當哭的詞作者是怎樣的人生經歷嗎?

殉情:你知道《神鵰俠侶》中讓李莫愁狂歌當哭的詞作者是怎樣的人生經歷嗎?

無論是讀過金庸先生所著《神鵰俠侶》的書還是看過《神鵰俠侶》電視劇的金粉們,記憶尤深的應該是李大魔頭的那首狂歌吧,「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是呀!問世間,這個情到底是何物?在古人看來,當情至極處時,「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此處當然不是指肉體啦)」。如此看來「生死相許」當是何等極致的深情!

當科學技術發展到今天,似乎因該有了更有另人信服的科學解釋,生死為何可以相許了吧。

那麼這首詞的寫作者是怎樣的經歷讓他有了如此深情的體悟呢?難道是和李魔頭一樣也是經歷過了人生最深情的痛?呵呵,非也,非也。

歷史記載:生於1190年的元好問,字裕之,號遺山,世稱遺山先生,今山西忻州人。金末至大蒙古國時期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

和那些大才子們一樣,都是英雄出少年,元好問也不例外,自小天資聰穎,史載其七歲便能寫詩,被時人譽為「神童」。正所謂自古神童多坎坷,且看:

在元好問十一歲時,因父親元格(實為其叔父,因其叔無子過繼)在冀州當個小官,小好問也隨父一起生活。當時和他父親同在冀州為官的有個翰林侍讀學士路擇就對小好問青眼有加了,時常加以輔導詩文,「愛其俊爽,教之為文」。

時光一晃三年過去了,小好問從一個小屁孩長成了一個少年。十四歲的他,名如其人,好問,又求學於博通經史、淹貫百家的陵川人郝晉卿,學問大增,有大儒之風。

時光又過了三年,十七歲時,其父元格因炳直和同僚不睦,被罷免了縣令一職。可憐天下父母心,天下父母又皆同心,孩子第一,其他靠後。

詩禮傳家的書香之家不能窮了教育,於是為了好問的學習問題,他的老爸仍繼續留在陵川,正所謂陪伴是最溫暖的親情,直到元好問十九歲終於學業大成後,才舉家遷離陵川。

那麼是不是,自小就有神童之譽,學問有成的好問兄就可以從此輕鬆取得仕途呢?呵呵,學問和做官還真不是同一回事。各位,且看:

有史為證,據史載,好問十六歲時就開始加入了仕途的選拔賽。因早有才名,預選的鄉試免掉,直接參加并州府的複試,歷史上大才子入仕統考的種種結果的大戲,又開始上演了,啥戲,名落孫山官去也。

讓李大魔頭狂歌當哭的這首詞就是他在十六歲的時候赴并州趕考的途中所作,那麼是什麼原因竟然讓只有十六歲的少年作出了這首似乎只有人生經歷非常豐富的人才能寫出的好詞呢。先欣賞他的這首詞吧,全詞如下:

摸魚兒·雁丘詞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痴兒女。君應有語,渺萬裡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

是呀,情為何物,對於一個十六歲還未經多少世事的少年來說,無法理解。原是在赴考的途中剛巧碰到了一個捕雁的人,兩人途中相遇,不免就相互的攀談起來,這位以捕雁為生的就和元好問說起了當天剛發生的一件令他刻骨心田的事。

竟然是,在他捕殺了空中雙飛的大雁的其中一隻後,另一隻逃脫的雁雖然悲鳴不止,但卻沒有就此徹底逃走,而是自行撞地殉情而死。

少年的元好問聽到此事後是感動非常的,隨後做出了一個驚人的舉動,決定從獵人手裡買下那隻殉情的大雁,並把這隻大雁葬在了途中所經過的汾河邊,立碑刻下「雁丘」二字,且作此詞以懷紀,未曾想竟成了一首傳世之作。

