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為了印度拿出60億美元:這款發動機竟成了蘇-57的「救命稻草」

為了印度拿出60億美元:這款發動機竟成了蘇-57的「救命稻草」

去年12月5日,蘇-57第二架原型機T-50-2進行了改裝「產品30」發動機後的首飛。該機的編號也被相應改為T-50-2LL,其中LL表示「飛行實驗室」,飛機左發動機艙安裝了一台全新的「產品30」發動機,右發則保留標準的AL-41F1(「產品117」)發動機。

新一代「產品30」由留里卡-土星公司研製,將由烏法發動機生產聯合體(UMPO)製造(「產品117」也是該公司生產的)。與AL-41F1相比,「產品30」的推力更大、重量更輕、零件數量更少、操作成本更低,效率提高了17-18%,加力推力從前者的14.5噸提高到17噸。

非常罕見的是俄羅斯媒體對新發動機的首飛進行了大肆報道,RT電視台甚至播出了首飛當天的空對空飛行畫面。俄羅斯人如此積極宣傳的目的可能是提振印度夥伴對PAK-FA項目的信心。

俄羅斯目前正急於說服搖擺不定的印度人簽下兩國合作的未來多用途戰鬥機(PMF)合同,這個價值60億美元的大單看上去是以蘇-57為基礎為印度空軍研製一款五代機,但實際上是能為俄羅斯自己的PAK-FA項目注入急需資金。

雖然印度方面早在2013年6月就已經認可了蘇-57的初步設計,但由於項目研製進展緩慢,再加上該機在航電、結構、隱身、發動機方面暴露的一系列問題,使印度人開始猶豫不決。據了解,印度人認為目前蘇-57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就是AL-41F1發動機推力不足,這台發動機並不符合五代機標準。

117S和產品-30發動機細節對比

因此「產品30」就成為蘇-57項目的一根救命稻草,能否吸引到印度投資可能決定著項目的成敗,畢竟俄羅斯國防部可憐的撥款無法滿足五代機吞金獸的龐大胃口。

俄羅斯是在1998年左右啟動PAK-FA(未來前線戰鬥機系統)項目的,2002年4月26日,蘇霍伊的T-50方案擊敗了老對手米格的E-721方案。

T-50在設計上遵循第五代戰鬥機的「4S」標準,具有超級機動性和超音速機動性,隱身和感測器融合特點。蘇霍伊在2013年12月提交的一份專利中對T-50雷達截面積的官方估計是「平均為0.1-1平方米」。該機通過武器內置、菱形機身截面和機翼與尾翼邊緣對齊設計來降低RCS。

蘇-57通過中央計算系統對所有子系統和感測器進行融合和控制,核心航電是Sh121無線電套件,包括具有五個天線的N036「松鼠」有源相控陣雷達、L402「喜馬拉雅」電子戰套件、101KS「環礁」光電套件。而「環礁」又包括101KS-V紅外搜索和跟蹤、4個101KS-U導彈逼近告警感測器(MAWS)和兩個101KS-O定向紅外對抗轉塔(DIRCM),以及正在研製中的101KS-N導航和瞄準吊艙。「環礁」套件能對飛機周圍的空間實施被動光電探測。

蘇-57機腹有兩個串聯內部武器艙,典型掛載有四枚中距K-77M或遠程「產品810」空空導彈。此外該機在翼下繭包彈艙內還能安裝兩枚K-74M2近距空空導彈。在執行不需要隱身的任務時,蘇-57可外掛更多武器。該機內置一門30毫米機炮。

自T-50於2010年1月29日首飛8年後,該機仍在試飛中,項目進展一直不順利。蘇霍伊先後製造出T-50-1至-11十一架原型機,2017年8月6日T-50-11首飛,2017年12月23日T-50-10首飛。T-50從第6架原型機開始加強結構,容納電子戰設備的尾椎也更長,一些艙門和口蓋以及翼尖經過了修改。結構問題是導致T-50試飛拖延的主要原因。

俄國防部在2018年初訂購了首批蘇-57生產型,但數量僅為12架,而且安裝「產品117」發動機。這批飛機將在2018-2020年交付俄空軍,預計頭兩架將在2018年5月部署到阿赫圖賓斯克空軍基地。蘇-57的全面生產預計兩年後當「產品30」發動機準備就緒後開始,但能否如源要看發動機試飛結果以及印度方面的資金注入情況。

2018年2月21日,兩架蘇-57原型機被部署到敘利亞赫梅明空軍基地測試了三天,但沒有參加任何實戰,恐怕也是在給印度人吃定心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傲氣菜鳥 的精彩文章:

解放軍陸航辛酸史:就靠這8架武直苦苦撐了16年
回顧全球戰機矢量噴管技術變遷:中國又一次逆襲領先

TAG:傲氣菜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