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孝經》真的贊成「移孝作忠」的做法嗎?

《孝經》真的贊成「移孝作忠」的做法嗎?

導讀

在一般人的觀念里,「移孝作忠」似乎是古代儒家「孝」思想的一項重要內容,從字面上看,「移孝作忠」就是要人把對待父母的孝心轉變為對待君主的忠心,像孝順自己父親一樣效忠於自己的君主。在歷史上,「移孝作忠」的觀念曾經屢次被帝王用來勸勉臣民效忠自己的統治,而到了近現代的反傳統思潮中,這個觀念就遭到了激烈的批判,認為它是封建統治對人的奴役和鉗制。

追根溯源,「移孝作忠」的說法出自《孝經廣揚名》中的一句話:「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古代的典籍是沒有標點的,要理解一段文字,閱讀者必須首先對這段文字做出意群的劃分。對這句話比較常見的解釋來自於唐玄宗李隆基。唐玄宗曾經寫過一本專門解釋《孝經》的書叫《孝經註疏》,這本書對後人理解《孝經》影響很大。在這本書中,他給出的解釋是:「以孝事君則忠。」也就是說,一個人只要像孝順父親一樣地對待他的君主,這就是忠誠。按照這個理解,唐玄宗對這句話的讀法就是「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歷史上很多人都接受了這個解釋。

可是,按照儒家的理解,父子關係和君臣關係有很大不同。由於父子之間存在著真實的血緣聯接,子才會自然而然地對父產生「孝」的情感。也正是因為父子血緣客觀存在,因此,無論在何種情況下,父子關係都是無從斬斷的,一個人做了父親,他將終生是自己孩子的父親。但君和臣之間的關係不是天然的,而是後天締結的。「君臣以義合」,臣只有接受了君的徵召,才會為他效命,如果君臣相處不愉快,就可以解除這種關係。那麼,君有什麼資格要求臣像對待父親那樣對待自己呢?

早在漢代,《孝經》早已經有非常多人在學習和討論了,可是,為什麼一本作於唐代的《孝經註疏》能夠在後來的歷史上獲得極大影響呢?這和作者的帝王身份有關。唐玄宗完成了這部書之後,下令頒行天下,並要求成為國家最高學府中的必讀之書。漸漸地,歷史上更早時期解釋《孝經》的著作,就少有人讀了,最後竟然失傳。

幸運的是,我們今天能夠看到從敦煌出土的一批《孝經》的古代註解之作,對「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這句話,唐代以前的注經者給出了完全不同的解釋:「欲求忠臣,必出孝子之門,故言可移於君。」意思是說,如果君主想要找到對忠心的大臣,那他一定要去那些孝子之家尋訪,因為這些孝子是可以請來輔佐君主的。這是什麼原因呢?在古人看來,一個人如果能夠孝敬自己的父親,就意味著他已經具備了忠的品質,因為忠和孝共同的一個前提都是「敬」,因此,雖然這名孝子還沒有出仕,君主也能判斷,在他出仕之後會是個很好的官員。

那麼,這句話的讀法就應該是「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因此,《孝經》並不是要人把君主當父親一般對待侍奉,而是認為,一個在家品性良好的人,參與到政治中也會是一個有道德的人。就好比今天用人單位在招聘時會看重應聘者的在校成績,並不是因為日後的工作需要經常考試,而是因為在校成績反映出此人的做事態度,一個成績優秀的人,也應該是一個對工作認真負責的人。

這樣一來,「移孝作忠」的意思就發生了徹底逆轉:這句話不是面對臣民說的,而是面對君主說的。它告訴君主應該如何選拔合適的臣屬。選擇孝子擔任官職,並不是期待孝子會像對待父親一般對待君主——事實上,一個頭腦清醒的孝子也不會這樣做,他必然能分清父子和君臣關係的不同——而是因為一個能夠很好處理父子關係的人,必然是一個心存敬意的人,而這份敬意將有助於他忠於自己的職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厚道為先 厚德載物 厚福自來
孔子的慈善之道:君子周急不濟富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