心底善良的元好問仕途上老天爺卻沒有因此事而眷顧他,怎辦,不管怎樣,我元好問堅信,天無絕人之路,唯有堅持終會有路。

於是再拜名師苦讀三年(三年一考制),三年後,十九歲的好問心想,再戰江湖,於是再次來到長安參加府試。結果怎樣呢?嘿嘿,命運是又一次和他開了個玩笑,再次捲鋪蓋走人。

這兩次的打擊對於信心滿滿的好問來說不可謂不小呀,這不,可能是由於信心再加上當時蒙金兩國在開戰,天下不太平等原因吧 ,後來又參加了三次國考,結果仍是沒有結出果。

呵呵,所謂事不過三,我已經過四了,難道是天降降大人與我乎?報國之志,只有官場才是實現我元好問人生抱負的舞台,再戰。

事不過三後還有三番五次,這不五次過後在其三十二歲時終於進士及第。(這已經不僅僅是有才氣就可以了,失敗後堅持的毅力才是一個人一生最終成功的最主要的基石吧)

成功入仕後,幾經落榜磨難的好問兄是不是仕途該會順利一些了呢,老天爺該給我一些補償呀。嘿嘿,非也,非也呀。

好問兄的命運可謂是坎坷非常呀,還沒做幾年安穩的清官,蒙金的戰爭不斷,大量的金地被占,金民被擄掠,幾年的市場爭奪戰後,大金集團被跨國公司的大蒙國際全資收購,有能力的原大金集團的高管可以繼續留任。

我們的這位原大金集團的元好問主任,可能是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吧,於是乎對想新聘任他的東家慷慨陳詞一番也,諸如生為金家人,死是金家鬼那是必說的話了,什麼你蒙賊給我再好的待遇老夫我也不要之語也是有可能的呀。還是書山登攀,史海遨遊的心安呀!

為此曾自嘲曰:撼樹蚍蜉自覺狂,書生技癢愛論量。老來留得詩千首,卻被何人校短長?

至此以後,元好問再也沒有出仕為官,在被大蒙集團囚禁勸降幾年無果後放回,無意仕途的元好問回老家過起了隱居的田園生活,並和歷史上的那些文人們一樣,那就是廣交友多遊歷,管他什麼三教九流皆可為我友也,儼然一個社會活動家。

同時為了保存中原文化,元好問寫信給時任蒙古中書令耶律楚材,請他保護並資助了幾十位原金朝的儒士,大多被大蒙酌加任用。元好問本人潛心編纂著述,從此遠離仕途,有詞為證:

驟雨打新荷 綠葉陰濃,遍池塘水閣,偏趁涼多。 海榴初綻,朵朵簇紅羅。 乳燕雛鶯弄語,有高柳鳴蟬相和。 驟雨過,珍珠亂撒,打遍新荷。

人生百年有幾?念良辰美景,一夢虛過。 窮通前定,何用苦張羅。 命友邀賓玩賞,對芳樽淺酌低歌。 且酩酊,任他兩輪日月,來往如梭。

是呀,幾番風雨,幾經顛簸,看淡了,看透了,也累了。人生又能有多長時間呢?看,綠葉繁茂,濃陰一片,池塘中水閣環繞。還是實在一些吧,生命中有些東西既然是強求不來的,那就邀三五好友,把酒淺吟,難得糊塗,管他日月更替若何。

元好問在其六十八歲時,走到了人生的終點,一生留下了大量的詩詞作品,堪稱是金代作品最多的詞人。元好問的詩詞內容廣大,在大金的詞壇上應該是題材最豐富的一位大家了。

可以說是造化弄人吧,正如清代大文學家史學家趙翼在《題遺山詩》中所說:

題遺山詩

身閱興亡浩劫空,兩朝文獻一衰翁。

無官未害餐周粟,有史深愁失楚弓。

行殿幽蘭悲夜火,故都喬木泣秋風。

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

也許正是因為自己國家山河的破碎,觸發了元好問的憂患,無心插柳的結果是,造就了他的這些曠世之作。當然,這樣的結果定然不是元好問的初心所往了!

元好問

軒轅

雖曾借得神童風,幾番龍門仕未成。

宦海沉浮歷亂事,書山登攀做史工。

一曲雁詞傳千古,兩闕新荷度餘生。

何言國難詩家幸,須知非是吾初衷。

本文寫作者:軒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五味軒 的精彩文章:

史上那些有才華的亡國之君—陳叔寶篇
揭秘 秦惠王為什麼要棄用並追殺蘇秦?

TAG:五味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