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林躍平作品微展

林躍平作品微展

林躍平

字十耳。號五孚堂。生於福建漳州市東山島。定居北京。

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班。

中國美協會員

福建書協會員

國家一級美術師

韓國慶熙大學客座教授

北京五孚堂水墨書院院長、策展人。

獲獎收藏

曾榮獲 「和諧中國2007年度影響力人物」之十大創新人物、德藝雙馨藝術家稱號。被多家藝術媒體評為當代最具活力的畫家;當代最具收藏潛力畫家;不可多得的詩書篆畫全才畫家。其鍾馗系列作品有"當代第一鍾馗"美稱。

作品《萬山紅遍》收藏於北戴河中直療養所原國家主席會客廳。作品《浩然正氣》收藏於原全國政協領導。作品《太師谷》收藏於天津發改委會客廳。作品《鍾馗》曾入選「亞洲水墨藝術雙年展」。作品《誘惑?重生》入選第五屆中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中國美術館)作品《發潭州》入展全國第三屆草書作品展。作品《映日荷花》入展2014第三屆造型藝術新人展。(中國美術館)作品《穿越》入展2015年第六屆中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中國美術館)出版物

曾出版《鍾馗畫集》、《中國文聯?林躍平畫集》、《林躍平大寫意鍾馗精品》、《黨建》雜誌之《翰墨名家林躍平鍾馗專集》、《榮寶齋水墨時態?林躍平》、《楊柳青中國畫範本叢書?林躍平作品精選》、《北京畫壇特色二十家?林躍平鍾馗》、《中國當代名家畫集?林躍平》、《躍近平常心?林躍平藝術狀態》、《走進名家工作室年跡?林躍平?天馬》、《甲午 馬?雲》等二十餘本作品集。

策劃展覽

曾策劃「當代藝術部落」新人新作展、名家精品展、實力表現八人中國畫展、「中國新水墨風向標」十人展等。工作機構;在北京設有林躍平藝術工作室;北京五孚堂水墨書院;大連、天津、成都、西寧等地設有林躍平畫友會。

文 |林躍平

所謂「新水墨」,並不是說絕對的新,「新」只是一種態度,更新是一種旗幟、一種發展方向。實際上,當人們站在時代的角度來看問題的時候,發現我們的生活環境已經發生改變,所接觸的東西和以前相比也已經大相徑庭。如今的世界觀講文化,不再是「中西文化」而是「全球文化」。在這樣一個全球文化融合的背景下,自然而然,你對生活的態度就會發生改變,對藝術的感受也不可能同於古人。但是,對待中國畫,我們還需持有古人的精神,即你的作品必須給觀者如此感覺:這是地道的中國的東西,含有神秘的東方氣息,血液里流淌著東方文化。

近一百年來,美術史讓我們重新思考。百年美術史一直在追求中西合璧,這些嘗試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示?全西化肯定不行,以西方繪畫的視角來看中國繪畫也不行,以完全堅持傳統中國繪畫形式也不行,怎樣去尋求一個既東方的、屬於本土化的、又有國際特性的繪畫語音,我們正嘗試創作這樣的作品。

新水墨時代在改變,人的觀念、欣賞角度等都在潛移默化中改變,這是不可避免的。時代要進步,文化也相既要遞進,任何人都不可能倒回或是停留在某個時代的時間點上,固守於某個角度。時代變了,人們的審美也已不同,也就需求不同形式的藝術。

「新」不是技法的問題,可以用很多傳統的、很本土的手法來創作新水墨。只要你的概念、觀點、表現手法新就可以了。所以,單單說技法,我認為反而是小事,觀念才是大事。比如說,像我這種「雲狀態」形式語言,很多人以為我的技法是新的,實際上這種技巧在古人的創作中已經有了。我只是做得更傳神、更自然、更情景化。必須汲古人之精華,復古不只是一個冠冕堂皇表面標誌性的復古,而是要從精神上骨子裡吸收古代文化經典之養分。

中國畫講「墨分五色」,墨並不只被看成一種黑色,而是說墨色有「干、濕、濃、淡、焦」五種。一副中國水墨畫,即使只用單一的墨色,也可使畫面關生色彩變化,完美地表現物象。

虛無既然是沒有具象,我嘗試把物象與虛無結合,回到最原本的狀態,我想把這種精神抓出來,這種狀態實際上在齊白石他們那個時候就都知道了這種問題,但是他們一直在用實的方式表現,比如用線條,我這次想嘗試是不是也可以用最簡潔的方式,然後加上目前國際性語言、視覺性語言,總不能完全用古人方式思考問題,要有新的東西。

