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詳解穴位艾灸治療慢性結腸炎的操作方法

詳解穴位艾灸治療慢性結腸炎的操作方法

【導讀】

廣義而言,凡是導致結腸的慢性炎症均可稱為慢性結腸炎,是一種慢性、反覆性、多發性、因各種致病原因導致腸道的炎性水腫,潰瘍、出血病變。狹義而言指潰瘍性結腸炎。發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病變局限於黏膜及黏膜下層,常見部位為乙狀結腸、直腸,甚至整個結腸。本病特徵是病程長,慢性反覆發作,以腹痛、腹瀉為主要特徵,黏液便、便秘或泄瀉交替性發生、時好時壞,纏綿下斷,可見於任何年齡,但以20~30歲青壯年多見。

臨床表現主要是腹瀉程度輕重不一,輕者每日排便3~4次,或腹瀉便秘交替出現;重者可每1~2小時一次。部分患者可有夜間腹瀉和(或)餐後腹瀉。直腸嚴重受累時,可出現里急後重感。糞質多呈糊狀,混有大量黏液,甚至帶膿血。腹痛多為慢性,時輕時重,有時腹痛先於腹瀉,有時伴有發熱、噁心、腹脹、食慾減退等癥狀,腹痛可為臍周或左下腹。偶爾表現為關節炎,虹膜睫狀體炎,肝功能障礙和皮膚病變。由於長期發作,患者往往表現為體重減輕和面色蒼白,在疾病活動期腹部檢查時結腸部位常有觸痛。可能有急腹症徵象伴發熱和腸鳴音減少的現象,在急性發作或暴髮型病例中尤為明顯。

現介紹以下治療慢性結腸炎的灸法:

【灸法一】溫和灸

將艾卷一端點燃,對準足三里、三陰交或關元、神闕,距離皮膚2~3厘米熏烤,使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一般每穴灸15~30分鐘,至皮膚紅暈為度。每日1 次,10 -15 次為1 個療程。

足三里穴在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犢鼻與解溪連線上。具有燥化脾濕,生髮胃氣的功效。取三陰交穴用度骨同身寸的方法在內踝尖上直上3吋,自己的手指,4指幅寬,按壓有一骨頭為脛骨,此穴位於脛骨後緣靠近骨邊凹陷處。關元穴位於臍下三寸處,有培元固本、補益下焦之功,凡元氣虧損均可使用。神闕穴在臍中部,臍中央。培元固本、回陽救脫、和胃理腸等功效。

【灸法二】隔姜灸

取生薑一塊,選新鮮老薑,沿生薑纖維縱向切取,切成厚0.2~0.3厘米厚的薑片,大小可據穴區部位所在和選用的艾炷的大小而定,中間用三棱針穿刺數孔。施灸時,將其放在足三里、三陰交或關元、神闕等穴區,艾炷如黃豆大,放在其上,點燃。待患者有局部灼痛感時,略略提起薑片,或更換艾炷再灸。一般每次灸6~9壯,以皮膚局部潮紅不起皰為度。灸畢可用正紅花油塗於施灸部位,一是防皮膚灼傷,二是更能增強艾灸活血化瘀,散寒止痛功效。每日或隔日灸1次, 10次為1個療程。

【灸法三】隔鹽灸

患者仰卧,暴露臍部。取純凈乾燥之細白鹽適量,可炒至溫熱,納入臍中,使與臍平。如患者臍部凹陷不明顯者。可預先置臍周一濕面圈,再填入食鹽。然後上置如棗核大的艾炷施灸,至患者稍感燙熱,即更換艾炷,連灸5 -7壯。為避免食鹽受火爆裂燙傷,可預先在鹽上放了一薄薑片再施灸。每隔日灸1 次, 5 -10 次為1 個療程。

【灸法四】藥物灸

[配方1]

取穴:脾俞、大腸俞、神闕。脾俞在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大腸俞在第4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操作:取硫黃30克,枯礬30克,硃砂15克,母丁香10克,獨頭蒜(去皮)3枚,生薑250克,麻油250毫升,黃丹(炒) 120克。先將前6味混合搗爛如膏狀,搓丸如黃豆大,備用。一穴二丸,每次置於膏藥中間,敷於上述各穴,每日1次,起皰則止。

[配方2]

取胡椒10粒,番木鱉去殼生用3個,枯礬10克,大蒜10瓣,米.飯適量。前3味葯共研成細末,加入大蒜共搗爛,再加入米飯適量,搗勻如泥狀,製成5分硬幣大小的葯餅,敷於神闕,紗布覆蓋,外用膠布固定,隔日1次,直至痊癒為止。

[配方3]

取吳茱萸15克,綠豆10克,共研成細末,用醋調成糊狀,敷於神闕,8小時後去除,每日1次。

[配方4]

取苦參18克,黃連9克,黃柏、白及各15克,共研成細末,炒熱,裝入布腰帶中,製成葯帶,縛於少腹部(阿是區), 3 -5 日換藥1 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艾灸 的精彩文章:

吃藥一年,不如中醫艾灸十天!要這樣灸
艾灸調理治病慢?未見得!

TAG:艾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