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姜子牙與釣魚台

姜子牙與釣魚台

【提多書苑】姜子牙與釣魚台

(西 安) 張 昆

節日農郊訪友,見民間很多窗戶上貼著大紅的「姜尚之位」,或「姜太公在此」的條幅,據說這是為了避邪惡,求吉利,以保闔家平安。我想這是中國古老傳統文化的流傳,也是勞動人民塑造人、崇拜神的風俗吧!

姜子牙何許人也?看過《封神演義》的人們都知道,他姓姜名尚,字子牙,號飛熊,東海郡(今河南許昌)人,博學多才,胸藏錦繡,腹有良謀。因家境貧困,久未得志,只做了一個小官,不能大展宏圖。更目睹了殷紂王荒淫無道,親近奸佞,殘害忠良,弄得國事日非,民不聊生。聽說西周文王招賢納士,國富民強,便棄官出走,進潼關,過咸陽,隱居於岐州(今寶雞縣)潘溪茲谷,結草為廬,跪石垂釣。姜子牙苦心釣魚的故事,在古代《搜神記》、《呂氏春秋》等書中都有記載,很多名人也賦詩詠嘆。唐代胡曾在《渭濱》一詩中寫道:「岸草青青渭水流,子牙曾此獨垂鉤。當時未入飛熊兆,幾曾斜陽嘆白頭。」宋學士蘇軾,在遊覽釣魚台後作詩曰:「夜入潘溪如入溪,照人巨火落騖猿。山頭孤月耿猶在,石上寒波曉更喧。玉人歸隱白雲合,神人已化遺足腕,安得夢隨霹靂駕,馬上傾倒天瓢翻。」由於歷史上的文人墨客的喧染、頌揚,引起了帝王們的重視,於是貞觀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就在這裡塑建了「太公廟」,而後又廣修了「三清殿」、「王母宮」、「文王廟」……從此釣魚台就成了神會和旅遊的聖地了。

廟不在大,有神則靈;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一條小河,有許許多多的人淌來淌去,可貴人姜子牙在此一垂釣,此地便身價百倍。一座大山,有無數的人爬上爬下,可名人在此爬山結蘆,於是便有了靈氣。

姜子牙是西周初期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為創建西周王朝立下了不朽的功勛。正是有了姜子牙超群的韜略才華和寬廣博大的胸懷,才有了周文王駕車拉賢的故事,才有了現在「姜子牙釣魚台」的名勝古迹。

如今,釣魚台已成了陝西向中外遊客開放的旅遊地之一。

姜子牙在這裡垂釣幾年,留下了很多足跡和遺物,主要是磁泉、釣台、望賢台、石室、武吉洞等。其秀麗優美的風景,僅有名的就有八處之多,什麼仙山奇霧、璜石玄立、浪聲莫測、奇石疊翠、神雞之架、山澗清波、生肖石趣、石壩飛瀑……

當我們興緻勃勃地走進大門,也不知釣魚台在何方,只見山清水秀,松柏蔥蘢,奇峰對峙的溝壑深幽而廣遠。廟宇殿閣,分布在山崖坪溪之上、芳草翠柏之中,可謂古樸典雅,莊嚴而肅穆,這迷人的地方,給人的感覺就是含而不放、隱而不露,一切都很自然,這大概就是釣魚台的魅力吧!

漫步溪邊,首先看到的是河灘中一座上寬下狹的巨石,矗立其間,頗有奇險,這便是「璜石」,此石高約七米,上寬十一米多,下邊寬僅四米,好似蓮台,恰如圓錐。溪水緣底穿流,搖搖欲傾,巍巍雄險,石北銹刻著「孕璜遺瑛」四個大字。此石傳說甚廣,一稱「璜石」,又稱「丟石」,相傳王母娘娘路過此處,彈了一粒砂子落在小河長成此石。又有人說是姜子牙丟了一顆石頭,變成了此怪石……傳說總歸是傳說,筆者看來,就此石所處地形來推斷,可能這塊大石頭與四周泥沙並存,經山洪年年沖刷,把泥沙碎石逐漸颳走,唯獨這「璜石」巋然不動,而其重心根深且穩,才留傳至今,博得了遊人們的讚歎!

越過南岸,山角下有一磁泉,泉上有一巨石,寬約二米,長二米多,表面平廣,石面有一條白色粗如拇指的石紋,垂直如竿,粗直紋上還纏繞著一條細若繩線的曲紋。石北沿有兩道深深的跪膝歷歷在目,這便是姜子牙的釣魚台遺迹,信與不信在你,然皇竿釣線,筆直之狀,實在令人驚訝。

台下溪中有很多形狀各異的石頭,散布其間,大的似牛,小的似鼠,有的像虎,有的像龍……這些石頭不多不少,恰恰是十二個,正好與十二屬相一樣,形成了有趣的十二生肖石這一奇景,據說這都是姜子牙丟的石頭,畫形而成,溪水在石旁奔流,清冽無比,好像水銀在滾動。沒有一絲渾濁的雜質,面對這山根磁泉,青色石像,山澗清波,你會把自己溶化成這謎一樣的溪流純潔之中。仰望峰嵐,煙霧繚繞,仙氣蒸騰,若隱若現,姜子牙在此修身養性,矜持清高,「寧靜直中取,不向曲中求」,隱坐釣魚台,才留下這段文王訪賢的佳話,姜子牙率軍於公元前1066年正月消滅了商紂,創建了周王朝,子牙被尊稱為師尚父,封為齊太公。

伐魚河滾動的晶瑩浪花,帶來了歷史和現實的奇蹟,那些美麗的傳說,那些高尚的人物,現今已變成了神話,釣魚台,只能讓後人無限的懷念、感慨、驚嘆、欣賞、讚美吧!

而新建的一座雙曲拱形的高高石壩,長有一百六十五米,高約五十米,鎖溝積水,外池瀑布似白蓮掛落溪中,雄偉壯觀,真是:「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壩中,碧波漣漪,鳥翔魚躍,蕩漾輕舟,心漂神怡,成為又一景點,更值一提的是,此壩蓄水二百五十多萬方,可灌溉良田三萬三千多畝,亦可養魚又能發電,給釣魚台附近的農民帶來更多實惠。

(作者為中國實力派書畫家協會會員、媒體聯盟時代名家陝西版主編、中華風采人物全媒體藝術顧問/編委、提多書院文學部部長/文學院士、意不盡傳媒中心網理事/副主編、望月文學雜誌特約作家/編委、陝西市政全媒體特邀編輯、《細鱗河》報編委)

作者簡介:

張昆感悟:生活中好景處處都在,不要因為點滴的不如意就一葉障目,擁有發現美的心靈,原來美好就在這裡。

張昆,筆名虎燮,1981年5月31日出生,陝西省西安市人,大學文化,現為陝西西安一家國有機械廠普通職員,負責單位宣傳策劃工作,業務愛好寫作。同時也兼任中國實力派書畫家協會會員、媒體聯盟時代名家陝西版主編、中華風采人物全媒體藝術顧問/編委、提多書院文學部部長/文學院士、意不盡傳媒中心網理事/副主編、望月文學雜誌特約作家/編委、陝西市政全媒體特邀編輯、《細鱗河》報編委職務。從1998年開始文學創作,迄今為止,已發表作品數百篇。其中,部分作品還屢獲文學大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提多書院 的精彩文章:

【提多書苑】四登太興山
當味蕾邂逅了純正「港味」

TAG:提多書院 |