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唐前稱帝,唐後稱宗,明清兩朝皆不用。說說古代帝王的廟號和謚號

唐前稱帝,唐後稱宗,明清兩朝皆不用。說說古代帝王的廟號和謚號

廟號和謚號,都是帝王過世後,才會有的。

在我國古代,祭祀先祖是重要的活動之一。太廟的地位非常之高,明堂是古代帝王宣明政教之處,帝王處理朝政大事,一定要先到宗廟裡祭祀先祖,然後在明堂之上商議。古人把太廟與明堂並稱為「廟堂」,如此可見一斑。

廟號是帝王家在太廟裡供奉祭祀的祖先名號。廟號最早在商朝出現,一直到清朝都有廟號在使用。

古代帝王死後,要被後人設立牌位供奉在太廟裡。牌位上的稱呼就叫做廟號。廟號是後人為先輩取的,所以都很好。

謚號最早出現在周朝,是帝王、貴族和、大臣死後依其生前的事迹給予的稱號。這個稱號也就是在其死後給他的一個評價。這個評價有可能是外人給的,特別是亡國之君,所以,評價有好有壞。

周朝的創業之君是周文王和周武王,所以,後人的謚號也多喜歡「文武」兩字,意為「文治武功」。

到了漢朝,又增加了一個「高」字,劉邦是漢高帝(後世史書多稱漢高祖)。從此以後,開國皇帝一般都用這三個字作謚號,即「文」、「武」、「高」。

比如「高」字就有齊高帝蕭道成,明高帝朱元章。

「文」字有魏文帝曹丕,齊文宣帝高洋,隋文帝楊堅。

「武」字也有晉武帝司馬炎,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宋武帝劉裕,陳武帝陳霸先,唐太武皇帝李淵(最初謚號)。努爾哈赤本來也是武皇帝,康熙年間改為「高」。

漢朝除了高帝、光武帝、昭烈帝,所有的皇帝謚號都以「孝」開頭,但行文是多省略。劉備的「昭烈帝」,是按照「光武」來擬的,昭=光,烈=武。

漢以後的北魏、北齊皇帝也都是用兩字謚號(追謚不算)

一個皇帝會有多個謚號,漢獻帝劉協,曹魏在他死後的謚號,但劉務給劉協的謚號卻是「孝愍皇帝」。

隋煬帝是李淵給他上的惡謚號,但洛陽的皇泰朝廷卻給他上了美號「隋明帝」。

謚號變長是從唐高宗時開始的,就是他和武則天自稱天皇、天后那年。他把李淵從「太武皇帝」,改成了「神堯皇帝」,李世民也由「文帝」改成了「文武聖皇帝」。唐玄宗的則變成了「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他給自己的謚號是「開元天地大寶聖文神武孝德證道皇帝」。

讀到這裡,你該知道唐朝前後對歷代皇帝稱呼不同的原因了吧。謚號太長,不方便,後人就直接稱呼廟號:「XX祖」,「XX宗」了。

後世的朝代謚號都很長。比如努爾哈赤:「太祖承天廣運,神功聖德,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大臣們寫錯一個字都有可能掉腦袋。

為什麼明朝和清朝對皇帝的稱呼,既不是謚號,也不是廟號呢?

那是因為明清兩朝的皇帝一生只有一個年號,為了簡單,後人直接稱呼他們的年號了。比如「萬曆皇帝」、「乾隆皇帝」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唐朝 的精彩文章:

唐朝男人為何怕老婆?連皇帝都如此,宰相的話更是成了古今笑料
中國古代四大紅顏禍水:最後一位讓中國落後西方50年!

TAG:唐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