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五言詩的淺微格律

五言詩的淺微格律

詩詞格律 略知一二

01

何為平仄

在古詩中,音分平仄,並且有四聲:平聲(一聲、二聲)、上聲(三聲)、去聲(四聲)、入聲(一個短促的調子,現存於江浙、福建、廣東一帶)。古詩中的平為平聲,仄為上聲、去聲和入聲。

02

五言詩律

甲: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

五言古詩四種排版

1:甲乙丙丁,甲乙丙丁

2:乙丁甲乙,丙丁甲乙

3:丙丁甲乙,丙丁甲乙

4:丁乙甲丁,甲乙丙丁

03

七言詩律

甲:平平仄仄平平仄

乙: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仄仄平平平仄仄

丁: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詩格律其實就是在五言格律的基礎上加兩個平平或者仄仄,當五言句最前面是平,則在最前面加仄仄;相反,若是仄,則在最前面加平平。

04

何為全自由

在上文五言格律和七言格律中加下劃線並且為紅色的平或仄就是全自由式字,意思就是當完成一首詩,本有一定的平仄要求,但是位於全自由的字可以隨意平仄,不存在格律之說。

何為半自由

相對於全自由,半自由的變化有一定的規矩,半自由有一個特定的功能——拗救,拗救有特殊規定:1:甲種句五言第三字拗,對三救(就是在五言詩中的甲句本應是平,但若用成了仄,那麼現在乙種句的第三的仄就要為了救它,變成平。);2:甲種句五言第四字拗,對三救(同1);3:乙種句五言第一字拗,本三救(就是乙種句第一的平,若用作了仄,那麼乙種句本身的第三的仄為了救其,應變為仄聲字。);4:丙種句五言第四字拗,本三救(同3)

舉例理解全自由和半自由

賦得古原草送別

唐·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根據平仄以及五言的四種模式,將詩轉換為基本平仄

丙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丁

甲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乙

丙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丁

甲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乙

分析:觀察發現原詩中的「接」,「別」被判定為了仄,這與現代普通話規則不同,因為它用的是以前古代還有去聲的字,讀音很像現在江浙一帶的方言,這裡為仄聲。

再觀察它是屬於五言詩中四種排版方式中的哪種?經過比對,它與丙丁甲乙,丙丁甲乙(五言詩律的第三種),接下來就將此種模式的基本形式寫出來,然後對比,分析其中的全自由和半自由的變化。

丙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丁

甲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乙

丙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丁

甲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乙

紅色字與五言詩律的格式不符,包括第一個甲句的第四個字、第一個乙句的第三個字、第二個丙句的第一個字以及第二個丁句的第一個字。

先說第一個甲句的第四個字和第一個乙句的第三個字,因為它們的變換是遵循了拗救的第三種情況。

第二個丁字句的將原本的仄用成了平,因為根據五言詩律,丁字句的開頭是全自由,故可隨意平仄,而與之相對應的第二句的丙句,要因為丁的變換跟著變換,所以第二句的丙的第一個變成了仄。

總結

我這裡講的只是詩詞格律的一丟丟小皮毛,由於理解還是有困難且複雜,故下次再細講更多。你們可以試著自己去找尋其中的規律,寫詩真的太複雜了。

GIF

天天開心啊

PS:細心的小夥伴會發現小標題的模樣前後不一樣,真的好氣喲,每次都要出些錯,這次如果改的話,改動就大了,索性不改了,大家天天開心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帕斯帕提那:河流與烈火,你我如期而至,也終將歸去
在油畫中收穫那尾久違的魚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