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活沒活明白,就看四件事
拾遺物語
如何才能變成一個自己快樂,也能給別人帶去快樂的人?
壹
有人問達摩:
「如何才能變成一個自己快樂,也能給別人帶去快樂的人?」
達摩笑了笑,回答:
「無我;慈悲;智慧;自在。」
何為「無我」?
「無我」就是——要把自己當成別人。
何為「慈悲」?
「慈悲」就是——要把別人當成自己。
何為「智慧」?
「智慧」就是——要把別人當成別人。
何為「自在」?
「自在」就是——要把自己當成自己。
貳
「要把自己當成別人。」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我先講一個概念——自我服務偏見。
自我服務偏見就是我們總是喜歡把成功歸因於內部因素,
是自己努力、聰明、拼搏的結果。
而將失敗歸因於外部因素,
運氣不好、隊友是豬等等。
比如,和別人一起玩王者榮耀,
如果這局輸了,你就會說:
「靠,都是豬隊友坑的。」
如果這局贏了,你則會想:
「還不是老子機智,推了這個塔……」
當工作得到老闆認可時,你會想:
「像我這種認真工作的人,現在沒有幾個了。」
當同事得到老闆認可時,你會想:
「靠,還不是因為會拍馬屁……」
在親密關係里也是這樣,
我們總是容易看到自己的付出,
記得自己做過的事情,
而常常忽略別人的辛勤勞動。
於是,一吵架我們就會說:
「我為你做了這麼多,你為我做了什麼?」
「自始至終都是我一個人在付出,你就知道享受!」
我們生活與工作中的很多矛盾,
都是因為「自我服務偏見」引發的。
「要把自己當成別人」,
就是要努力克服自我服務偏見,
站在公平、公正的角度來審視自身,
自我反省、自我檢查、自知己短,
從而彌補短處、糾正過失。
曾國藩在這一點上就做得很好。
他一輩子都在堅持兩件事。
第一件:每天堅持做「日課」。
就是每天寫日記,反思一天過錯。
有一次,朋友陳源袞家添了小妾。
曾國藩聽聞此人貌美如花,
便內心蠢動,遂上陳家一睹真容。
見到朋友美妾後,
他口水滴答,說了很多挑逗的話。
當晚,他就在日記里反省:
「注視數次,大無禮。」
「直不是人,恥心喪盡,更問其他?」
第二件:邀請「師友夾持」。
就是邀請師友來「夾持」自己成長。
曾國藩將日記送給師友們閱讀評點,
請求大家指點自己言行的不當之處。
比如現存曾國藩日記上就有倭仁的批語。
曾國藩看到倭仁批複後,
常常感嘆「安得此藥石之言」。
正因為堅持「無我」,把自己當成別人,
曾國藩才終成一代大儒。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有句話說得好: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叄
「要把別人當成自己。」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就是我們要學會換位思考,
懂得站在別人的立場想問題,
把別人當成自己一樣去慈悲。
講兩個大家爛熟的故事。
第一個故事:
一人請一個瞎子朋友吃飯,
吃過晚飯後,瞎子說:
「很晚了,我得回去了。」
主人就點個燈籠,遞給他。
瞎子一聽燈籠就生氣了:
「我本來就看不見,你還給我燈籠,這不是嘲笑我嗎?」
主人說:「我給你燈籠,是怕別人撞到你。」
第二個故事:
牧人將豬從欄里抓了出去。
豬大聲號叫,拚命反抗。
綿羊和奶牛見狀,不屑地說:
「我們經常被抓出去,也沒像你這樣大呼小叫。」
豬回應道:「他抓你們,只是要毛和奶,但抓我,是要命啊!」
之所以講這兩個故事,
就是想說人生在世,
各有各生活,各有各處境。
每個人所處立場不同,
看到的東西就不一樣,
所以我們要學會換位思考。
生活中,為什麼有的人情商特別高?
