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清水裡的刀子》如油畫「民族志」

《清水裡的刀子》如油畫「民族志」

原標題:《清水裡的刀子》如油畫「民族志」

《清水裡的刀子》劇照。

一個剛剛經歷喪妻之痛的老人,一頭即將被屠宰的老牛,一個關於生死問題的思考,在靜穆凝練宛如油畫的鏡頭中徐徐展開。青年導演王學博執導的影片《清水裡的刀子》正在上映,該片改編自作家石舒清獲得魯迅文學獎的同名小說,用極簡古典的風格講述了一個少數民族的習俗故事,傳遞了關於生命與死亡的意義。影片曾在2016年釜山國際電影節上奪得最高大獎「新浪潮獎」。很多觀眾認為,該片在題材上具有突破性,堪稱一部「民族志」電影,平淡的敘事和油畫一樣的攝影則讓影片有種散文詩的氣質。

故事發生在十年九旱的寧夏西海固一個偏遠的農村裡,一位穆斯林老人的妻子去世了,老人和兒子決定在老伴祭日那天宰掉家裡唯一的老牛來宴請賓客,洗清亡人的罪孽。在接下來的日子裡,老人和兒子對牛精心照料,併流露出對牛的不舍和對老伴兒的思念。祭日的前三天,老牛在給它喝的水裡看到了將要宰它的刀子,開始不吃不喝,為了以一個清潔的內里來結束自己的生命。老人由此陷入了對生命和死亡的思考之中。

原著小說僅6000字,且80%都是心理描寫,並不適合改編成電影,王學博卻著迷於故事發生地西海固的神秘,也被小說的質樸、簡潔和詩意所吸引。為了把小說影像化,王學博刪掉了文中的心理描寫,轉而用行動來捕捉和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他在西海固體驗生活10個月,觀察感受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細節,並將這些細節寫進劇本。

影片主旨雖然是嚴肅的生死哲學,但故事卻集中在老人一家人平淡的生活上,擁有大量豐富真實的細節。比如,好不容易下雨了,全家人端著大盆小盆出去接雨;一位鄰居的老婆要生孩子了,來老人家借點米,老人用面招待他;老人得知老伴生前為了買鞋曾向另一位鄰居借了五元錢,湊夠錢還給鄰居……種種細節疊加在一起,王學博認為,這是電影的獨到之處。

該片所有角色都由素人扮演,飾演主人公楊生倉的馬子善,是副導演在當地集市上找到的一位普通農民。和片中其他演員一樣,馬子善對電影、表演並沒有什麼概念,只是覺得有這樣一部表現他們生活與情感的電影也挺好的,「整個團隊對我們很尊重,每場戲的生活方式都尊重了我們的生活習俗,所以我在拍攝過程中很投入。」因為劇本寫的就是他們的生活,所以拍攝起來難度也沒有想像的大,副導演每天一遍一遍地跟演員們聊片中的台詞,他們大致記住後就可以拍攝了。劇組花了一個月時間讓他們適應鏡頭、熟悉台詞。

在影像風格上,該片採取4:3畫幅,構圖考究,布光細緻,富有油畫質感,很多外景讓人想起法國畫家讓·弗朗索瓦·米勒的《拾穗者》,老人的特寫鏡頭則讓人想起羅中立那幅著名的《父親》。王學博解釋,這種極簡、古典的畫面都是為了與電影深沉明凈的風格相一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明網 的精彩文章:

邯鄲市博物館年味濃 特色展覽有趣味
王子曬棒棒堂合體照 六人帥氣依舊還多了一個萌娃

TAG:光明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