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近代中國最有權勢的洋人

近代中國最有權勢的洋人

歷史學家陳旭麓先生曾說:「研究中國近代史,當讀懂三個人,一個滿人、一個漢人、一個洋人,即慈禧、李鴻章和赫德。」 赫德是中國晚清時期的海關總稅務司,執掌大清帝國海關近40年,被公認為近代中國最有權勢的洋人。赫德是晚清政壇的大紅人,擅長幕後的「業餘外交」,是總理衙門「可以信賴的顧問」,「不但在稅務和商務問題方面,而且在外交和內政方面」 都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力。過去赫德一般是以顯赫的頭銜出現在歷史書中,作為晚清重臣,其形象仍然是模糊的,其對中國的影響充滿爭議。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赫德與近代中國的關係。


早年經歷

1835年2月20日生於英國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西南之阿爾馬郡,1853年在貝爾法斯特女王學院畢業。1854年,英國外交部招考去中國服務的外交人員,由於成績優秀,赫德被免試錄用,分配到英國駐香港貿易督察處當翻譯學員。同年,又調至寧波領事館。

到中國之初,赫德主要任務是學習漢語。對於一般的翻譯來講,只要能夠熟悉基本語法,順利翻譯外交所需要的文本就足夠了,可是赫德卻對艱澀難懂的中國典籍產生了興趣。他通過自己的漢語老師,花了3420文錢買了《易經》、《孟子》、《詩經》、《大學》、《中庸》等書籍,並很快弄懂了它們的意思。隨著漢語水平的提高,他開始閱讀《紅樓夢》等文學名著,就連《聖諭廣訓》這樣官方發布的道德說教,他也能在一頁上花兩個小時,琢磨清楚所有辭彙的意思。可以說,赫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努力鑽研及深刻理解,為他以後在晚清官場的如魚得水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858年3月,赫德奉命來到廣州,在英國駐廣州領事館內任二等副翻譯。在這裡,赫德熟悉了清朝官場中的種種禮節和慣例,並以謙恭有禮、舉止大方得體和一口流利的中國話,與巡撫柏貴、勞崇光等人建立起良好關係。憑藉這種關係,赫德首次顯示了他搜集機密情報的能力。他在給英國駐華公使提交的備忘錄中,準確彙報了咸豐皇帝對各國公使進駐北京不滿、阻擋英法聯軍的任務將由僧格林沁負責等情報。

1859年,在勞崇光的邀請之下,赫德辭去領事館的工作,任廣州粵海關副總稅務司。

早在6年前的1853年,上海爆發了小刀會起義,英、法、美三國領事趁機攫取江海關(上海海關)徵稅行政權,洋人征洋貨的稅,清廷對此無所謂。此後,中國沿海各口岸海關就逐漸落入洋人手中,「邀請」洋人「幫辦稅務」成了慣例。

赫德加入的時候,中國海關最紅的人物是英國人李泰國,他比赫德大兩歲,但已經當了好幾年的江海關稅務司。1861年3月,總理衙門正式任命李泰國為大清帝國海關總稅務司,並邀請他北上議事。傲慢的李泰國看到太平軍的威力,「不願與可能會覆滅的王朝保持緊密的聯繫」,請假回國休養,臨行前,他指定赫德前往北京,代向恭親王奕?述職。

赫德


1863年11月15日,總理衙門宣布解除李泰國的職務,同時任命28歲的赫德為總稅務司。

從「代理」扶正的赫德終於可以放開手腳大幹一場,其實,他早已躍躍欲試。當初,署理總稅務司除了他還有一個費士來,赫德乾脆沒把費士來放在眼裡,上任第一天就以自己一個人的名義向各口岸稅務司發布通令。隨後的幾年,他建立了一整套科學、嚴密、高效的管理制度,讓海關成為貪腐盛行的清政府中唯一一抹亮色。

赫德掌權之前,大清海關腐朽不堪,貪污中飽風行,關務混亂,累年虧損。

最為奇特的是,赫德在衰朽的舊帝國制度中,硬是清除了舊式衙門中普遍存在的腐敗現象,創造出清朝唯一廉潔高效的衙門,被認為是「世界行政管理史上的奇蹟之一」。

赫德掌權之後,海關的稅收從1865年的830萬兩增加到1875年的1200萬兩。至19世紀70年代末,稅收更是達到3000萬兩,一度佔到清政府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慈禧太后甚至稱他為「我們的赫德」。

在國庫空虛、開銷浩大的歲月里,海關稅收成為清廷財政的主心骨。說赫德掌控晚清的經濟命脈,一點也不為過。1861年,海關稅收為496萬兩,在赫德的打理下,到1887年,海關稅收達到2000萬兩,占清廷財政收入的24.35%。關稅成了清廷最穩定、最可靠的財源,赫德也成了大清國的「財神爺」。

