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東亞地區形成的以中國為核心的宗藩體系具有怎樣的歷史作用?

東亞地區形成的以中國為核心的宗藩體系具有怎樣的歷史作用?

作者:王開璽

東亞地區形成的以中國為核心的,別具東方色彩國家政治體系的確立,是數千餘年歷史演變的自然結果,具有著極其重要的歷史作用。

首先,在這一宗藩國家關係的歷史演化過程中,中國的統治者雖也曾實行過「畏威」手段,但更主要的則是「懷德」政策的作用。就一般情形而言,中國的封建統治者只要求周邊國家奉勸正朔、受冊封、納朝貢即可,並不干涉藩屬國的內政。

其次,中國的封建統治者在與藩屬國來往之時,為了體現天朝大國的富足大度與體恤天下萬國的恩德,大多採取「薄來而厚往」的政策,給各國以經濟上的恩惠與好處。明朝初期,對來華朝貢的外國使團,「皆詔至京師,燕賞優渥,捆載而歸」。明太祖朱元璋多次訓令禮部,「諸蠻夷酋長來朝,涉履山海,動經數萬里,彼既慕義來歸,則齎予之物宜厚,以示朝廷懷柔之意」。

朝貢貿易中的貢物

再次,中國的先進政治、經濟、文化等等,有力促進了東亞地區民族和國家的社會進步。

據明會典記載,琉球、占城等藩屬國來華時,明王朝都要向其賜予王歷一冊,民歷十冊。這兩種曆書上均有歷注,其內容涉及到國家政治、社會經濟生活、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封建禮俗和風俗。例如,王歷上不但有祭祀、施恩封拜、上冊進表、頒詔、冠第、宴會、招賢、出師、遣使、婚姻、修繕城郭、開渠鑿井等有關國家大政大事,還有諸如進人口、沐浴、剃頭、療病、入學、搬遷、動土興造等王室的各人行為規範等,共計三十項內容。每一行為事宜項下,大多注有應遵循的時間、坐向、方位等。其民歷歷註上有祭祀、上表章、上官、婚嫁、會友、出行、農種、修造、沐浴、剃頭、入學等三十二項內容。

就當時的客觀情況而言,中國不但在東亞地區,即使是在世界範圍內,也是處於先進國家的行列,中國的先進政治、經濟、文化輻射,的確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有助於周邊民族或國家的社會進步,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宣教化于海外諸番,導以禮義,變其夷習」 的目的,使東亞地區秩序統一於東方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如明代琉球國來中國的留學生回國後,將中華文化傳入其國,正如明人張瀚所說:琉球國「俗無文字,入學中國,始陳奏表章,著作篇什,有華風焉」。 琉球國內仿中國之制設學,「改粗鄙之俗為儒雅之風」,全國上下,「漸染華風,祀先聖,興學校,家購儒書,人崇問學」, 使得琉球國國內「民物皆易,而為衣冠禮義之鄉」。

中國的先進聲教傳到外國,使各國出現了「數歲以來,國內豐穰,居有室廬,食飽魚鱉,衣足布帛,老者慈幼,少者敬長,熙熙而樂,凌厲爭競之習無有」的太平盛世。許多國家人民「慕中華而歆王化久矣」,受到中華禮教被覆的國家或人民頗感榮幸,「奉跽鼓舞,順附如歸,咸仰天而拜曰『何幸中國聖人之教沾及於我』」。 有的國家國王及其使者「仰慕中國衣冠禮儀,乞冠帶還國」, 有的國家使者表示「其王慕義,願同中國屬郡」,恰如明成祖朱棣為滿剌加親制鎮國山碑文所言「王好善義思朝宗,願比內郡依華風」。 恰有如時人所說:明朝皇帝派鄭和下西洋「豈真欲誇多鬥靡於遠方哉?蓋聲名施及蠻貊,使普天之下,含靈蠢動,悉沾德化,莫不知其有君而尊親焉」, 「際天所覆,極地所載,莫不歸於德化之中。普天之下,率土之濱,莫不歸於涵養之內。」

鄭和下西洋

編稿編輯:姚天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季我努學社 的精彩文章:

清朝時期的「首崇滿洲」指什麼?有哪些表現?
額亦都、安費揚古、費英東等五人,為什麼被稱為努爾哈赤的開國功臣?

TAG:季我努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