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不就背個奶么,能有多累?你試試!

不就背個奶么,能有多累?你試試!

不就背個奶么,能有多累?你試試!

繪圖 | Holly

過機場安檢的時候,蘇曉的箱子被工作人員拆開檢查,兩個20L的凍奶箱里,整齊碼著她一個月里辛苦攢下來的40公斤母乳。

——這是新聞特寫《跨越大半個中國去奶你》里的一幕。在上海工作的媽媽蘇曉,因為新房剛剛裝修完,不願意讓孩子冒哪怕一絲風險,於是在產假結束後下定決心:把孩子送回老家四川綿陽,自己先回來工作,再每個月抽出一個周末,飛躍兩千公里去「送奶」。

異地背奶的艱辛,喚起了太多媽媽的共鳴。

不就背個奶么,能有多累?你試試!

我國的法定產假是4-6個月,而世界衛生組織、兒童基金會都建議:母乳餵養到2歲甚至以上。這催生了一個特殊的群體:背奶媽媽。

她們幾乎都抱著這樣的信念:母乳是孩子最好的營養劑,也是母子感情最重要的維繫。

為了這個信念,她們與裝著擠奶器、冰袋的小包形影不離,出沒在廁所、辦公桌下、甚至堆貨的倉庫,隔幾個小時就要玩一次消失……

家人不支持、環境不允許、尷尬事一大串,鬼知道為了給娃一口母乳,背奶媽媽都經歷了些啥?

工作十萬火急,我的奶漲得更急

薇薇帶著背奶包返工的第一天,女同事就一副過來人的姿態預言:你要有心理準備,奶會越來越少。

很快,這句話就應驗了。

薇薇是記者,碰到臨時有採訪,拿著包就得往外跑。因為擠奶不及時,奶量驟降,她一個馬大哈,第一次規規矩矩記起了產奶原則:

別人生氣我不氣,奶量減少無人替。準時擠奶不能拖,娃的口糧才能多。

不就背個奶么,能有多累?你試試!

奶量減少這個事兒,她太焦慮了。總覺得虧欠了孩子,但是,在突發事件、搶獨家搶首發的壓力面前,她要擠奶這件事顯得太微不足道了。

有一次發生大火災,她的任務是去醫院採訪傷者。大家都等著她能第一時間發回報道,工作群也已經炸開鍋。

工作十萬火急,她的奶漲得更急。發完稿捂著堅硬如石頭的胸,她默默對自己保證:這是最後一次,下次一定按時擠奶。

雖然她知道,下次突發事件來的時候,她依然只能做一樣的選擇。

不出意料,當天她就犯了乳腺炎。

第二天要跟後續報道,她的狀況不太好,想要請假,領導卻頗有深意地說「當媽後真的不一樣了啊」,讓她記憶猶新。

辦公桌、廁所,都是背奶媽媽的「戰場」

公司沒有專門的哺乳室,辦公室又是大通間,小凱的擠奶場所,只能選在了辦公桌下。

小凱開玩笑說,寶寶的口糧是頭等大事,當媽後,真的沒太在意臉皮了。

但她還是有顧慮的,因為直接在辦公室上手,她沒有用泵奶機——馬達聲「嘟嘟」,叫得曖昧又醒目,還要怕人嫌棄吵。她於是練成了「絕活」:找准位置,手動擠奶。但姿勢擺久了會累,她只好加快手上的速度。

結果是,機械性的手動重複,落下了腱鞘炎的毛病。

不就背個奶么,能有多累?你試試!

比起小凱,丹紅要幸運一些。丹紅的單位設了哺乳間,但也有不巧的時候,因為畢竟有哺乳需求的媽媽是少數,哺乳間有時候也總會被當作會議室「徵用」。碰到奶漲得不行,丹紅就只好跑去廁所的小隔間。

為了保證奶的衛生,丹紅得小心翼翼,比在哺乳室要謹慎10倍,每次都得花上大半個小時。

女廁的坑位緊張,好幾次從廁所出來,都被排隊等位的女同事笑話「占著茅坑不拉屎」。

這麼辛苦背回去的奶,結果成了洗面奶

二寶6個月後,阿芝復出工作,每天背著電腦包和背奶包擠公車。

到了中午,她會摸進一間間辦公室——找空房間擠奶。看著奶滴落在瓶子里的那一刻,才感到片刻放鬆:今天的「任務」完成了。

辛苦自不必提,她想的是只要自己還有一口奶,就要給孩子喝到最後。

但在婆婆眼中,這事「吃力又不討好」:折騰大半天,這奶是不是營養都沒了?

阿芝不厭其煩地給婆婆「上課」:背回去的奶營養並沒有流失,並且儲存的母乳一般可以在室溫放上3小時、冷藏3天、冷凍3個月 。每天上班前,她都叮囑婆婆熱奶的事,也會認真在儲奶帶上做好標記,方便老人認清……婆婆表面上沒說什麼,但有一次提早下班回家,阿芝看到婆婆在給孩子擦臉,用的是她辛苦背回去的奶。

不就背個奶么,能有多累?你試試!

比起辛苦,這是種更讓人難以下咽的苦澀。

不就背個奶么,能有多累?你試試!

每個背奶媽媽都是貪心的。

她們想喚起職場上那個奮力工作的自己,也想留住家裡那個母愛無敵的自己。她們聚集在微信群里,共享擠奶地點、分享背奶心情、互相加油鼓勁。

女子本弱,為母則剛——用在她們身上,再恰當不過了。

只是,「養大一個孩子需要整個村莊」,母愛固然偉大,卻不該讓媽媽獨自承受背奶的不便和尷尬。

希望有越來越多的公司、商場和公共場所開始為母乳媽媽這個特殊群體提供環境,這才是一個文明社會該有的溫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