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傳統遊戲因低結構材料更精彩

傳統遊戲因低結構材料更精彩

幼兒非常喜歡玩「老狼老狼幾點了」「趕小豬踩高蹺」等傳統遊戲。在開展傳統遊戲過程中,我發現那些固有的材料,不能很好地滿足幼兒探索的需要,因而無法迅速激發出他們的遊戲熱情和興趣。怎樣讓傳統遊戲更好玩呢?我們選擇對材料進行一些調整,嘗試選擇性投放一些適宜的低結構材料,即結構簡單、容易收集且幼兒熟悉度高、功能多元、可任意拆分組合、重新建構的材料,如報紙、易拉罐、管子等。這些材料不但能增加傳統遊戲的趣味,同時還能使幼兒藉助生活經驗,創造出更多新玩法,從而更好地體驗傳統遊戲的樂趣。

搭建材料與遊戲間的橋樑

傳統遊戲對材料的要求相對簡單,如果材料單一不變,幼兒在重複遊戲時,往往會感到乏味。如幼兒熟悉的「兩人三足」遊戲,剛開始,遊戲材料只是幾根橡皮筋縫製的綁腿,幼兒玩過一段時間後,就不願意再玩了。我開始思考,可不可以藉助材料製作成「大鞋」,讓這些「大鞋」代替綁腿進行遊戲呢?這樣玩,「大鞋」可以不斷變化,也許更能吸引幼兒積极參与到遊戲中來。於是我們投放了紙棍、酸奶盒、奶箱等材料。

果然,幼兒開始了各種嘗試。他們把酸奶盒並排固定在一起,用穿大鞋的方式玩「兩人三足」。隨著遊戲次數的增加,幼兒開始利用廢舊紙箱在上面挖出並排的方框,設計出了很多人可以一起穿的「大鞋」,「兩人三足」變成了「多人多足」遊戲。幼兒藉助材料的疊加、更替和創造性轉變,呈現了比原有玩法更加複雜的遊戲形式,他們也因此展現出了各自的潛能。

幼兒在傳統遊戲中學習的路徑是多元的,只要為他們提供充足的低結構材料,他們就會自發地利用這些材料,搭建同一遊戲或者不同遊戲之間起承轉合的路徑,從而將遊戲玩得更豐富、更有創意。

建立材料與遊戲的對話

幼兒動手操作材料,按照自己的心意設計不同的遊戲玩法,並運用材料進行遊戲的過程,也是材料與遊戲不停磨合、進行「對話」的一種嘗試。

「跳房子」遊戲原始玩法非常簡單,只需要在地上畫出幾個寬窄相等的格子,介紹遊戲玩法後,就可以開始玩了。但幼兒玩過幾天後,興趣明顯減弱了,怎樣可以讓遊戲更好玩呢?幼兒認為,需要搭建不同的「房子」,體驗不同的跳法。第一種「房子」:選擇不同形狀的圖形,拼擺、組合成一座方方正正的「大房子」,「大房子」中的每個圖形可以看作一個「小房子」,不同顏色和形狀的圖形擺放並沒有規律。每次玩的時候,都要按照口令人的要求跳到指定的「小房子」中。第二種「房子」:把皮筋像蜘蛛絲一樣纏繞在椅子上,就可以分成大小不等、高低不同的格子,幼兒就可以在不同的格子房間里跳進跳出。

由此可見,可供幼兒自由選擇的低結構材料,給了幼兒更多的想像與創造空間,不斷變化出的新玩法,突出了材料作為「物」的元素參與遊戲,使得幼兒在遊戲情境中所隱藏的「潛語」或者心理層面的意義,在與材料的對話過程中得以呈現,他們可以從固定的遊戲模式中跳出來,研發自己的遊戲。

關注材料與遊戲的內在統一

幼兒善於運用各種低結構材料,創設不同的遊戲情境,吸引更多的同伴參與到遊戲中來。在玩「一網不撈魚」時,我們提供了紙箱、墊子等材料供幼兒選擇。幼兒用紙箱給「小魚」製作了圓形的洞口,把墊子當作美麗的貝殼,又組合了幾種材料搭建了「大龍門」,「小魚」藉助不同的材料,充分體驗到被漁網追捕的驚險和跳過「龍門」的快樂。

在這個遊戲中,傳統玩法常常使用雙手當作「漁網」,童謠響起,幼兒一個拉一個相繼從「漁網」下穿過,等童謠結束後,「漁網」就網住從下穿過的「小魚」,幼兒的運動軌跡只限於圍繞一張固定在一起的「漁網」,時間久了,幼兒就會厭倦。於是組織遊戲時,我開始嘗試給幼兒自由選擇低結構材料的機會,充分發揮他們的奇思妙想,在報紙圈、呼啦圈、地墊、紙箱等材料參與到遊戲中時,遊戲開始變得豐富而有趣。各種「漁網」忙著捕捉躲來躲去的「小魚」,「小魚」們四下逃竄。那些成功逃脫「漁網」圍捕的「小魚」,跟著「魚媽媽」游到了「龍門」下。「龍門」是幼兒用紙箱、桌子、軟墊等低結構材料自己設計和搭建的,「小魚」們互相鼓勵著,嘗試用不同的方式跳過「龍門」。

幼兒對材料的理解,加上他們對遊戲性場域的解讀,為幼兒創造性開展遊戲提供了空間。如果材料的投放能與遊戲本身實現統一,幼兒就能將各種經驗與遊戲融合在一起,在遊戲中感受與各種材料的互動,從而越發體驗到遊戲帶來的成功和滿足。

突出材料與遊戲經驗的契合

作為中介工具的材料,如果能與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積累起來的遊戲經驗結合起來,就更能發揮幼兒的積極性與創造性。

「老鼠籠」遊戲,原始玩法是用手圍攏作為「鼠籠」,幼兒的活動範圍只限於圈裡圈外,其他幼兒只能作為整個「鼠籠」中的一部分。投放了低結構材料以後,幼兒選用墊子作為「鼠夾」,呼啦圈、剪短的編織袋作為「鼠籠」,更有幼兒藉助幼兒園的拱形木橋,把橡皮筋纏繞起來,當作電「老鼠」的網。多種形式的捕鼠工具,不僅讓遊戲變得更有趣,而且使遊戲在材料的輔助下,變成了幼兒日常生活中的「一個個故事片斷」。一個普普通通的遊戲,因為有了幼兒日常生活經驗的參與,從而變得有故事、有創意了。

從低結構材料與傳統遊戲的對接,到材料與幼兒的遊戲經驗進行結合,這是低結構材料由淺入深地介入遊戲的一個過程。這種結合遊戲特點與幼兒發展特點的遊戲材料安排,使得幼兒一直處在一個不停思考、不斷創新的過程中。而這一過程也在無形當中幫助幼兒積累了經驗,建構了意義,從而使他們真正成了遊戲的探索者。

(作者:楊麗,單位:北京市密雲區馮家峪幼兒園)

《中國教育報》2018年04月08日第3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邊學習 邊調研 邊改進
留服中心召開2018國際教育巡迴展發布會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