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讀《論語》:好讀書求甚解

讀《論語》:好讀書求甚解

原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

①亦:也。表示委婉語氣。不亦……乎:不也……嗎。說(yuè):愉快,高興。這個意思後來寫成「悅」。②樂:快樂。③知:了解。慍(yùn):不滿,惱怒。

譯文

先生說:「學習了某個方面的知識,並按時反覆實踐溫習,不也很高興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也很快樂嗎?別人不了解,自己卻不氣惱,這不就是君子嗎?」

讀後感

這是《論語》首篇首章。文言讀本選此章者數不勝數,所以稍有文言修養的人,無論老幼,大概都可以朗朗上口,文意也能講個大概。不過,仔細咀嚼字句,不僅可以多少發現一些容易疏忽之處,而且對孔子時代遣詞造句的特點也能有更深入的認識。

先說「學」字。《論語》中「學」共使用65次,算是高頻詞。不過,「學」帶賓語的情況只有15次。也就是說,「學」一般是不帶賓語的。子夏說:「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這是「學」字最常見的用法。從帶賓語的情況來看,「學」的對象一般是「文」即文獻,比如《詩》《易》等,通過「學」理解和掌握古人的智慧。「學」的對象也包括「干祿」「為圃」等方面的經驗和技能。總之,「學」所強調的是對前人的知識深入領會並準確把握。

此處的「學」從形式上看,似乎沒帶賓語。從《論語》時代的語法特點來說,「而」字連接的前後兩個動詞,如果賓語相同,通常只出現在後一動詞之後。因此,「習之」的「之」,同時也是「學」的賓語。

「之」是代詞,其指代的對象應該出現在前文。此句孔子劈頭便說「學之」,「之」沒有明確指代的對象。這正體現了上古代詞「之」的特點,即「之」經常表示泛指或不定指。具體到這一句,「學之」是指學習了某個方面的知識。

《說文》:「習(習),數飛也。」數(shuò),是屢次、多次的意思。《禮記·月令》:「鷹乃學習,腐草為螢。」意思是說,雛鷹開始學著反覆練習飛翔的技能,腐草中生出螢火蟲。如此說來,「習」的語義中,強調通過數量上的多次重複,在實際操練中逐漸掌握熟習技能,這其中必然包括溫故而知新的過程。「習」的這些意義,後來分別用「溫習」「練習」「實習」等雙音詞表達,在古人的觀念中,這些意義不過是同一件事情的不同方面。

「時」的本義是季節,古人需要根據季節或節令的變化安排農事和其他活動,所以「時」又表示按時的意思。

「說(yuè)」在語義上強調學有所得、心有領悟而產生的滿足和愉悅,在這一點上,「說」和下句中的「樂」不同。「樂」所強調的,是因為朋友的到來而由衷快樂的情緒。《廣雅·釋詁》:「朋,比也,類也。」人以群分,有共同理想和目標的人走到一起,問道求真,因此而感到其樂融融。楊逢彬先生《論語新注新譯》說:「一般的高興叫做樂,發自肺腑的高興叫做悅。」

關於「人不知」的問題,在《論語》一書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話題,孔子多次對此發表看法。比如,「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學而》),「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憲問》),等等。孔子的意思是說,一個真正的君子應當著重於自身的修養與提高,待人待事都須反求於自身。這也正是為學的根本,所謂「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憲問》)。如果不能這樣正確對待自己,就很容易怨天尤人,從而流於淺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古人書 的精彩文章:

讀《孟子》:敬人者,人恆敬之

TAG:讀古人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