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移動支付艱難出海:掃一掃水土不服,信用卡支付也在升級

移動支付艱難出海:掃一掃水土不服,信用卡支付也在升級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隨著電子商務與社交紅包的普及,國內消費者已經把使用手機「掃一掃」買咖啡、騎自行車、叫外賣當作一種生活常態,而中國移動支付領域的「雙寡頭」——螞蟻金服旗下的支付寶與騰訊財付通旗下的微信支付,都開始了加快海外布局的步伐。

由於在他國開展支付業務需要獲得金融牌照,與當地已有牌照的公司合作成為推廣移動支付的主流方式,僅在3月,雙方就動作頻頻:3月21日,螞蟻金服與印尼 Emtek 集團聯合推出的電子錢包DANA 正式上線;3月26日,微信支付則與新加坡星網電子付款公司(NETS)開展合作,未來可讓新加坡當地NETS 用戶掃描微信二維碼付款。

也就是說,不論是通過第三方支付公司還是銀行卡類的清算機構,騰訊和阿里巴巴都想在更多國家複製出「印尼版支付寶」或者是「新加坡版微信支付」。

單從開拓國家數量來看,支付寶暫居先發優勢——最新數據顯示,支付寶已覆蓋全球38個國家和地區與數十萬商戶;微信支付也已登陸超過25個國家和地區,覆蓋全球超過25萬境外商戶。

但巨頭想要的不僅如此。

一個不得不面臨的事實是,在境外使用支付寶或者微信支付的,主流仍是龐大的國內「出境游」群體。根據今年2月尼爾森發布的白皮書《2017中國境外旅遊和消費趨勢白皮書》顯示:約有65%的中國遊客在境外旅行時使用移動支付,而非中國遊客僅佔11%。

可以說,巨頭在海外市場推廣移動支付的目標客群,一定不會僅僅是出境游的中國旅客,而如何進行產品在他國的本地化策略,建立良好的產品體驗, 就成為巨頭推廣移動支付的必經之路。


水土不服的「掃一掃」

身處3月的新加坡街頭,隨處可見帶有支付寶 Logo 的計程車穿梭在街頭。在當地打開支付寶,各式折價券、商超推薦、退稅入口琳琅滿目;而在新加坡最繁華的烏節路商業街,隨便走進一家店鋪,豎著支付寶或者微信支付的牌子也在悄悄「宣誓」著主權。

新加坡街道打著支付寶廣告的計程車

但在鈦媒體走訪多家商戶時,對方均表示:「掃碼支付的還是以中國人為主,本地人很少用手機支付。」

儘管可以通過機構合作的方式將移動支付推廣進海外市場,但在產品落地階段,移動支付工具仍阻礙重重。

一方面,不同國家對於交易結算系統政策不同,大多海外銀行也會對支付平台轉賬所承擔的結算業務疑慮重重,這會造成有「支付工具」,但無卡可綁的尷尬局面,無形中提升了用戶的使用門檻。

「新加坡很多銀行並不支持電子錢包對銀行卡的在線轉賬,用戶的錢只能通過電子錢包消費,提現的話需要去銀行辦理。」一位在海外經營第三方支付公司的業內人士告訴鈦媒體。

用戶習慣的養成則是另一個壁壘,對於歐美等發達國家來說,發達健全的信用卡體系已經被消費者接受,人們對「掃一掃」的付款方式在安全與數據隱私層面充滿疑慮;而在東南亞等地,現金依舊是最流行的支付方式,根據 PayPal 的一份調查顯示,90% 的新加坡人表示現金是他們的支付優先選擇。

位於新加坡烏節路購物中心的門店內,均貼有支付寶的二維碼。

90後的 Mandy 是一位出生在新加坡的華裔,作為使用Facebook、Instagram 長大的一代,Mandy 的日常支付方式依然以信用卡和現金為主,談及中國的掃碼支付,Mandy 有些疑惑:「信用卡已經很方便了,為什麼還要去掃一掃?」

這樣一個看似簡單的疑問,已成為巨頭對發達國家用戶推廣移動支付的首要難題。和中國市場淘寶之於電商、滴滴之於打車、微信之於社交的情況不同,僅拿東南亞11國為例,分散的市場讓支付寶與微信支付必須花費更多精力與資源與各地的頭部互聯網企業達成合作,用移動應用的使用習慣倒逼海外用戶「扔掉」信用卡。


