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大歷史》之兵家、戰爭與中國歷史

《中國大歷史》之兵家、戰爭與中國歷史

據學者統計,在春秋戰國時期的400多年裡,有256場列國捲入的戰爭。也就是說,在公元前656-公元前221年間,平均每1.7年就有一場戰爭。在戰國時期最後的130年里,戰爭步伐也逐步加快,平均每1.4年就有一場大戰。

兵家之興

戰爭爆發的如此頻繁,也促使了兵家的誕生。特別是《孫子兵法》,在其寫成之後就在中國的歷史進程中深具影響。

《孫子兵法》很可能成書於公元前4世紀到公元前3世紀初,但孫武或者孫子到底是不是作者,目前仍有爭論,因為《史記》中關於孫武的記載,表明孫子生活在公元前6世紀,但該書描寫的戰爭環境要比其認知的至少晚兩個世紀。

《孫子兵法》一直被尊為中國兵書的經典。對《孫子兵法》的注釋始自東漢末三國時期的曹操,並一直持續到清末。《孫子兵法》的第一部歐洲語言譯本是1772年傳教士錢德明的譯本;第一部英譯本出自一名英國炮兵軍官。不過,《孫子兵法》對歐美軍事思想的影響其實是微乎其微。在一些中國學者的著作中有時會出現過於誇大《孫子兵法》在西方影響的觀點,值得注意。

戰國時期,還有一部以孫臏名義寫成的兵書《孫臏兵法》,文獻中雖有記載,但在漢末就佚失了。1972年它與《孫子兵法》的部分竹簡一起被重新發現,有學者認為該書很可能是戰國末年成書的一部集體性著作。

到了宋代,《孫子兵法》與《吳子》《司馬法》《尉繚子》《黃石公三略》《太公》和《李衛公問對》一起被選入《武經七書》,之後所有這七部兵書均收入了清代的《四庫全書》。

「欲霸中原,必先得鄭」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相互進行戰爭規模的擴大、次數的頻繁,促使當時有識之士的視野變得廣闊起來,考慮戰略問題時,開始把「天下」看成是一個由不同區域組成的整體,由此出現了一些「兵家必爭之地」,它們的得失對戰爭結局常常具有決定性作用。

春秋時期諸侯國間的征伐約有380次,值得注意的是,列國都把「鄭」作為必爭之地,「欲霸中原,必先得鄭」漸趨成為「共識」。據學者們初步統一,春秋時期「鄭」遭受戰爭之災約80次,為各國蒙難最重者,是名副其實的「兵家必爭之地」。

鄭國在西周時建國很晚,公元前806年始封鄭,位於陝西華縣;西周滅亡之後,鄭遷都新鄭(今河南新鄭),佔用今河南省中北部一帶,成為周都洛邑以東的重要諸侯。春秋時期許多戰役,都與「爭鄭」有直接關係,包括齊楚爭鄭、宋楚爭鄭、秦晉爭鄭、晉楚爭鄭。直到公元前546年,各大諸侯代表在宋舉行「弭兵之會」,訂盟休戰,列國對鄭國的爭奪才基本結束。

為什麼是鄭?有學者研究認為,春秋時期的戰略格局形勢,基本上是由齊、晉、秦、楚幾大國更迭主宰的,齊晉、秦晉、秦楚之間都有疆界相連,但受黃河、秦嶺等地形影響,難以展開兵力,且這四大國在這一時期又勢均力敵,很難吞併對方的領土。而位於大陸核心的鄭國,正處於東西、南北陸路幹線匯合的十字路口,從樞紐地理角度而言,完全屬於「兵家必爭之地」,自然具有很高的戰略價值的,便成為各大國矚目的焦點。

「兵家必爭之地」

戰國中葉,最強大的齊、秦、楚各展圖謀。在這一歷史階段的政治軍事鬥爭中,韓、魏兩國的作用尤為重要,同樣是緣於韓魏兩國的樞紐地位和戰略價值。韓魏兩國處於大陸的中心,控制著當時中國幾條重要的水陸交通幹線,因此被認為是「天下之樞」。

秦最後之所以取得成功而齊楚等國會失敗,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他們在選擇主攻方向上出現了不同的選擇。齊楚兩國主攻方向偏離了樞紐韓魏,而秦國則一開始就將主攻方向和佔領對象鎖定在韓魏,控制了樞紐地帶,取得了主動權。

秦與六國對立時期,還有一個地方經常被提及,那就是函谷關。函谷關故址在豫西靈寶縣舊城西南,是在公元前329年-公元前314年間由秦國建立起來的。它的名稱最早出現在公元前318年。此後,秦與六國近百年戰爭中,函谷關所在的崤函地區,就是雙方爭奪的焦點

