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鴻門宴,不過是巨鹿之戰的翻版罷了,項羽輕輕鬆鬆地涮了劉邦!

鴻門宴,不過是巨鹿之戰的翻版罷了,項羽輕輕鬆鬆地涮了劉邦!

當年,項羽率楚軍,馳援巨鹿,到巨鹿後,項羽通過破釜沉舟的戰術,激發了楚軍旺盛的戰鬥力和強烈的求生欲,楚軍在與秦軍的拼殺中,各個以一當十,呼聲震天,打得秦軍心驚膽裂,驚得諸侯軍惴恐不安,秦將王離、涉間、蘇角等,或被俘,或自殺、或被殺。

但這次戰鬥,並沒有徹底消滅秦軍主力,秦將章邯仍舊率二十萬秦軍駐紮在棘原,項羽及諸侯軍沒有殲滅章邯的把握。

因此,我以為,巨鹿之戰延長到章邯投降,甚至延長到二十萬秦降卒被坑殺。如果說項羽大破王離軍是巨鹿之戰的上半場,項羽逼章邯束手投降則是巨鹿之戰的下半場,而眾所周知的鴻門宴,像極了巨鹿之戰的下半場。


項伯,另一個陳餘

項羽及諸侯軍和章邯軍對峙的時候,陳餘向項羽獻了一個招降章邯的計策。

具體說來,先由陳餘出面,給章邯寫一封信,聯絡感情的同時,向章邯陳說厲害,勸章邯反水,與諸侯軍結盟,共同抗秦;

如此一來,章邯必將慎重思索自己的未來,不會全力抗擊楚軍,此時,再由項羽所屬的英布軍向章邯軍發動猛烈的攻擊,因為章邯不願全力抵抗,加只英布軍驍勇異常,必將能取得一個又一個的小勝利;

章邯見英布軍一個勝利接著一個勝利,再聯想起王離軍被楚軍戰敗的情形,必將採納陳餘的建議,與諸侯軍結盟。

正因為項羽及諸侯軍沒有必勝的把握,同時又缺乏糧草,為了鞏固巨鹿之戰上半場的勝利果實,項羽採納了陳餘的建議。

而鴻門宴前後上演的戲碼,跟巨鹿之戰高度相似,就像一個模子刻出來的。

先是由英布率軍攻破劉邦駐紮在函谷關的守軍,然後項羽和范增表示要一鼓作氣,滅了劉邦,繼而項伯出面周旋。

項伯在鴻門宴前後起到的作用,很像陳餘在逼降章邯時所起的作用。

項伯借口張良對自己有恩,不忍見到張良如蘇角那般,被楚軍殺死在戰場上,所以連夜探訪劉邦的軍營,意欲帶張良離開灞上。

張良肯定不能拋棄主公獨自逃生,所以必然會和劉邦共同商議應對之策。當時,劉邦只有軍隊十萬,而項羽和諸侯聯軍有四十萬,加上項羽和諸侯軍在巨鹿及新安消滅了秦軍的有生力量,鋒芒正盛,劉邦百分之百不敢硬碰硬,很可能會採取低頭稱臣的策略。

果不其然,劉邦盛情款待了項伯,並謙卑地表示,自己是項羽將軍的臣子。項伯囑咐劉邦親至鴻門,把稱臣的話當眾再說一遍,並保證,只要劉邦表示稱臣,項羽一定不會為難劉邦,項伯也會想盡辦法保劉邦周全。


范增,另一個英布

劉邦很聽話,按照項伯的囑咐,早早地來到了鴻門。一到鴻門,劉邦便急火火地稱臣,跟章邯見到項羽時的痛哭流涕有一拼,劉邦說:


項羽則像安撫章邯一樣安撫了劉邦,項羽安撫章邯的方式是封雍王,安撫劉邦的方式是出賣曹無傷,項羽說:


至此,話算說開了,但事可沒了。

大家共進午餐的時候,范增不住地向項羽使眼色並舉玉玦暗示項羽,范增的一舉一動,都被范增對面的劉邦和側面的張良看到眼裡。

劉邦和張良比較緊張,畢竟范增是項羽軍中的二號人物,按照項伯的說法,范增建議項羽直接出兵攻打劉邦,如今又多次暗示項羽出手。看樣子,范增不主張通過和平對話的方式解決爭端。

