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艾灸的補與瀉,百病可灸,總結大全

艾灸的補與瀉,百病可灸,總結大全

艾灸,大家一般公認為補法,常說:刮痧治壯漢,艾灸補虛人。因此艾灸一般都是補法,補足人體陽氣,溫經通絡,消瘀散結,補氣活血,所以,溫補就成了艾灸最大的標籤。

其實,艾灸本身也有補瀉之分。艾灸的補瀉需要根據人體的狀況進行調節,虛則不之,實則瀉之。加之每個穴位都是雙向調節作用,即機體虛弱時,艾灸穴位則是溫補效應,若機體感受實邪,則灸之可瀉。

在《黃帝內經》中明確指出灸療補瀉。如《靈樞·背腧》篇說:「氣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以火補者,毋吹其火,須自滅也:以火泄者,疾吹其火,傳其艾.須其火滅也。」《黃帝內經太素》謂「傳」字作「傅」,楊上善註解說:「吹令熱入以攻其病.故日瀉也。傅音付,以手擁傅其艾吹之,使火氣不散也。」

元代朱丹溪在《丹溪心法·拾遺雜論》說「灸火有補火瀉火。若補火,艾火黃至肉;若瀉火,不要至肉,便掃除之。」

解釋:一般理解為,凡火力由小到大,慢慢燃盡者為補法,有溫陽補虛的作用。如吹旺其火,使病人覺燙者為瀉法,有祛寒散結的作用。

艾灸的補法:

將艾炷點燃後,放置在相應的穴位上,讓其徐徐燃盡至熄滅,火力緩慢而溫和,施灸時間較長。施灸時,壯數可相應增多,每炷燃完後需用手指按壓一會施灸部位,使真氣蓄積在穴位中,不向外發散。

艾灸的瀉法:

將艾炷點燃後,放置於穴位上,用口吹旺其火,使其快速燃燒,火力較猛,快然快滅。當患者覺得局部灼痛時,則易炷再灸,艾灸時間較短,壯數相應減少,艾灸完不要按壓穴位,即令穴位打開,是人體所藏邪氣能夠通過打開的穴位祛散。

泄法的力度大小排序:

拔罐放血>刮痧>用泄法灸四肢穴位>用艾煮水泡腳。

從辨證選灸穴來說,俞穴比喻人體的門戶。選用不同的腧穴灸治,也常能收到不同的補瀉治療效果。

如氣海為補氣要穴,對於氣虛患者選取氣海穴施灸就屬補法;又如溫和灸百會可治胃下垂、子宮脫垂及脫肛等病,能起到補氣升提之功效;陽氣暴脫者用大艾盒大灸神闕,雖火力峻猛,其功效為峻補回陽救脫,同樣是神闕穴而陰寒凝結的腹痛,用緩灸法達到的是逐寒外出瀉法之能;肺俞穴為解表散寒穴,對於風寒表證者在肺俞穴處化膿灸或一般灸則可達疏風解表,宣肺散寒就屬瀉法了;而用蒜泥敷灸或雀啄灸湧泉穴治療咯血、鼻衄等症,則能瀉火止血。

總的來講灸療的補瀉作用與穴位功能、臨床證候、灸療刺激量的大小、病變的部位及患者的體質等密切相關。臨床上無論運用何種補瀉,都應遵循辨證施治的原則,靈活運用,方能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

艾灸分補瀉,且灸法補瀉效應是通過調控施灸刺激量而實現的,是提高臨床療效減少副作用的重要途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龍氏風采 的精彩文章:

對抗地心引力,感受一場頭腦風暴
經典瑜伽體式,會的人第六個都不難,不會的人第一個都做不好

TAG:龍氏風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