戰國時期還逐步形成兩大的經濟區即「山東」(此山東非今天的山東,而是指崤山以東,是完全不同的地理概念)與「關中」,其代表就是六國與秦。這一時期中國的政治格局和軍事鬥爭在地域上也就呈現出東西對立的基本特點,群雄割據逐漸演變為「山東」與「關中」兩大集團相互爭雄的局面。

雖然秦與六國之間縱貫南北綿延千里,但橫貫東西的陸路幹線卻只有三條:晉南豫北通道、豫西通道和商洛南陽通道。秦與六國的經濟往來和軍事交戰基本都是沿著這三條通道進行的。而在這三條通道中,豫西通道對於秦國而言利多弊少,所以經常作為了秦向六國發動戰爭的主攻方向;而函谷關又是這條通道西段的咽喉要地,因而成為雙方殊死相爭的戰略樞紐。

隨著古代中國社會政治結構的演變,這些「兵家必爭之地」的戰略地位也會發生升降變化。

秦與六國的東西對抗軍事格局和豫西走廊的首要戰略地位延續到東漢末年,直至以董卓與關東諸侯聯軍的戰爭為尾聲而暫告結束。

東漢之後,南方經濟增長,關中地區實力下降,戰爭基本形勢變為南北對抗,荊襄、淮南成為主要戰場,豫西地位下降。直到北朝後期,關中經濟復興和關隴地主集團的崛起,北方才重新出現關東、關西兩大勢力的角逐,以洛陽為中心的豫西也再次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隋唐的統治者對豫西同樣給予了高度重視,這一時期爆發的大戰也主要在這個地區展開。唐朝後期藩鎮割據愈演愈烈,朝廷已衰弱到無力控制豫西,於是就出現了黃巢大軍長驅直入直搗長安的局面。兩宋時期,經濟重心南移,再次演變為南方和北方的對抗,襄陽、淮南再次成為屏障。

元、明、清三代,國家大一統,大規模的戰役和兩軍長期對陣的情況都極少發生過。這一時期的政治地理的基本形勢仍是南北對立,北、南中心分別是北京和南京,連接兩京的交通幹線是大運河,靠近大運河的開封則成為新的「四戰之地」。

「兵家必爭之地」之所以能夠在戰國至唐宋的戰爭里發揮重要作用,從根本上講,是由於當時的冷兵器性能與戰術相對落後,且對城池壁壘缺乏有效攻擊破壞手段,而元末之後,火藥、火器在軍事上開始得以普遍應用,城壘的防禦作用明顯下降,從而大大減弱了戰略樞紐區域對戰爭的影響程度。

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戰爭

在中國古代史料中提及的成千上萬次戰鬥中,有幾十次戰爭、戰鬥或者圍城在中國古代史中最為重要,許多都標誌著國內或者國際政治史進程中的戲劇性變化,包括王朝更迭、疆域變化,或者二者兼有。

關於中國古代戰爭,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明清,最全面列舉的是顧祖禹,他提供了一個對6192次戰爭的地理環境分析即《讀史方輿紀要》;而現代學者中也有人統計了1616-1911年間發生的戰爭2703次,二者合計約9000次。《中國戰典》一書則提供了1920-2005年間的6000次戰爭資料。以上相加,中國歷史上共發生了約15000次戰爭。不過,在世界史範圍內,發生在中國的戰爭在世界上具有決定性意義的100次戰爭中,只有3次,分別是垓下之戰(公元前202年)、襄陽保衛戰(1208-1273年)以及淮海戰役(1948-1949年)。

綜合中外多位學者的觀點,我們可以粗略地列舉出對中國歷史具有重要意義的戰爭有:逐鹿之戰及阪泉之戰,商建立;牧歌之戰,周克商;城濮之戰,晉稱霸;長平之戰,秦統一關鍵之戰;巨鹿之戰,秦亡;垓下之戰,楚漢爭霸,漢建立;漢匈之戰,中國首次採取對外進攻政策;赤壁之戰,三分天下關鍵之戰;淝水之戰,南北朝分治;恆羅斯之戰,唐與大食之戰,中亞丟失;西州之戰,唐與吐蕃之戰,之後近1000年中國失去對西域的控制;獾兒嘴之戰,蒙古滅金;襄陽保衛戰,蒙古滅南宋,元朝完成統一;鄱陽湖之戰,朱元璋大敗陳友諒,奠定明朝之基;薩爾滸之戰,努爾哈赤鞏固東北霸權,之後導致滅明建清;康雍乾三帝分別收復台灣、準噶爾、西藏、西南以及青海,當代中國版圖初步形成;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國的國門被打開;中日甲午海戰,晚清30年洋務改革自強運動毀於一旦,日本藉機崛起;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清亡民國立;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日本侵華,抗日戰爭爆發,至1945年日本投降,中華民族覺醒;遼瀋、平津、淮海三大戰役,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基石奠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鐘鼎文 的精彩文章:

《中國大歷史》之漢字

TAG:鐘鼎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