其實並不是因為他聰明,
而是他善於換位思考。
情商高的關鍵不在於「話術」,而在於「理解」,
擁有站在別人立場看問題的能力。
所以張愛玲說: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肆
「把別人當成別人。」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就是要尊重他人的獨立性,
不把自己的意願強加於人。
中國是個人情社會,特重親情和聯結。
「一家人,要不分你我。」
「都是兄弟伙,客氣啥。」
「太客氣,人家還覺得你見外。」
在這種教育方式下長大的我們,
不知不覺就患上了心理疾病——病態共生。
「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我就是你,你就是我。」
患有「病態共生」心理疾病的我們,
常常沒有「自我」和「別人」的概念。
一是喜歡把自己的事託附別人,
強行邀請別人跨入自己的界限:
「你是學英語的,幫我翻譯一篇文章唄。」
「你是搞設計的,幫我設計一個LOGO唄。」
二是喜歡對別人的事情指手畫腳,
強行跨入他人的界限。
「吳京,《戰狼2》票房這麼高,九寨溝地震你應該捐一億。」
「陳喬恩,喬任梁死了,你為什麼不哭?」
只要對方不願意,
我們就會抱怨、憤怒、指責:
「還朋友呢,這點忙都不肯幫。」
「吳京,你對得起我的電影票嗎?」
甚至,我們還以愛的名義綁架別人:
「我這都是為你好。」
「你這個沒良心的……」
心理學界有兩句很有名的話:
●一切沒有界限感的關係都會走向傷害。
●每段高級的感情,都有一個黃金距離。
這兩句話是什麼意思?
就是說,不管多好的關係,
如果彼此之間失去了界限,
最終都會造成互相傷害。
在中國,人與人之間的矛盾,
80%都是因為缺乏「界限感」造成的。
所以我們特別需要「把別人當成別人」,
把對方當成一個完全獨立於自己之外的「別人」。
知道哪些事是自己的,
哪些事是別人的,
不把自己的意願強加於人,
也不強行跨入他人的界限。
那些美好長久的感情與關係,
都擁有一個很好的界限感,
都擁有一個很好的黃金距離。
伍
「要把自己當成自己。」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就是要忠於內心,活得像自己。
你愛自己嗎?
你肯定會說:那是當然。
其實,未必。
心理學者劉星做過一個實驗。
實驗很簡單,就是讓一群人對著鏡子,
說二十遍「我很愛很愛我自己」,
如果說完之後,
你是發自內心笑出來的,
那你就是真的愛自己。
如果說著說著你是哭出來的,
那就證明你不夠愛自己。
實驗結果出乎很多人意料。
「我很愛很愛我自己。」
說第一遍時,很多人都很扭捏,
覺得肉麻,難以開口。
第二遍、第三遍、第四遍……
當說到第七八遍的時候,
很多人的聲音開始動搖起來。
當說到第十五六遍的時候,
很多人竟然對著鏡子哭了起來。
我們,一直以為自己很愛自己,
但實際上,我們並不真正愛自己。
我們並沒忠於內心,為自己而活。
趙薇描述過第一次見到王菲時的情形:
「1998年,我去香港參加一個活動時,
發現所有記者都擠在一個角落,
對著一個素顏女子瘋狂地拍照。
那個女子卻一副事不關己的模樣,
旁若無人地坐在一邊抽著煙。
無論別人問她什麼,她都好像沒聽見。
抽完煙,她就起身離開了。
我站在那裡,看了好久才認出,
她就是歌壇天后王菲。」
1999年,王菲跟竇唯離婚後,
記者問:「打算給竇靖童找個什麼樣的爸爸?」
王菲答:「童童有爸爸,我要找的是伴侶。」
這就是王菲。
王菲在微博里寫過一句話:「不求讚歎,不懼譏毀,不求榮耀,不懼卑微。」
這就是她的人生哲學:忠於自己,活得像自己。
「從來沒想過要去討好什麼,
讓自己成為什麼,讓別人記住什麼。
我不過是聽從自己的心,跟著它通向未來。」
正因忠於自己,王菲把自己活成了仙。
鄭秀文說:「如果說羨慕,也只有王菲一個。」
記者問:「為什麼?」
鄭秀文說:「我們只是藝人,而王菲是生活藝術家。她愛自己愛得深沉,活出了我們渴望卻永遠達不到的樣子。」
這世界活得最幸福的人,
都是做到了「把自己當成自己」的人。
陸
把自己當成別人,方得「無我」。
把別人當成自己,方得「慈悲」。
把別人當成別人,方得「智慧」。
把自己當成自己,方得「自在」。
那些把人生過得通透幸福的人,
大都是因為做好了這四件事。
END
▼
· 有一種愛叫做點贊 ·
歡迎轉發朋友圈。
公號轉載須經授權,並不得用於微信外平台。
法律顧問 | 重慶沁山律師事務所


TAG:拾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