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文化行旅 文言之匙

文化行旅 文言之匙

時候,學文言文也算是一個艱深晦澀吃力不討好的事,大家都不是很在行。孩子們對於古文理解不深,興趣不濃,只覺得怎麼好端端地要去讀懂這些複雜而不通俗的文字。簡化字和白話文多好,「雖然要多寫上好幾行,卻沒有那麼難懂。」

中學始學文言文,對於古人也還是頗有景仰。短短數言,就說完一個故事,言簡意賅。頭疼,當然也是有的。因為每一篇文言文都有可能出現在考試中,許多生僻的文字,於今不同的文法,如何是好。

回憶起來,還是對某幾篇文言文範文有那麼些印象,似乎有《愛蓮說》—周敦頤?《阿房宮賦》,柳宗元的黔驢之說,諸葛亮的《出師表》。再多,真是要回到教科書里去找了。基本上都沒有了印象,可以算作是還給老師了,還好當時學費相對其它物價還不是太高。

那文言文到底有什麼用?當年我問這個問題時,基本上也沒有太多信息和知識支持,就覺得文言文和生活關係不大,這麼複雜,這麼難解,還要考試,想不通。

誰曾想,約100年前,學者開始文化比較,開始對發展近五千年的漢字(文言文)反思和批判。當年,蔡元培先生認為文言是「死語」,提倡「新語文」思想,而魯迅先生提出「漢字不滅,中國必亡」,不可謂不是對文言文漢字批判到了極致。要是當年這漢字滅亡了,後來我中學倒也省了對文言文學習的畏難。

文言文曾經如此討人厭,實出乎我意料

秋白先生曾經說,「反對廢除漢字,其實是紳士階級的成見,他們靠著漢字可以獨佔知識,壓迫平民群眾」。(瞿秋白著:《中國拉丁化的字母》,1929年10月10日。摘錄於周有光 張允和著:《今日花開又一年》,中國文史出版社,北京,2011.09,第199頁。)當時要把漢字滅了,不是就沒有文字了。要取而代之的是用字母,或是拉丁字母,或是拼音。「我們要根本剷除象形文字,以拼音文字代替它」(同上)。

後來,1980年代的我依然學習著文言文,而且還打開一個寬闊的智慧世界。我也學會了漢語拼音,時時會和英文字母混在一起。歷經了百年歲月變遷,周有光先生說,「從十月革命以後的廢除漢字主張,到『文化大革命』以後的歌頌漢字功德,中國的語文思潮經過了巨大的翻滾。」

有些後怕,如果漢字被廢除了,那3000多年積累的各種智慧與文化積澱,豈不是與我輩隔絕了?越了解文言文字所記載的智慧與歷史,越是覺得這幾被廢除的文言文漢字中蘊涵的豐富和深厚。如果我們沒有了這把文言文的鑰匙,一座巨大的寶藏也就被封在逝去的文字中。

南懷瑾先生說,「我們中國文化的財產太大了,古文不懂,繁體字不懂,等於丟了鑰匙,這個財庫的鎖打不開了。「(南懷瑾:《南懷瑾講演錄》,2007.03.上海人民出版社,第260頁。)

心頭一動。

這一本本一套套的文言文著作確實是讓我有點不踏實,《幼學瓊林》、《清代名吏判牘七種彙編》、《孟子》、《莊子》、《大學》、《中庸》、《論語》、《詩經》、《書經》、《禮經》、《春秋》、《管子》、《史記》、《漢書》、《易經》、《禮記》、《綱鑒易知錄》、《資治通鑒》、《鹽鐵論》、《康熙字典》、《滕王閣序》、《孫子兵法》、《四庫全書》、《大藏經》、《道藏》。。。。大多沒有涉獵過(或者少數是淺嘗輒止,沒有認真讀過)。還真是好大一筆寶藏!

