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白虎湯醫案525期

白虎湯醫案525期

今日練習

林某某,男,52歲,1994年4月18日就診。

患腹痛下利數年,某醫院診為「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迭用抗菌素及中藥治療,收效不顯。刻下:腹中冷痛,下利日數行,帶少許粘液。兩脅疼痛,口渴,欲嘔吐。舌邊尖紅,苔白膩,脈沉弦。

處方:____。

服藥7劑,腹痛、下利、嘔吐明顯減輕,但仍口苦、口渴、脅痛。又用柴胡桂枝幹薑湯清膽熱溫脾寒,服7劑而病癒。

答案下期公布

上期答案:白虎湯

註:答案非唯一,僅供參考

上期原醫案

呂某某,男,48歲。

初秋患外感,發燒不止,體溫高達39.8℃,到本村醫務室注射「安基比林」等退燒劑,旋退旋升。四五日後,發熱增至40℃,大渴引飲,時有汗出,而手足卻反厥冷,舌絳苔黃,脈滑而大。

此乃陽明熱盛於內,格陰於外,陰陽不相順接的「熱厥」之證。治當辛寒清熱,生津止渴,以使陰陽之氣互相順接而不發生格拒。

急疏白虎湯:生石膏30克,知母9克,炙甘草6克,梗米一大撮。僅服2劑,即熱退厥回而病癒。

按語

本案為熱厥證,其特點是發熱在前,手足厥冷在後,為陽郁遏於氣分,陽氣不能外達所致。「熱深厥亦深,熱微厥亦微』』。治宜寒因寒用,用白虎湯直清陽明裡熱,郁散熱布,其厥自回。

學習經典

《傷寒論》第176條:傷寒脈浮滑,此表有寒,里有熱,白虎湯主之。

《傷寒論》第219條: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面垢,發汗則譫語,遺尿。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厥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

《傷寒論》第350條:傷寒脈滑而厥者,里有熱也,白虎湯主之。

各家論述

《傷寒明理論》:白虎,西方金神也,應秋而歸肺;夏熱秋涼,暑暍之氣,得秋而止。秋之令曰處暑,是湯以白虎名之,謂能止熱也。知母味苦寒,《內經》曰:熱淫所勝,佐以苦甘。又曰:熱淫於內,以苦發之。欲徹表寒,必以苦為主,故以知母為君。石膏味甘微寒,熱則傷氣,寒以勝之,甘以緩之,欲除其熱,必以甘寒為助,是以石膏甘寒為臣,甘草味甘平,粳米味甘平,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熱氣內蘊,消灼津液,則脾氣燥,必以甘平之物緩其中,故以甘草、粳米為之使,是太陽中暍,得此湯則頓除之,即熱見白虎而盡矣。

《醫方考》:石膏大寒,用戶以清胃;知母味厚,用之以生津;大寒之性行,恐傷胃氣,故用甘草、粳米以養胃。是方也,惟傷寒內有實熱者可用之。若血虛身熱,證象白虎,誤服白虎者死無救,又東垣之所以垂戒矣。

《傷寒來蘇集》:石膏大寒,寒能勝熱,味甘歸脾,質剛而主降,備中土生金之體;色白通肺,質重而含脂,具金能生水之用,故以為君,知母氣寒主降,苦以泄肺火,辛以潤肺燥,內肥白而外皮毛,肺金之象,生水之源也,故以為臣。甘草皮赤中黃,能土中瀉火,為中宮舟楫,寒葯得之緩其寒,用此為佐,沉降之性,亦得留連於脾胃之間矣。粳米稼穡作甘,氣味溫和,稟容平之德,為後天養命之資,得此為佐,陰寒之物,則無傷損脾胃之慮也。煮湯入胃,輸脾歸肺,水精四布,大煩大渴可除矣。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醫承有道 的精彩文章:

對人體最有害的情緒竟然不是憤怒與悲傷?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麻黃

TAG:醫承有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