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美國老師「歧視」 什麼樣的家長?

美國老師「歧視」 什麼樣的家長?

教育的力量大得驚人,既可以改變命運,也可以跨越階層。正因為對教育功利化產出的認可,懼怕下墜又期待上升的中產階級往往滿心焦慮無所適從。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與階級緊密相關的教育「鄙視鏈」在美國一樣存在。

美國公立學校有評分,教學質量從1到10由低到高排列,而能進多少分的學校完全取決於自家住址,搞起學區房來跟中國並無太大區別。中西部地廣人稀的州還好,而像競爭激烈人口密集的西部矽谷和東部紐約,像樣點兒學區的一套小房子沒有100萬美金根本想都不要想。

而最重視教育的華裔和印度裔群體,則是已經不滿足於只是10分的學校了,他們還要竭盡所能找到10分中更勝一籌的學校,與之對應的則是更高的房價。

富人階級更青睞私立學校。不過,就跟國內中產階級內部也有鄙視鏈一樣,私立學校也有高下之分。看學費呢,有兩三萬一年的,也有四五萬一年的,這還只是落在明處的。美國好的私立小學入學時一樣有各種篩選,連家長也要接受學校的面試,一百名申請者能考中的都不到十名。

再有,即便普通家庭的孩子進入這樣的私立學校,周圍同學開個生日派對動不動就是請全班同學去迪士尼,送的生日禮物也得是iPad這個檔次的,真是壓力山大。

(在美劇Big Little Lies中富人給孩子開生日派對的場景)

能進10分學校的鄙視8分學校,能進頂尖10分學校的鄙視普通10分學校,能進好的私立學校的鄙視一般私立學校,對於美國留學比較感興趣的家長,肯定或多或少都了解美國社會中關於教育的這些階級故事,我就不一一贅述了。

這次我想聊的也許大家不那麼熟悉:如果我們暫時無法逃離自身所處的階級,或者說當階級和金錢儘可能被抽離出來時,什麼樣的家長會被認可,什麼樣的家長會被看不起。

先介紹一下大背景。

我曾經在美國中西部小鎮的一所普通的公立小學當過幾年老師。那個小學所對應的學區中,人們的家庭收入水平相差不大,高的不過五六萬,低的也有三四萬。

其實,如果按學區來說,大家階級差不多才是正常,畢竟學區是跟房價掛鉤,而美國人往往是按照自身經濟條件來購房的。種族分布與大多數中西部城鎮類似,一大半是白人,一小半是拉丁裔,剩下的是亞裔和非裔等少數族裔。這所小學規模算比較大了,每個年級有6、7個班,每個班有24到26名學生。

通過與本土老師們的私下交流,再加上我自己的觀察,的確有些家長是更受到老師的讚許和認可,同時也有一些家長不僅讓老師頭疼,連其他家長都不大待見他們。

先來點兒正能量,都有哪些家長的行為是深受老師讚賞,又能得到其他家長欽佩的呢?

到學校做志願者

經常有些人帶著訪客的牌子在教師工作室里忙忙碌碌,他們都是學生家長,每周會志願來學校一次或幾次幫助老師準備列印和裝訂教學材料。

美國公立學校資金緊張,無力聘用足夠的助教來協助老師工作,而老師即便每天早出晚歸都未必能完成備課、與家長溝通、批改作業和撰寫學校文件等工作。此時,有些家長就會自發地到學校幫助老師分擔一部分力所能及的事情。

除此之外,老師還非常歡迎家長到學校給孩子們讀書。一般在放學前的15分鐘左右,老師會開始整理學生需要帶回家的作業和行為記錄(behavior chart),學生這個時候往往是看一小段動畫片。為了能充分利用這段時間,老師和學校就非常鼓勵家長能來到學校,用這15分鐘的時間給孩子們讀書。

再比如,家長也被鼓勵到學校做演講,談談他們的職業和經歷。像我就聽過警察爸爸和消防員爸爸講他們的工作都是做什麼的,印第安爸爸和中國爸爸則是講各自族裔的特殊文化。

這些志願行為不僅幫助了老師,還會對孩子產生正面影響。父母來學校做志願者的孩子會顯得尤其有自信,他們為自己的父母感到驕傲,他們也會格外有安全感。

積極響應和配合老師

美國大多數小學都會有行為記錄表(behavior chart),如果孩子這一天在學校表現得很好,老師會在行為記錄上印上一顆小星星(或者小紅花之類);如果孩子有什麼行為舉止上的問題,老師則會在表裡寫上孩子具體做了哪些「錯事」(比如打人罵人上課搗亂)。為了確保家長能及時掌握孩子的動態,進行有效的矯正和教育,老師會要求家長每天簽字,表明他們看過孩子的行為記錄,家長也可以寫上需要老師了解的信息,這樣實際上相當於建立起最方便快捷的老師和家長之間的互動。

(美國小學常用的行為記錄表)

再有一項需要家長全力配合的就是美國公立學校經常舉辦的閱讀挑戰(reading challenge)活動。為了完成任務,家長第一步要到圖書館為孩子借水平適中的圖書,然後堅持每天為孩子讀書或陪孩子讀書,記錄下孩子的閱讀時間和內容,最後再把所有記錄提交給老師。