支付工具的本地化策略

在錯綜複雜的海外市場,支付領域的大公司都在戰略的推進中嘗試著更多手段。

在位於新加坡的全球支付與金融服務峰會 Money 20/20 Asia 現場,螞蟻金服 CTO 程立就談到了集團在海外推廣普惠金融的戰略布局。除了推廣線下的支付網點之外,螞蟻金服還將過往在雲計算、AI、區塊鏈領域的技術積累形成平台,形成B.A.S.I.C 金融基礎技術戰略(區塊鏈 Blockchain、人工智慧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安全 Security、物聯網 Internet of Things 和計算 Computing),去賦能商家和合作夥伴。

面對移動支付的浪潮,信用卡廠商也在持續升級新型的支付手段。

在 Money 20/20 Asia 現場的astercard 萬事達卡展區,鈦媒體看到了最新的信用卡支付方式。

指紋識別是萬事達在2017年對傳統信用卡的一項創新改革。通過在萬事達信用卡右上方新增的指紋識別晶元,消費者可以在刷卡時像使用支付寶、微信支付那樣按壓指紋完成支付,從而代替密碼驗證的繁瑣步驟,

想要申請這種這類帶有指紋識別晶元的信用卡也並不困難。消費者只需在銀行登記指紋,指紋數據就會經過加密放到卡內,而卡片的使用範圍包括現有的、配置了 EMV 晶元的刷卡機(EMV 是國際通用的金融 IC 卡支付標準),但不能在只配備磁條的刷卡機上使用。

萬事達推出的支持指紋識別功能的信用卡

除了以指紋識別為代表的生物技術以外,萬事達還展示了另一款物聯網「萬物支付」的理念產品:智能指環支付。

這不是萬事達第一次展示此項技術,在2015年拉斯維加斯的 Money 20/20 現場,萬事達就提出了「萬物支付」,即利用消費者未來會隨身攜帶的物聯網產品,比如運動手環、車鑰匙、智能指環等,通過植入的支付模塊核實身份信息,代替信用卡進行支付。

內部帶有支付晶元的智能指環

在萬事達卡亞太區聯席總裁凌海看來,接連推出的新型移動支付方式更像是基於消費者行為的測驗。凌海以澳大利亞與中國的消費者差異為例:在澳大利亞,人們傾向於使用諸如 Apple Pay 一類的 NFC(近場支付),所以在當地推廣適用於中國消費者的掃碼支付就會比較困難。

「不同國家的市場要區分對待,技術不見得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我們現在跟客戶的合作、也是要更多嘗試不同的技術。」凌海告訴鈦媒體。

除了在支付手段進行創新外,「數據」是大公司必須要深耕的另一類資源。

作為全球第二大信用卡發卡組織,萬事達卡為超過210個國家提供服務,其所擁有的世界各地消費者畫像自然被當作寶貴的數據資源。而對指紋、人臉等生物識別技術的推廣與可穿戴設備的研發,也是在維護數據隱私的前提下,從更多維度去獲取消費者的行為軌跡。

來自全球的用戶行為數據是萬事達公司的寶貴資產

「更廣泛的交易方式可以讓支付本身變得更便利、更安全,而消費者使用手機、智能穿戴設備、人臉識別、指紋支付的過程中也能構建起一套用戶畫像,我們也能因此了解到不同國家用戶的消費行為習慣,幫助他們改善使用體驗並帶來更好的服務。」萬事達卡亞太區數字支付及創新實驗室副總裁Tobias Puehse 對鈦媒體說到。

不過,目前這些依靠生物識別、智能穿戴的新型支付方式大多仍處在試驗階段,萬事達卡也僅在小範圍國家內上線以上功能。其中指紋晶元信用卡在2017年推出目前只在南非進行試點,並計劃推廣至印度市場,近期並無進入中國市場的打算。(本文首發鈦媒體,作者/蘇建勛)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鈦媒體APP 的精彩文章:

安卓的開放模式,決定其比蘋果更適合智能家居市場
霍金輪椅的「黑科技」:幫他只憑三根指頭,就實現發音寫作自由

TAG:鈦媒體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