赫德入主中國海關後,將其高薪養廉、適用人才觀、懲戒理念、突擊審計、公僕意識等廉政思想付諸實踐,在「中國近代海關的制度創新和倡導海關精神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建立了相對高效廉潔的海關行政,為海關稅收的不斷增長提供了可靠的政治保障,也為其地位的鞏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也促進了中國海關的近代化」赫德在吏制領域引入英國先進的文官制度,從錄用、薪俸與福利、晉陞、監督與懲戒等方面建立起規範性制度予以高度評價,他認為赫德在「引入西方先進的管理制度,革除傳統吏制的弊病,大刀闊斧地將海關改造成了近代化的行政部門」這些方面功不可沒。如1933年《申報月刊》刊文抨擊海關歧視華員,卻也承認:「海關為客卿管理之最大成績,即稅收確實奉公,人員廉潔自持,幾鮮營私舞弊之惡習。」受歧視的華員,也留有多種口述回憶資料。這些資料顯示,他們「(雖然)經歷了自主前後的海關,卻對外人代管並無惡感,並一致認為海關優良制度的建立,系因吸收了各國精華。……同時這些早一兩代的人士,常撇開行政權的歸屬不談,從效率和紀律著眼,認為洋人掌權的時代,優於國人當家。」

赫德私人組建的海關樂隊

染指海軍

1873年,日本侵擾台灣,清廷重提對外購置戰艦事宜。很自然的,赫德又成為這件事情的經手人,到1879年,他為清廷購置艦艇12艘。這引起了一些英國人的疑慮,擔心這些炮艦成為對付英國人的武器。赫德對此早已成竹在胸,他推薦購買的都是那些噸位與作戰能力無法對英國遠東艦隊構成威脅的艦隻。

這次買船的差事沒有辦砸,韜光養晦十幾年的赫德終於露出了他控制海軍的野心。1879年,他向總理衙門提交了一份詳細的海防章程,建議增設總海防司署,由他擔任總海防司,其弟赫政接任總稅務司。同時,他指示在倫敦的親信金登干物色各類海軍人才。

正當赫德做著統領大清海軍的美夢時,他的圖謀被薛福成、沈葆楨等人識破。薛福成上書北洋大臣李鴻章,說赫德控制海關已經尾大不掉,如果再當上總海防司,「則中國兵權餉權皆入赫德一人之手」。李鴻章聯合南洋大臣沈葆楨,上書說,赫德不能又管錢又管兵,況且赫德又不熟悉軍事。在李鴻章的反對之下,赫德的海軍夢就此破滅。1885年,清廷成立海軍衙門,由親王挂帥,封疆大吏輔佐,沒赫德什麼事。

而經赫德強烈推薦購買的那些炮艇,噸位小,炮身重,開炮的後坐力能讓艦艇傾覆;鐵皮太薄,缺乏自我防護能力;航速遲緩,缺乏機動性,很容易成為大艦的靶子。後來,李鴻章不得不對外宣布:這些船全用破鋼片鑲成,每年經兩次大修才不至沉沒,和一堆廢品沒什麼差別。

這件事情暴露了為中國辦了不少好事的赫德在中英利益發生衝突時的立場。中國首任駐英大使郭嵩燾曾經問過赫德:「你到底是幫中國還是幫英國?」赫德答:「我誰都不偏袒,就像騎馬一樣,只有坐中間才能坐得住。」郭嵩燾繼續追問:「如果有事不能保持中立呢?」赫德答:「我固是英國人也。

他不僅管理著整個中國海關,通過稅收和直接向外國政府支付巨額賠款,使帝國主義強加於中國的不平等條約體系得以運轉,而且還作為中國政府總理衙門的最高顧問,直接插手中國的內政外交。在對近代中國內政外交施加的全面而深刻的影響方面,以及承受的重磅抨擊與讚譽方面,來華洋人無人能出其右。


在中國居住了40多年,赫德對清政府和中國人有了深厚的感情。他非常看不慣洋人對華人的粗暴態度,他曾對慈禧太后除了接見公使夫人還要接見使館的孩子們有些憤憤不平。

1908年,病中的赫德寫下了這樣一首詩,「你嬉戲已足,你吃飽喝足,該是你離去的時候了」,這一年他已經73歲,在中國生活了54年,決定回國休養。4月13日上午,十幾個西方國家的駐華使節、清朝官員及各界人士上千人,聚集在北京前門車站,為赫德送行。赫德私人所建的樂隊反覆演奏各國國歌,終結曲是《友誼地久天長》,樂聲中,沒有一個西方人不含著眼淚道別。據《北華捷報》、《泰晤士報》報道,當時,赫德神情落寞,短大衣沒扣鈕扣,有些皺巴,步履疲憊蹣跚,他低著禿頂的頭,與送行的人們一一道別,灰色的目光中滿是失意。隨著列車駛離北京,送行的人們紛紛散去,總稅務司署的職員們回到衙門,看見赫德辦公桌上釘著一張便條,上寫:「1908年4月13日上午7時,羅伯特·赫德走了。」

1911年9月20日,赫德在英國病逝,享年76歲。清朝追授他為太子太保。1901年,赫德預言,用不了半個世紀,中國必將是一個獨立的強國。1949年,新中國成立,如他所願。

1914年赫德紀念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寧叫我負天下人 的精彩文章:

它是紫禁城的前輩,外國的皇宮對它來說是小巫見大巫
終結一戰的上帝之手——西班牙大流感

TAG:寧叫我負天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