說實話,這些已經不僅僅是為了響應和配合老師,而更多的是真正投入到對孩子的教育中去。

參與組織班級活動

美國學校經常會在特殊的節日或者季節交替時舉行主題派對,有點兒類似咱們國內的班會。不過,這些派對沒班會那麼正式,不用表演節目,也不是由老師準備,而是由家長牽頭組織的一些有趣的小遊戲。一般來說,會有一兩名家長作為籌備組組長,再有五六名家長負責具體執行,然後下一次活動再換另外一批家長安排。由於並非強制,勢必會有家長積极參与,也一定有家長置若罔聞。

還有像我之前提到的每學期一次的郊遊,老師也會邀請家長同行,幫助照看孩子們的出行安全。比如,有時郊遊是去兒童博物館,裡面人頭攢動,小孩子跑來跑去,經常一眨眼就看不到人影,要是指望老師一個人管住全班二十多個孩子,簡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這時,願意陪孩子去郊遊的家長就會被分配三四個沒家長陪同的孩子。

以上都是相對隨意的參與形式,還有一個有計劃有目標的正規組織叫PTA,全稱Parent-Teacher Association,中文翻譯過來是家長教師聯合會,在美國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主要職責是讓學生家長參與到學校的決策制定中來,幫助籌款,也可以發表對學生日常教育的建議,從而為孩子創造更好的學習環境。當然,這需要家長投入的時間和精力會更多。

(常見的家長教師聯合會開會場景)

逢年過節記得「送禮」

給老師送禮這件事,在美國小學中比較常見,因為跟初高中的分科制不同,美國小學老師既要教數學、英語和社會學,也要充當班主任的角色,工作非常辛苦。美國家長為了表達對老師的認可和尊重,往往會在教師節(五月第一個整周)和聖誕節,也就是春季學期和秋季學期即將結束的時候,送給老師一份小禮物。

(文具是最受老師歡迎的禮物之一)

這份小禮物可以是孩子精心製作的感謝卡,各類文具和教具,也可以是一小盆花,或者自家烘焙的杯子蛋糕,比較常見的還有Target和Amazon的禮品卡。如我之前所說,美國公立學校經費有限,因此老師經常要自掏腰包來買教具,而家長贈送的禮品卡一般都是能用來購買教具的。不過,無論是禮物還是禮品卡,盡量把價值控制在20美金之內,否則老師是不會收的。很多校區,甚至州教育局層面,都有明文規定教師每年收受禮品的價值上限,超過會受到懲罰。

其實,在美國社會中,不僅會給老師送禮物,在感恩節給郵遞員和垃圾員送禮物也很常見。所以,這種禮物跟賄賂沒半點關係,只是為了表達對他們稱職完成工作的感謝和認可。

當然,老師里也有不稱職的害群之馬,對於這類老師不僅不要送禮,家長是完全有權利向校長投訴的。

講了這麼多家長被讚許和認可的行為,那麼對立面就是讓老師頭疼的了:從來沒在學校露過面,連家長會都不參加,孩子帶回去簽字的文件永遠石沉大海,對學校的規章制度一無所知。這樣的家長,不僅僅是讓老師頭疼,對孩子的成長也產生了負面影響。

那些父母很少露面的孩子會感到自卑和難過。看著家長來學校做志願工作的孩子驕傲地大聲宣布,「這是我爸爸/媽媽」,看著郊遊時家長陪同的孩子開心地拉著爸媽的手,有些比較細膩敏感的小孩臉上就會流露出落寞的神情。曾經有孩子哭著問我,他爸爸媽媽不能陪他一起去兒童博物館,是不是不愛他。

那些父母不按時完成任務的孩子在感到難堪時,也有可能變得越來越沒有責任心。經常忘記給孩子簽字,永遠不記得體育課要帶運動鞋,老師給孩子帶回家的文件從來不看,孩子耳濡目染的都是這些生活缺乏安排和條理的行為,不守時,也不遵守規則,可想而知這樣的孩子將來會養成多少壞習慣。

那些父母很少與老師溝通的孩子,更容易喪失成長和發展的機會。每個孩子都不可能一開始就是完美無缺的,他們身上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而他們又無法通過自身的力量來認知和解決這些問題。於是,成年人的介入就非常重要。比如,注意力不集中,不喜歡讀書,作業寫得很潦草,不願意與人分享,任性霸道脾氣暴躁,這些小問題任其發展就會逐漸形成積重難返的壞習慣,對孩子的成長百害而無一利。

作為每天近距離觀察孩子的老師,對這些問題有著天然的敏感,如果家長能夠及時地與老師溝通,就會更好地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

階級固然重要,但決定孩子未來的不僅是階級,還有對待教育的態度。

家長是否對孩子教育有足夠的投入,這種投入有時並不需要與階級綁定。仔細了解學校發下來的材料,利用偶爾接送孩子的時間與老師進行短暫的交流,每周都帶孩子去圖書館借書,每晚陪著孩子一起讀書,以身作則讓孩子學會時間管理,這些都不需要錢,但對孩子的影響卻是巨大的。

重視教育的態度在華裔中很普遍,無論處於什麼階級,認為讀書有用基本是個共識,所以經常會有家境貧寒的華裔打破了自己所處的階級壁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美國留學媽媽圈 的精彩文章:

2018暑期「黃埔軍校」托福課程開始報名啦
哈佛科學家母親:拉扯兩個兒子「闖關青春期」

TAG:美國留學媽媽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