知道以前所學做鑰匙的本領還餘下幾何,卻明白自己希望能夠逐步把那些開寶藏的大門鑰匙再打造幾把,開開阿里巴巴的門,看看數千年文化積澱都藏到哪裡去了。

最近幾年開始閱讀一些文言文的典籍,發現一個極有趣而過去並未有接觸的世界。從《論語》里的為人處世之道,《聊齋志異》的豐富情誼,《西廂記》的精美迴旋,《詩經》的詩意直抒,到《史記》的磅礴厚實,再到《群書治要》的獨特視角,5千年歷史以象形文字的方式印刻於白紙黑字之間。

感覺時間不夠,文言文典籍太多。批判性地去文化寶藏里取其精華,也應是一件痛快有趣有收穫的事情。

南先生說的有意思, 「。。。諸位年輕的朋友,很多從現代簡體字的白話文教育入手,看不懂自己古代傳統的文化,很難了解是什麼意思,所以固有傳統文化變成沒有用的東西了。「

更有意思的是,回到當年要廢除漢字的時代,許多倡導者應該也是在文言文的文化和思想傳統體系里浸淫過的,也有許多是兼具中西修為的人。他們不是不懂古代傳統文化,他們有他們的理由。

漢字里承載的太多,太久,泥沙俱下,卻也是聚寶之文。改革是需要的,也是百年間一直發生的事。如何不簡單地走極端,如何用各美其美的精神去收拾和善用文化的遺產,同時也保持對傳統對文化的批判性眼光,需要下功夫。

文明古國除去四大發明之外,必然是需要有更多養分,尤其是精神上和思辨方面的涵養。在挖掘和保存這涵養方面,西方求學時的經歷讓自己反思。孔子、孟子、孫子等一幫子的東西被翻譯並和希望的思想人哲人比較,他們的思想也被作為人類共同文明積澱而得到傳播和研究。到了外面,陡然發現自己對於本土的文化傳承和歷史積澱吃緊得很。

時候隨著大流,也順著自己偷懶的心理,很覺得簡體字白話文有道理有前途,而文言文不要也罷,壓根沒想過可能把自己家文化寶藏的鑰匙給扔了。再者,那時候根本就不知道有寶藏,只聽說是把垃圾和糟粕給扔在身後了。

有趣的是,當年文字拉丁化和拼音文字運動中有關廢除漢字的一個批判性問題就是如何處理那過去所有用文言文寫就的古籍。這些典籍里是包含著不合時宜的內容,卻也有可供鏡鑒的歷史經驗和近科學的嘗試,更有中國五千年社會積澱的人文傳統和民間智慧。

現在,有機會從各個角度各個層次各個立場來看歷史中的文化和各樣事件各種現象,慢慢開始質疑、挑戰、並且重新建構知識和認識架構。發現自己能夠逐步與從前的認識保持個距離,能夠更多元更深入去看看這五千年歷史和文化是如何積澱如何起伏。

和歷史遇見,和文化對話,猶如和幼時的自己過招。

現在,文言文依舊在,古文典籍依舊在。「事實是,恨它也好,愛它也好,根深蒂固的漢字不可能廢除。」(周有光張允和著:《今日花開又一年》,中國文史出版社,北京,2011.09,第199頁)

漢字有文言文,也有白話文。文字改革也歷經了百年歷練。不走極端,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善甚。

請尊重本公眾號作者的智慧和知識產權。

歡迎轉載此文,敬請註明文章出自「土人云」及作者。

如欲用於正式刊行和發表,請聯繫土人云徵詢作者意願和首肯。

土人云

,取泥土、土地、本土之意,立基於大地,根深葉茂。

,即人文、人本、人道,人世之精,頂天立地,天人合一。

,乃彩雲之南,為水如棉,千姿百態,風雲幻化!雲又作說道,乃曰。

土人云,足踏實地之說道,享中西之智識,收納四海之言,雲集五湖之趣。從獨有視角切入,分享最新的信息、思想及原創之作。

土人云是一個以知識和信息分享為載體,實踐探索為基礎的公共平台。我們鼓勵兒童友好、多元、包容、創新和社會責任感,也珍視來自各個角度和領域的不同聲音與觀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土人云 的精彩文章:

TAG:土人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