這時的范增,就有點類似於巨鹿之戰中的英布了,一副殺氣騰騰的樣子,令人膽寒。果然,范增見項羽默不作聲,就叫來了項莊,讓項莊以舞劍為名,意圖刺殺劉邦,好在有項伯的從中周旋,才能保住劉邦的性命。

項莊舞劍,把劉邦對楚軍的恐懼推至頂點,劉邦彷彿懂了,鋒芒正盛的楚軍不會善罷甘休,如自己不服軟,隨時都是滅頂之災。

張良見范增如此膽大,不得不出去找樊噲救援,讓范增和項羽也見識見識,劉邦並非那麼好惹的。

樊噲出場方式的確駭人,項羽的執戟衛士一點作用都沒有,樊噲持著盾牌,大大咧咧地就進來了,進來後,怒氣沖沖地看著項羽,頭髮上指,目眥盡裂,樊噲這陣勢,把勇冠三軍的項羽都嚇到了,項羽下意識地去摸劍,自衛心態暴露無遺。


劉邦,另一個章邯

而鴻門宴前後的劉邦,不過是另一個章邯罷了,完完全全被項羽、范增、項伯給算計了。

項羽和范增之所以沒採取軍事手段,主要是因為項羽客場作戰沒有全殲劉邦的把握,而且項羽和諸侯軍依舊缺乏糧草,所以通過軍事恐嚇的方式和談,才是捍衛巨鹿勝利果實的上上之策。

項羽和范增向給章邯軍事壓力一樣,給劉邦以軍事壓力。

項伯像陳餘向章邯陳述厲害一樣,聯絡跟劉邦的感情,還搞了個兒女親家,把劉邦和張良忽悠得暈乎乎的。

鴻門宴後,稱臣的劉邦和欲盟的章邯一樣,都沒得到自己想要的。

章邯雖然得到了雍王的封號,但土地只是故秦的三分之一,更可恨的是,章邯的二十萬軍隊,被項羽一夜之間做掉了。

而劉邦,並沒有因為稱臣便守住本應屬於自己的果實,項羽沒有按照懷王的約定把劉邦封在關中,劉邦沒得到關中的一寸土地不說,還收到了裁軍的指令。

《漢書·高帝紀》中記載了一個沒有出現在《史記》中的細節,劉邦得知自己被封在巴蜀後,怒不可遏,意欲發動戰爭,跟項羽拼個魚死網破。

劉邦確實該怒,他當項羽是兄弟,項羽當他是豎子。

這是劉邦和章邯不一樣的地方,劉邦雖然稱臣,但並不甘心真受人擺布,劉邦也一直都有王霸之心,所以不願接受一個與自己實力不相稱的漢王。

好在劉邦及劉邦的臣子都是務實派,他們知道,跟項羽玩命對抗的最好時機已經過去了,只能暫時委屈求全,伺機再起。

看到我的解讀,肯定會有人不服,認為我全是憑藉想像來揣度。其實不是的。

通常認為,鴻門宴的細節,是司馬遷通過樊噲後人搜集到的,尤其是「頭髮上指,目眥盡裂」這樣極具主觀感受的描寫和「項王按劍而跽」這樣以樊噲為第一視角的觀察結果,都能說明,鴻門宴事件的主要講述著應是樊噲。

樊噲是個粗中有細的武將,不會像劉邦、張良、司馬遷那樣彎彎繞,他應當從來都沒想過,鴻門宴就是項羽和范增做的一個局,意欲通過軍事恐嚇的方式逼劉邦就範。

劉邦和張良一定在項羽分封諸侯時想清楚了,想明白自己被涮了,但又不能把自己被涮了的事實跟下屬講出來,失了威信,所以只要打碎了牙往肚子里吞,這也是為什麼鴻門宴的親歷者眾,司馬遷卻只能從樊噲後人嘴裡搜集到資料的原因。

司馬遷搜集到資料後,就想明白了,項羽和范增分明是故技重施,所以,鴻門宴的勝利者實際上是項羽而非劉邦,所以司馬遷把鴻門宴的細節記錄在項羽的傳記中,而非劉邦、張良、樊噲等人的傳記之中。

對此,我只能說,司馬遷的互見法,玩得666。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遙望燕園 的精彩文章:

董卓為何要把俘虜「倒點大蜡燭」?我希望自己永遠都不要穿越到董卓興風作浪的時代!

TAG:遙望燕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