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蜀漢亡國責任劃分:劉禪五分,姜維三分,諸葛瞻兩分

蜀漢亡國責任劃分:劉禪五分,姜維三分,諸葛瞻兩分

公元221年,在曹丕稱帝的第二年,劉備於成都稱帝,國號為漢,一般稱之為蜀漢;四十餘年後的公元263年,掌握曹魏大權的司馬昭三路伐蜀,雖然中間有些波折,司馬昭贏得也有點僥倖,但在諸葛亮六出祁山和姜維十一次北伐的對比之下,蜀漢僅僅三個月就亡國實在是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之外。

從事後對戰役過程的分析來看,司馬昭三個月滅亡蜀國主要的原因並不在於鍾會鄧艾和諸葛緒三路大軍有多厲害,很大的程度上蜀國是亡於自己之手,如果撇開外部原因不談,僅從蜀漢內部來劃分蜀漢亡國責任的話,可以對這場戰爭的當事人這麼來劃分責任:劉禪五分,姜維三分,諸葛瞻兩分,為什麼這麼說?我們分析下。(先要說明的是,只分析當時的當事人,之前的劉備諸葛亮甚至蔣琬等人都不包含在內,而且只單純從戰術方面考慮)

第一,劉禪五分責任

劉禪的責任主要在於幾點:首先,他聽信宦官黃皓讒言,分了姜維的兵權,使得姜維遠走沓中,姜維這一走,漢中的防守自然就薄弱了(而且姜維遠走沓中後很有可能對漢中的防守也插不上手);其次,姜維曾建議用廖化守陰平橋,劉禪沒採納,後來鄧艾偷渡陰平小道就是從這開始的

再次,諸葛亮在的時候曾在陰平小道的險要處駐有一千士兵防守,結果被劉禪撤了;最後,即使鄧艾兵臨城下,而且兵力多過劉禪,但是成都守軍至少還有1萬多人,鄧艾也只是拿下從陰平到江油綿竹成都而已,南面和東面大片地區還在蜀漢手中,勤王之兵未到,姜維的重兵也還在劍閣和鍾會對峙。劉禪實在是沒必要這麼快就投降,劉禪都投降了,還有必要再打嗎?

如果陰平橋有廖化守,陰平小道一千兵馬不撤,鄧艾絕無可能從陰平一線進入成都,劉禪不是那麼早投降,各地勤王之兵趕來總可以支撐一段時間,那時局勢有可能大有不同,蜀漢之亡,劉禪要承擔一大部分責任。

第二,姜維三分責任

姜維主要責任在於:首先,既然認識到了陰平橋的重要,即使劉禪置之不理,但是從沓中到陰平並不遠,姜維自己派人馬防守沒什麼問題吧,其次,姜維既然已經把諸葛緒從陰平調開了,撤軍往劍閣的時候為什麼不安排人守陰平橋,這是姜維的一個重大失誤!再次,漢中在魏延和王平手中時候的策略是禦敵於外,所以曹魏拿他們沒辦法,兩人守了漢中十幾年都沒問題,等到姜維的時候他改變了這一策略,放棄了漢中外圍的要塞,把兵力集中在漢城和樂城上,這一策略的改變使得鍾會更容易突破漢中的防線,漢中的失守姜維要擔上一定責任。

最後,不得不說,姜維先後十一次北伐,掏空了蜀漢的國力,使得蜀漢上下厭戰情緒嚴重,後面劉禪那麼快投降未嘗沒有這個因素在內。

第三,諸葛瞻兩分責任

蔣舒是陽平關副將,主將是傅僉(就是死於劉備伐吳時傅彤的兒子,姜維對他很器重),鍾會進攻漢中時,其實漢城樂城並沒有拿下,如果不是蔣舒趁傅僉出關和鍾會會戰獻關投降,使得鍾會能順利從陽平關而入,漢中哪會這麼容易被鍾會拿下?如此姜維可以在沓中和鄧艾決戰,也不用擔心鍾會北上和鄧艾兩面夾擊而不得不退守劍閣。

馬邈乃涪城守將,鄧艾偷渡陰平關後只有兩千餘疲憊之師,涪城雖然是後方,但兵力絕對遠勝鄧艾的兩千多兵馬,如果馬邈選擇一戰或者堅守涪城,鄧艾一點辦法都沒有,可惜這傢伙選擇的是投降,這一投降使得鄧艾得到休整和補充,更關鍵的是他的後續大軍可以陸續開拔過來,馬邈實在是蜀漢滅亡的罪人之一。

諸葛瞻是諸葛亮的兒子,不得不說,兩人能力一人天上一人地下,差得太遠。鄧艾從涪城進軍成都,綿竹是必經之路也是成都最後的防線,綿竹一失守,意味著馬上就會兵臨成都,所以劉禪把留守的絕大部分兵力大概六七萬人馬都交給了諸葛瞻。當時最好的應對方式是堅守綿竹,可是諸葛瞻卻率軍輕出和鄧艾決戰,他哪是鄧艾對手,綿竹一失守,成都也就暴露在鄧艾的兵鋒之下了。

之所以沒把蔣舒和馬邈列入責任人,是因為這兩人是投降的,對他們來說無所謂責任不責任。其實蜀漢本有很多機會可以挽回或者說延緩亡國的命運的,只是一步錯,步步錯,最終導致三個月就亡國了,時也命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赤壁之戰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有人說赤壁之戰的歷史作用,是阻止了一個盛世的到來?
赤壁之戰的失敗,其實是因為曹操和他的將軍們在與天下所有人作戰

TAG:赤壁之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