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何修止觀:九種方法可以使心安頓下來

如何修止觀:九種方法可以使心安頓下來

如何修止

(A)修止的預備條件

你要深深地厭倦輪迴,生起強烈的出離感。你或許身處偏僻的閉關所,遠離所有令人分心的事物,但除非心也進入閉關,遠離所有的念頭和感受,不再受到俗務的擾動,否則你無異於一頭在山腰上的老犁牛。不論哪一種煩惱佔了上風,你都要施以正確的對治解藥:強烈的貪慾生起時,你要思量貪慾對境可惡的面向;強烈的嗔恨生起時,試著去感受更多的慈愛;迷惑愚痴生起時,你要思量輪迴的緣起;忌妒生起時,你要觀修自我和他人的平等;驕慢生起時,你要在心理上設身處地。

(B)如何修止

首先,懷著要帶領一切有情眾生獲致證悟的願望來生起菩提心。接著從事大禮拜、供養、懺悔等七支供養,並正確地採取大日如來的七支坐姿:

1)雙腿採取金剛跏趺座,右腿盤在左腿之上。

2)雙手握拳,拇指碰觸無名指的根部,置於大腿靠近鼠蹊部之處,手肘應該緊靠身體兩側。(另外兩種做法是:雙手掌心朝上,右手放在左手之上置於大腿,手肘朝外。或雙手掌心向下,放鬆地置於膝上。)

3)肩膀抬起,微微向前。

4)脊柱保持挺直,「如同一堆疊在一起的金幣」。

5)下巴微微向喉嚨的方向內收。

6)舌尖輕觸上顎。

7)眼睛定定注視鼻尖前方十二指寬之處,且不眨眼。

如此坐著,不落入昏沉或掉舉。如果能夠穩定你的心,使它足夠靈活,能夠專註於任何對境,那麼你行善的能力將更巨大。

(C)修止的三種類型:

a)專註於特定的對境

觀修釋迦牟尼佛的身相,專註於他的功德。最後,看清那個專註於釋迦牟尼佛身相的心是無處可尋或無法指認的;它的本質是空虛。

b)專註於對治解藥

為了對治在禪修期間,因為不同的心之狀態生起而引發的煩惱騷亂,你必須去認識五種主要的過失:

(1)懈怠;(2)忘了教法(失念);(3)昏沉掉舉;(4)不作行(不採取對治),以及(5)作行(採取不必要的對治)。

用以下的八種對治解藥來治療這五種過失:用(1)希求(欲),(2)精進(勤),(3)信心(信),以及(4)輕安(安)來對治懈怠。用(5)觀照和記憶教法的文字和意義(正念,念)來對治失念。(6)對這些心的狀態保持警覺(正知,知)來對治昏沉掉舉。

在禪修期間,當任何這些過失出現時,用(7)努力應用正確的對治解藥來對治不作行。當這些過失消失,不再需要對治解藥時,你應該(8)讓心安住在沒有對治解藥的自然狀態之中,來對治作行。

c)專註於讓心安頓的九種方法

有九種方法可以使心安頓下來,獲得穩定力。

(1)內住,運用已經領受教法的力量,把心住於專註的對境之上。

(2)續住,透過思考教法、記憶教法意義的力量,持續地把心住於專註的對境之上。

(3)安住,透過觀照的力量― 每當心偏離專註的對境,轉移到外在事物上的時候,迅速地加以認請——再度把心住於專註的對境之上。

(4)近住,心因為過度觀照而擴張的時候,藉由一再地收心,把心密切地住於專註的對境之上。

(5)調伏,心陷入昏沉時,透過源自思考修止之利益的警覺力來調伏心。

(6)寂靜,心產生掉舉,失去禪修的喜悅時,思考掉舉的過患來使心平靜下來。

(7)最極寂靜,透過精進的力量,放棄所有對禪修狀態、愉悅的覺受的執著,以及放棄昏沉。

(8)專註一境,再次透過精進的力量來消除昏沉掉舉,儘可能專註一境而達一座修法的時間。

(9)平等住,透過熟悉於專註一境的力量,讓心自然而然、毫不造作地住於平等舍之中。

修止時,你將體驗到你的心逐漸地平靜。這個過程分為五個步驟,可以用五種比喻來說明:

(1)禪修如同一道從懸崖傾泄而下的瀑布。念頭一個接一個出現。剛開始,生起的念頭甚至比往常還要多,因為你覺察到心的活動。

(2)禪修如同通過峽谷的湍急河流。你的心時而平靜,時而騷動。

(3)禪修如同一條流動輕緩的寬廣河流。受到干擾時,它產生波動,否則平靜無波。

(4)禪修如同一個被漣漪微微吹皺的湖面。心的表面微微受到擾動,但心的深處卻保持平靜,處於當下。

(5)禪修如同一個靜止的海洋。一種堅定不移、毫不造作的專註;在這種專註之中,對治散漫念頭的解藥是多餘的。

如何修觀:

修止可以暫時局限負面情緒,卻無法根除負面情緒。要根除負面情緒,唯有透過修觀才能達成。所謂修觀是指在座上修法期間,認清一切現象之真實本質,並在座下修法期間,明了萬事萬物乃是虛幻。因此,「止」是禪修的專註面向,「觀」則是禪修的智慧面向。修止讓心為修觀做好準備,讓修行者從修觀中,看清一切現象原本就缺乏實質的存在。止與觀都應該浸潤了慈悲。止與觀雙運最後將達到平等舍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之中,所有主體與客體的概念都消失了。

由於慈悲總是和智慧雙運,因此止觀雙運既不偏向輪迴,也不偏向涅盤。在禪修期間,修行者透過經驗覺受來了悟智慧;而慈悲則是智慧的自然展現,並在座下修法期間發展形成。最後,座上修法和座下修法融合為一,證得不具造作、概念的究竟本質。如此,修行者不再需要修觀,而修觀與所觀之對境都自行消失——如同兩條木棍互相摩擦而生火,最後木棍被所生之火燃盡。

——摘錄自札楚·阿旺·丹增之《甘露寶瓶》第二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慈悲自在 的精彩文章:

一剎那就能積累無量功德的禪修方法
修學凈土難相應的原因何在?

TAG:慈悲自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