畫家成長,都是從入門師承學習技巧,到逐漸探討、尋求,隨著您的年齡增長、知識積累、悟性提升,你的感悟會不同,你的追求也在改變。你把握的點跟別人不同在哪裡?我喜歡發現不同地方並且把這個東西擴大,每個藝術家的理解不同,表現方式也就是不同的,這關乎成長經歷、知識或者說個人理解問題。我覺得新水墨的黑白色非常吸引我。藝術家其實終極一身都在尋求一個最喜歡的屬於他自己的繪畫表現方式。

手法沒有,如果說現在的創作跟中西文化有關係的話,應該就是視覺語言的繼承和創作,西方藝術給了我們一個特別好的參考在那裡,中國畫一直著重心靈感應,靈魂意境傳達,但是從畫面上看可能滿足不了你視覺的刺激,這點事中國畫比較弱的地方,中國畫大部分是比較安靜的,畫面讓你慢慢品,隨著你的修養逐漸精進,滲透你的心靈,你才發現作者的境界、心靈感受和靈魂深度。

對任何一個藝術家而言,他的藝術闡述能力都很重要,讓觀者看到其創作動機。好作品非常需要觀眾與作者共通,思想的溝通。不可能要求所有人明白你的改變,並支持你。但能解讀出一種方向,我覺得很重要。

藝術家首先要思考如何作好作品,用作品說話。作品不好,其他都是虛的都是空的。關乎到市場的問題,那應該是市場自身的問題,是做市場的團隊思考如何運作的問題。

我覺得作為畫家分三階段的改變。第一、解決生存,包括你的生存圈子和生存環境。第二、實現本體價值。解決生存之後你可能會假大空,會去思考社會責任感的問題,尋求本體藝術價值體現的問題。第三、歷史定位,本體藝術有所成就之後,你可能會去思考要給歷史留下什麼,思考如在美術館裡跟歷史的先賢大師相比,要拿什麼來對話,我覺得這是藝術家一生中最重要的三個問題。

不是所有藝術家都能達到目地的。有些人能解決物質層面的個人生存問題,已經不錯。能到第二步,就已不只是畫家了,可以稱為畫師。第三步是巨匠(宗師),是能給歷史留下財富和思考,不同於別人的東西。

當我認識傳統到一定深度後,會有想改變、突破的慾望。解決世俗之後,我需要更多的思考個人價值如何體現?能否成為社會人對社會有所貢獻?能否尋求到屬於自己又區別於旁人,師從歷史,又出離於歷史的個人面目,創造出個人又具有國際語言的作品,這些都是我目前一直思考的問題。

很多人去否定摒棄傳統的東西,我認為這是個人的認識問題,存在既是有價值的。但是,隨著材料工具的豐富,大家都在試圖改變。技巧成熟性是隨著年齡、認識、修養、實驗的逐漸深入而逐步提高的,藝術再造不等同於科學再造。例如不管是佛家還是道家,精神層面的東西都是永無止境的,生命結束的時候,你才能定論說你這種技術室如何如何。手段一直在豐富,幾千年中國水墨畫一直在定論,也一直在改變,一直在遞進。古代有十八描,寫意、工筆等多種方法。但凡這種分類知識便於解說,便於文字上闡述,至於畫畫時候需要補需要思考這問題,因人而異,思考這種問題反而會局限創作模式,我覺得,技法從來不是問題,精神的主宰才是關鍵。

任何藝術家都在乎,但是任何一張作品展現出來都會眾說紛紜,褒貶不一。藝術家對待評論的好與壞,要有自己的高度和判斷。個人的高度決定一切,生命的高度載體在金字塔尖,金字塔尖思考的問題不可能與於金字塔底苟同,這種精神世界本身就是孤寂的,一定要尋找一種包容性,爭取更多人去接受。

作品欣賞 羅漢系列

林躍平 《瑤池歸來醉意濃》

林躍平 《禪宗祖師 》紙本水墨

林躍平 《二祖調心圖 》

林躍平 《老子 》

林躍平 《李白

林躍平 《養心圖》

林躍平 《養心圖》2

作品欣賞 鍾馗系列

林躍平 《喜從天降》

林躍平 《送財圖》

林躍平 《浩然正氣圖》

林躍平 《神威圖》

林躍平 《事事如意》

林躍平 《鎮宅圖》

林躍平 《正威風》

林躍平 《鍾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畫翰林 的精彩文章:

告訴你一個小動作,可以讓筆鋒立起來!
中國書法出路何在?聽聽原中書協主席張海先生怎麼說

TAG:書畫翰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